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七律必須按照嚴格的平仄要求來寫。
漢字的四種聲調,又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
其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平聲。
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
而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通稱仄聲。
舊讀入聲的字也歸入仄聲。
仄是傾側的意思,即不平 。
字的平仄在詩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詩詞都講平仄。
古體詩對平仄的要求雖然不那麼嚴格,但也要大體安排适當,才能使詩句的聲調出現高低起伏,富有音樂性,使之琅琅上口。
平仄在格律詩中是怎樣交錯的呢?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的第五、第六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兩個字一個節奏。
平起句,平平後面跟仄仄,仄仄後面跟平平,最後一個仄字。
而仄起句是仄仄後面跟平平,平平後面跟仄仄,最後一個平聲字。
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不論平仄的情況大緻如下,不過也有規則的。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 式的律詩。
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
所謂“救”,就是補償。
一般說來,前面 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或經常)在适當的位置補上一個平聲。
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⑴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 以免犯孤平。
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本句自救。
⑵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 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償。
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
這是對句相救。
⑶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隻是第三字用了仄 聲。
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
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嚴格性稍有 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⑴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
這樣即構成本句自救,又 構成對句相救。
現在試舉出幾個例子,并加以說明。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 ·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
·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 令人漸漂母,三謝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 的第一...
平仄整齊,一般末句韻母相同,列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末句的弦xi'an'和末句的ni'an'中的韻母an相同押韻展開全部詩的格律,是由平仄的變化行成的。
平仄的變化,使句子像波浪一樣,有起有伏。
平是高,仄就是低。
為了說的請楚,先說什麼是平,什麼是仄。
中國的每個字都分為四聲,如清,晴,請,慶。
第一聲上平聲和第二聲是下平聲,都是平聲。
第三聲的上(讀做賞)聲,第四聲是去聲,上聲和去聲都是仄聲。
因此,清晴是平聲,而請慶是仄聲。
隻要分清了四聲,平仄也就分清了。
詩的格律,有人以為很繁雜。
其實不然,說清楚了,也很簡單。
這裡以絕句為例,做個簡要的說明。
五言絕句的格律有四種,這裡舉其一為例。
仄起式(即用仄聲起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這裡我們就基本上看到了格律詩的平仄歸律。
即兩平兩仄相間,或三平兩仄相間,而形成起伏。
這樣的句字叫做律句。
最後的字是平聲,押韻。
如果是七言,在前面加兩個字,但按照“律句“的規律,仄聲前面加平聲,而平聲前面加仄。
如上面的仄起式五言絕句,改為七言就成了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記好格律詩的律句的規律,就方便了。
在格律詩中,還有一個規律,就是前一句和後一句間的關系,應是“粘對關系”。
看每句的前面的兩個字,第一句的頭兩字是仄聲,第二句就要相對,也就是相反,即第二句的頭兩個字比須是平聲。
整個句子的平仄,也就“相對“了。
如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一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這樣的關系就叫做“相對”。
而第三句和第二句的關系,就必須是相粘,也就是第三句的頭兩個字和第二句相同,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
這種關系叫做相粘。
下一句又要相對了。
即第四句的頭兩個字的平仄,要和第三句相對。
即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這四句的“粘對關系”是:對,粘,對。
如果是律詩,全詩是八句,但粘對的關系,也是如此,即對,粘,對,粘,對,粘,對。
如:五言律詩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此,格律詩的格律,關鍵是“律句“和”粘對“。
弄清楚了這些,就基本上掌握了格律是的規律。
我這裡不是講格律,就不細說了。
下面我再轉回來,說韻目改革對格律的影響。
一、在新的韻目中,沒有了入聲,而許多的入聲字是許多的人分不清的。
去掉入聲減少了許多的麻煩。
比如入聲字“白”,是仄聲。
但普通話為平聲。
有如入聲“石”。
普通話讀做平聲。
還有如入聲字的“國”“德”“合”等等,在普通話這都讀做平聲。
這些字在造句和押韻是都易出錯。
在新韻中,這些字就是平聲了。
在使用新韻時,第一,二聲就是平聲,第三,四聲就是仄,不用考慮入聲了。
需要說明的是,用平水韻的人會認為這些字作為平聲是錯誤。
寫作時可以注明用新韻。
二、在新的韻目中,将許多韻目合并。
這就放寬了押雲的限制,增加了寫作的自由度。
如在新韻中,“東”韻很寬,而在用平水韻部時,“東”“庚”“青”等韻,是不允許通用的,而在新韻裡全合并了。
又如新韻裡的“真”韻也是很寬的,将平水韻裡的“真”“文”“元”“侵”等全合并了。
這樣極大地放寬了寫作時押韻的的自由度。
寫作時,同韻目就是同韻,就可通押。
三、新的韻目,隻适用于寫詩。
填詞仍應用詞韻,因為詞韻本來就很寬,而且入聲對詞有重要的意義,不宜簡單地取消。
要修訂須另加考慮。
