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道家斬三屍修行法


道家認為,三屍是人身體裡的三條蟲子,上屍名彭倨,中屍名彭質,下屍名彭矯。人身中皆有三屍,三屍神壞得很,能記人過失,每到了庚申日,就趁主人睡覺的時候,從人的身體裡出來,把主人的過失打小報告給上天。上天根據這些過失來削減被告人的壽算與福報。

道家的守庚申。既然你每到庚申日就趁我睡覺出來我的身體給上天打我的小報告,那麼好罷,我就不睡了,看你還怎麼出來說我壞話。所以道家修行者往往有守庚申的修煉方法,具體操作方法就是每到了庚申日不睡覺,整日打坐靜修,三屍神等不到人睡覺自然不敢出來,每庚申日皆如此,三屍神就會根絕,是為“斬三屍”,籍此可以長生。

譚晉玄的功法并未專在庚申日修煉,但與斬三屍頗有些淵源。因《清稗類鈔》裡記載:“道家每擇庚申日默坐誦經,謂之守庚申。道光時,有某者,非道士也,亦習為之。其初兩月一舉,越數年,則每夜箕踞靜坐……功行既深,有二寸人從頂中出……一夕,壽數将盡,先知之,走出一小人,躲入三世佛耳中。見無常鬼來,彼即閉目,靜窺鬼去,而目仍開。如是者數次,謂可幸免無常勾攝之禍而成地仙。”

道教認為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各有一神在其内,統稱'三屍'。“三屍”代表人體内部的三種“惡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三屍,其原型是三種蟲子。修道者要走上修仙之路,必須鏟除和消滅“三屍之根”。“斬得三屍,即證金仙”的觀念導緻古人沉迷與煉丹服藥,以求殺死三屍蟲。

三彭,又名三屍、三屍神、三屍蟲等,包括上屍神、中屍神和下屍神。三屍神皆為人身之陰神,即陰氣。道書《夢三屍說》曰:“人身中有三屍蟲。”具體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所以稱為“三屍九蟲”。成形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對藏象學說的形成産生了很大,古代陰陽學人認為陽氣産生于盤古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陽氣就是陽清之氣,雖有盤古真人将其劃分但仍不能完全隔離,陰陽二氣混雜從而化育了萬物。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蟲。至陽者化為神,陽氣高于人者化為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為虛空,陰氣稍重者化身為草木。

陰陽歸位生靈各有所屬,東方鱗蟲,龍為長,魚類屬;南方羽蟲,鳳凰為長,衆鳥屬;中央裸蟲,人為長,無屬;西方毛蟲,虎為長,狼熊屬;北方介蟲,龜為長,鼈蚌屬。道門認為三屍九蟲作祟會使人速死,為了除去三屍九蟲,求取康強長壽,道教養生家探索出種種方法,形成了中國古代道教醫學的寄生蟲學.道教認為人體中有三屍,亦稱三蟲、三彭,又名青姑、白姑、血姑。上屍名彭琚,好寶物;中屍名彭瓒,好五味;下屍名彭矯,好色欲。而且上屍居腦宮,中屍居明堂,下屍居腹胃,三屍常居在人體,是欲望産生的根源,是毒害人體的邪魔。

《諸病原候論》中,記載:“人身内自有三屍蟲,與人俱生,而此蟲忌血惡,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為人患害。其發作之狀,或沉沉默默,不的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或累塊踴起;或栾引腰脊;或精神雜錯。變狀多端。”古人把人的神經系統的疾病和免疫力下降的原因,看成是同一個病,是一種寄生蟲,并把這種寄生蟲命名為三屍蟲。幾千年前的古代科學儀器不發達,沒辦法查到三屍蟲的蹤迹,但憑借他們的聰明才智,用推理的辦法已經肯定了三屍蟲的存在。

中國醫學,在隋朝以前有記載,說得非常明确“三屍蟲與鬼靈相通”“居于腦中”也就是說三屍蟲破壞大腦,使人患神經系統疾病。後來的醫家,大部分是唯物主義者,看不見的東西往往不承認。還有一些醫家,曲解了三屍蟲的概念。結果是,提起三屍蟲的人便越來越少了。

“三屍蟲”被否了,但是它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不因人們不承認它存在而消亡,反而因為醫家對他的忽略而得以大力繁殖,在人類中肆意傳播,幾千年來,通過各種傳播途徑,造成了全人類的感染。成為世界性傳染病。大量事實說明,人類的大腦系統被某種病源體所危害。現代醫學上,對大腦疾病的種種解釋,都不能令人滿意。醫學上解釋不明白。

