表寒水飲證(含2病)
【咳嘔】
病發熱惡寒,頭身痛,咳而幹嘔,痰涎清稀,或有白泡沫,此為表寒夾水飲證。小青龍湯主之。
注釋:此證為飲家複感寒邪,形成外寒與内飲夾雜證。古有成法,以仲聖小青龍湯解表逐飲。
小青龍湯方(《傷寒論》)
麻黃,幹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各9克,白芍半夏各14克,細辛5克水煎溫服。忌涉水,淋雨,飲冷等。
方解:方中細辛散寒;五味斂肺;幹姜化飲;麻黃、桂枝發汗平喘;芍藥、桂枝調和營衛;半夏降逆化痰;甘草和中。此解表逐飲之聖法,後學勿忽。
按:咳,昔賢謂有聲無物稱為咳;嘔,有聲無物稱嘔,此即幹咳幹嘔之義。咳出于肺系,嘔出于脾胃系。此處所讨論的,良由表寒緻咳,水飲緻嘔,故咳嘔并作。
表熱水飲證(含2病)
【喘咳】
外寒内飲挾熱,仲聖謂之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注釋:咳煩喘脈浮是外傷風寒,内有水氣夾熱之證,此寒溫并進,則水熱俱蠲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
幹姜,桂枝,麻黃,芍藥,甘草,細辛,半夏,五味,石膏
方解:麻桂洩水于外,姜夏細辛散水于内、芍味降逆于肺,甘草益土制水,石膏除煩而解肌。
病喘咳上氣,目欲脫出之狀,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注釋:此是外感風熱,内夾痰飲之證。與表寒水飲之小青龍湯證為對待之證。以上條文為省筆,應還具發熱,惡風,脈浮大等症狀。昔賢稱此證名肺脹病,學者不可不知。
越婢加半夏湯方(《金匮要略》)
麻黃12克,石膏半夏各16克,生姜6克,大棗15枚,甘草4克水煎服。
方解:此為肺脹有熱,治法宜辛涼解表兼降飲。外感風熱,内有伏飲,壅塞肺氣,乃發是證。以越婢湯解表清熱,加半夏降痰飲。此方蠲飲之力勝于越婢湯。
按:喘是呼吸急促,咳是咳嗽,合為喘咳,此應與咳喘互參。
表虛水飲證
【喘咳】
病發熱,惡風,有汗,咳喘上氣,小便不利,臍下悸,吐涎沫而颠眩。五苓散主之。
注釋:飲家又得風寒表虛之證,脾陽不振,飲停下焦,故臍下悸。濁陰上擾空竅,肺不布津,故吐涎沫而颠眩。凡有水飲内停,導緻小便不利,蓄水,水逆,水腫,洩瀉諸證,此方皆能勝任之。
五苓散方(《金匮要略》)
澤瀉22克,豬苓6克,白術茯苓各3克,桂枝4克,為散為湯均可。
方解:本方化氣利水,健脾利濕。豬苓、澤瀉利水濕,白術、茯苓健脾利濕;桂枝走表。本方主治外有表證,内有水飲之水逆,水腫,洩瀉證。亦治暑濕引起的上吐下瀉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