在古提詩的改革中,我以為主要是詩韻的改革。
格律是不需改的。
但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值得讨論。
寫格律詩時,格律的平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種變通,有句概括的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嚴格的,不可該的。
這個概括大體是對的。
問題就是要避免在句尾比免三平和三仄。
還要避免“孤平”,犯了孤平可以“坳救”。
在此就不細說了。
在寫格律詩時,這些規則還應遵守的。
但如果詩的意境的需要,出現“坳“等,也是可以的。
在古體詩裡,還有一種叫“古詩”分為“五言和七言。
這種詩隻要求押韻,沒有平仄要求,也就不講求律句。
不寫格律詩可以寫這樣的“古詩”。
有人以為寫這樣的古體,就要模仿古人,故意寫坳句。
我很不贊成。
寫這樣的古詩更應自由些。
另外,我以為古體詩本來就有許多自由體。
除了五。
七言外,還有四言詩,不同字數相間的詩。
這樣才有古體詩的多樣性。
也可以句數不限,還可以分段。
詩經裡的詩不就是如次嗎? 古體詩是我國文學的瑰寶,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以為應提倡和發揚,但也應适應時代的要求,加以改革,使更多的人接受和寫作。
古體詩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對于一個詩詞的愛好者來說,能填出詞、作出詩無疑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
我始終認為,在一定範圍的基礎上,某些束縛是可以抛開的。
一輛火車發明出來之後,自第一輛到現在的火車,形貌已經大不一樣;飛機如今也已經有了隐形的。
所以我認為,詩詞,也可以改變舊體的模式。
詩詞再怎麼重要,也不能老停留在幾百年前吧?我也相信,時隔幾百年,也不可能再出一個蘇東坡,也絕不會有第二個柳永。
事實上,發展的定律是不進則退,經過千年的引證,詩詞也是這樣發展過來的。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會比漢子更博大精深更有内涵,但可惜的是,偏是本國人,卻似乎不屑自己的文字。
在文化的前進之中,倒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過這樣的傻事。
遺憾的是,這種事情,依然還在發生。
就我個人愚見,如果有人用舊體寫出一部足可與《三國演義》抗衡的小說出來,我也不會承認這部書的價值與輝煌。
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到的事情,你幾百年之後再重複一遍,還在那洋洋得意,我實在覺的那是很可恥的。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讨會及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
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衆歡迎的必要措施。
《中華詩詞》雜志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準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
”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會令多少人咬牙切齒,但無疑也有很多人感到欣慰。
前後差不多等了一百幾十年,才有新韻的概念出來,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但有這個概念總比沒有好。
其實也有人大歎生不逢時,因為許多古代的文人不拘一格的縱橫無忌的用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認可,抛卻所有的格律模式,甚至韻體,依舊為人稱道。
但是如果你是現代人,你也這樣的話,就會被批判為不懂裝懂,會為人不屑。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滑頭的話,你當會說:“屁,老子寫的是雜詩。
”可是,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沉默,然後退避。
沉默,退避,這是普遍的現象。
牧狼人先生曾與我說過這樣的事情,某君“指評”他的詩是不懂裝懂,我聽了當即火冒三丈:“告訴他,你寫的是七古、雜詩。
”也許牧狼人的詩寫的的确不好,但沒有誰一開始就能弄個輝煌出來的。
李白寫了多少詩?全是佳作嗎?在我不按格律之時弄出過許多詞,很多人置評時也是不屑之極,後有位朋友一針見血為我辯白:去掉詞牌名,就是他媽的詩。
我當時要不是隔着個電腦,真想擁抱一下此君。
這,才是真正的懂、也明白詩詞之人。
但是,這樣的人太少。
舊體詩,沒有什麼不好,就我認為,所謂的舊體、新體、律詩、雜詩等等亂七八糟的,完全是憑個人喜好。
我喜歡吃辣椒,但浙江台州人不能吃辣,難道我能說他不懂吃?他喜歡吃海鮮,但是我幾乎不碰這些東西,難道你能說我不懂吃?可笑至極的是,大多數人給的面子卻是以自己的面子再給還自己。
《中華詩詞》說道: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
但在同一首詩中,對于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為了便于讀者欣賞、便于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注明。
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這對于繁榮詩詞創作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
但這并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則。
而且,即使使用新韻,也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的原則。
我們認為,聲韻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
《簡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過一個階段的試行,還要進行修訂和完善。
希望這個《簡表》能夠對廣大詩詞作者和愛好者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希望詩壇能夠湧現出一大批使用新聲韻的好詩,這是我們公布這個簡表的根本目的。
我雖然對旁人的看法不予置評,也不加理會,對其他人的規範、講究也漠不關心,不過見《中華詩詞》能說出以上的理念出來,卻也忍不住有點點頭示意之意。
這個理念是好的,至少可以将一些現代人從古代拉回來,重新做回現代人。
其實我在想,臧克家的《有的人》有沒有講究什麼?某些人回答:那是詩歌,讀後感《古典-《中華詩詞》讀後感》。
那詩歌是不是詩呢?既然要跟我辯論古典,那我就跟你辯論古典。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
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绮靡”。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将兩者統稱為詩歌。
在中國古代,區别“詩歌”與“非詩歌”之間的主要标準為“是否押韻”(不押韻者絕非詩歌)。
新文化運動之後,在西洋文學的影響下,部分作者創作了不押韻的新詩,從此“無韻詩”正式登上了中國文學的...