由此可見,“三屍蟲”在人體中是靠谷氣生存的,“三屍蟲”不僅影響我們的念頭,而且也關乎身心健康。因此,不食五谷,斷其谷氣,三屍蟲在人體中就不能生存了,這也算是辟谷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即有心修真欲成大道,有必要了解修真途中一些較大的難關,今天我來介紹一下煉神還虛時要應付的棘手問題,三屍蟲擋道,三屍蟲是真實存在的,隻是一般人察覺不到而已,當你體内純陽真火沖開了心竅時,它就從裡面跑出來了,想消滅它不是件容易的是,古人想靠煉服外丹來消滅它,結果很多人沒把三屍蟲消滅掉,倒把自己毒死了,哎:本欲長生,反早喪命,修仙要是真容易,豈不是滿地皆仙人,正應了那句,綜服氣煉形于島嶼,未滅得三屍,終歸難逃五百年後之劫,也就是說想長生住世的結果沒活過五百年的就是有可能被三屍幹掉了,隻有三屍蟲盡,才進大道之門,才可以煉虛空龍虎大丹的,我們來看看古今醫學和道家是怎樣描說三屍蟲的,今天主要介紹一下三屍蟲,消滅三屍蟲的經驗改天專講。

在道教的信仰中,“三屍”代表人體内部的三種“惡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三屍,其原型是三種蟲子。修道者要走上成仙之路,必須鏟除和消滅“三屍之根”。'斬得三屍,即證金仙'的觀念導緻古人沉迷與煉丹服藥,以求殺死三屍蟲。

據說,三屍姓“彭”,上屍名'踞',中屍名'踬',下屍名'跻'。《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紀命符》 稱:'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窮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過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衆善,乃服藥有效,乃成仙。'由此看來,道教的三屍神要比佛教的俱生神更為惡劣。俱生神附于人體,有功記功,有過記過,還算公允。三屍神不然,它是專門'道人罪過的饒舌者。為什麼?因為它巴不得人們早死。人一死,它就卸掉監視人的差使,自由自在地到處遊逛,去享受人們的祭拜了。它的彙報也很頻繁,'每到六甲窮日'便上天,兩個月一次,一去就說壞話。人們對此感到莫大的威脅與恐懼,夢想成仙的人更把它當作第一道障礙。因為,盡管一股勁地積善、煉功、服藥,也經不起三屍神頻頻上天去告狀,在上天那裡沒有好印象,怎麼能成仙呢?不僅如此,《酉陽雜俎》前集還說,三屍神'一居人頭中,令人多思欲,好車馬';'一居人腹,令人好飲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殺'。按照此說,它又是人們做壞事的教唆者。《曆代神仙通鑒》卷八說:'三屍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皺,口臭齒落;二曰白姑,令人腹輪煩滿,骨枯肉焦,意志不升,所思不得。'按照此說,它還是人們身心緻病的根源。總而言之,三屍神是兼管監視、告密、教唆、破壞等種種惡行的駐身神。

三屍的性狀

上屍寄居在腦後的玉枕穴裡。這是一種藍綠色的蠕蟲,長一般在兩寸以内,極其纖細。當它在人的頭部遊動的時候,會引發強烈的酸痛感。當年曹操患的頭風病,事實上就是上屍造成的。

中屍則居住在背部中央的夾脊穴一帶。夾脊穴分布在脊椎兩側,如果中屍在這些穴位之間遊動,人不會有任何異樣,一旦中屍偏離背脊,那麼它的寄主就要受到駝背的困擾了。中屍也是蠕蟲,比上屍略粗短,頭部有一些絮狀的觸手,身體是黑色的。

下屍則生活在尾闾穴内。尾闾穴又被稱為“尾闾關”,是人體一個重要的位置。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個煉丹爐,那麼這裡就是爐底受熱的部位。因此,下屍有決定人類生死的意義。下屍是血紅色的,渾身長着細密的短毛,看上去非常恐怖。關于它的形狀,一種說法是和蠶相似,一種說法,則認為如同身在娘胎裡的小兒。當宿主死亡以後,上屍和中屍也随之消散,唯有下屍形迹不滅,并且逐漸聚攏死者的魂魄,變成與生前沒有分别的遊魂。

三屍的傳說

另一位宋代學者張君房經過仔細勘别,對陶弘景的發現進行了補充。他指出,三屍事實上是被駐派人體的監察神。這三位身份别名叫彭倨、彭質和彭嬌。每到庚申日那天,三屍就會趁宿主熟睡時暫離人體,進入冥界将他們宿主當月所作的事情一一禀報,而冥界則根據這些記錄對人類的安危做出裁定。

這一秘密的破解讓張君房激動不已。他開始嘗試每當庚申日到來,就終日打坐誦經,而絕不入睡。張君房相信,這樣一來,寄生在自己體内的三屍就無法離開自己,回報冥界,而自己的作為也不會被記錄在案。這最終将導緻自己的名字從司命神的死籍上消去。與此同時,為了避免自己的怪異舉動引起體内三屍的懷疑,他按照郭璞的指導,依靠服食以鳴條茯苓為主的藥物,來迷惑三屍。

三十年裡,張君房從未在庚申日之内睡去。終于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白日飛升,消失了蹤影。

不久之後的一個夜晚,張君房的一位弟子突然在夢境裡見到了自己的師父。張君房告訴他,由于在迷惑三屍方面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現在自己被派駐到他體内,充當那個名叫彭嬌的醜陋監督者。

道教三屍概述

在道教的信仰中,“三屍”代表人體内部的三種“惡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三屍,其原型是三種蟲子。道書《夢三屍說》曰:“人身中有三屍蟲。”具體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所以稱為“三屍九蟲”。

首先是要斬除執念,如善惡/勝負/貪欲/女色等,佛家稱之為'破執'.

“三屍”又稱“三蟲”,其概念源于漢代緯書。《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之神,随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一年也;過小者,奪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衆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屍”為成仙之要。一方面給“三屍”取名并描述其各種罪行;另一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屍”的方法。

道教三屍的典籍記載

東晉葛洪《抱樸子内篇·微旨》已引《易内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三屍”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屍集》一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屍”為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屍”及守庚申,《雲笈七簽》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屍中經》雲:“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飽味于五谷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

“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湧)動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櫃服氣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消滅三屍的方法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屍”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守庚申。《三屍中經》雲:“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振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神仙守庚申法》雲:“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複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複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守庚申以除“三屍”,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雲:“庚申日,伏屍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三屍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伏。”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雲:“凡學道者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号強項,亦作罵屍蟲文。”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程紫霄持反對态度,笑曰:“三屍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爾!”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屍”和守庚申外,着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并附圖說明該“九蟲”所能導緻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所述雖與科學距離尚遠,但将“三屍九蟲”從“魂靈鬼神之屬”變為類似蛔蟲等“九蟲”,卻多少具有一些進步意義。

又:三屍,也是 道教認為的人的三種妄念:癡,貪,嗔。

以《太上老君内觀經》修行法淨除三屍

老君曰: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炁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深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週身神不空也。定位諸神,調身之法也。

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調息之法也。

予内觀之,歷歷分也。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臟藏五神。五神者,五賊也。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也。魂在肝,肝者,其色青,其象龍。魄在肺肺者,其色白,其象虎,精在腎腎者,其色黑,其象玄武,志在脾脾者,其色黃,神在心心者,其色赤,其象禽。神在心者,即神聚心也,所以字殊,隨處名也。一下乃修心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瑩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五神聚之,從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意不可須臾離也,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意不可須臾雜也,明照八表其光明也。八表?,暗迷一方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爲,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兇,悉由之矣。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此。始生之時,神元清淨,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内觀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炁,乘華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以上由心到身,以下由身到頭。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為最靈,性命合道性命相合,人當愛之。内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踈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週萬物謂之慧,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炁謂之精,炁清而駛謂之榮,炁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測謂之神,邈然應化謂之靈,炁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常保者,以其不能内觀於心故也。内觀不遺,生道常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惡道,沉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内觀。六識因起六欲,識從何起,識從欲起;欲從何起,欲自識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又名無爲,本來虛靜,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識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輾轉纏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老君曰:人能常清淨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由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由火之因卮也。明從火起,火自炷發,炷因油潤,油籍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託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覆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者,餘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老君曰: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炁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昇崑崙,先天以生,後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魂拘魄,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繫,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老君曰: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宋代曾慥的《道樞》篇中介紹了一種讓人的“法身”成長的方法。

涓子說,讓人自立的道行,他的身體仿佛桎梏,他的性情仿佛多出的病疣。明白它是對的,所以作修身養性的方法。那些吐納咽漱按摩采取雲的都是小道行。所以先前至人,返老還童,太一含真,都有關鍵所在。我隻是試着煉神育胎而行内想的(觀想)法門。安靜地坐在寂靜的房子中使心沉靜,将左股加在右股的上面,左右手都放下,使身體空虛仿佛三足的鼎似的,在這時候想象他的左腎是太陽,右腎是月亮,太陽中冒出白氣,進入到精海的裡面,變成紅色的了;月亮中冒出紅氣,進入到精海的裡面,變成白色的了。二種氣交相結合,凝聚集結成真氣,變成嬰兒,透明光亮如同玉一樣。視我的形體,恰好象起始一樣,想象着象卵在那兒一樣。百骸都具備,漸漸地生長,跪在精海之中,左右手交叉,從頂門進出,離開軀體,自由自在地周遊,可以脫離天地的算數。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