平仄定義:是中國詩中用字的聲調。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舊詩賦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調平仄。
*平調:分兩種,基本上是平緩輕柔的聲調。
**陰平-較小聲**陽平-較大聲而且聲尾上揚*仄調:分三種**上聲-高昂明亮**去聲-尖細哀柔**入聲-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
近體詩的格律在唐朝逐漸定型以後,曆經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歡迎。
書店裡關于詩詞的書籍銷量一直很好。
相信絕大多數人從小都接受過唐詩的啟蒙。
或許,這就是中國人從骨子裡蘊藏着“平平仄仄”詩韻的原因。
然而喜歡是一碼事,寫作又是一碼事。
初學寫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恰恰就是我們所喜歡的格律給我們的束縛。
克服了這個困難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駕禦它,用它演奏你最優美的旋律。
反之,躲避它,畏懼它,它就成了束縛你的繩索。
當别人用格律詩唱和聯句時,你隻能是這台音樂會的看客,否則,你發出的音符很難與那台會和諧。
來吧!讓我們看看格律這個東東究竟有多難,或許,在你用了小小的一點點時間和精力以後,你會說:就這————沒有什麼嘛! 一、近體格律詩 我國古代的詩歌,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逐漸向格律化方向發展。
到了唐朝,詩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為這種受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約束的詩體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稱之為“近體詩”,而把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詩體。
稱之為“古體詩”,“近體詩”稱之為“格律詩”,經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體詩”,前人概括為四句話:“限字限句有定數,平仄相間要協調;對仗恰當要工整,用韻韻部要統一”。
如果網友們喜歡“近體詩”的韻味,那麼不妨下點功夫,弄明白這四句話。
如果不喜歡格律約束,就寫現代詩好了。
1、、什麼是“絕句”? 通常說“絕句”,是指近體詩的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和五言絕句“五絕”。
不包括古體詩的七言四句古體“七古”,和五言四句古體“五古”。
2、絕句的句式 無論律詩還是絕句,常見的各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組合起來也就是各四種格式 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簡說什麼是平仄 平仄聲是詩詞格律的基礎,也是初學者最為頭疼的事。
來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韻。
對于初學者來說,知道了漢語拼音中一聲二聲(陰平、陽平)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即可,至于入聲,那就學中慢慢掌握。
4、簡說什麼是押韻 寫詩要求押韻,按照格律,一首詩的用韻應統一。
也就是說隻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無韻或押其它韻部的字。
初學者應當買一本韻書《佩文詩韻》(平水韻),或從網上下載。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詩韻》找到。
絕句和律詩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韻的,也可不押。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須押韻。
做詩如果沒押韻,叫出韻或落韻,在古代科考時,出韻則判不及格。
寫詩要押平聲韻。
現代人寫詩,可以按《平水韻》,也可以按現代漢語拼音的新韻,但不可混用。
5、律詩 律詩分為兩種,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通常所講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詩,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長律。
顧名思義,律詩和絕句一樣是格律化的詩體,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除了開頭和末尾兩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兩兩對仗,同時也不得押錯韻,哪怕是長達數百句,也要遵循這個規定。
6、黏(粘)和對 詩的一、三、五、七等奇數句稱為上(出)句,反之,偶數句為下(對)句。
上句與下句平仄相反,稱之為“對”,錯了就是“失對”。
兩句為一聯,後聯上句與前聯的下句平仄相同,稱之為“黏”錯了就是“失黏”。
以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和上句平仄基本...
五言律詩的平仄,有四個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這四種句式分别作為第一句,可以構成四種平仄格式。
第一種是以“仄仄平平仄”為首句來組織,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詩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表示按照格律安排這個位置,雖然是平聲,但也可用仄聲。
仄,表示按照格律安排這個位置,雖然是仄聲,但也可用平聲。
杜甫的《旅夜書懷》就是這種格式:細草微風岸,危樯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第二種是以“平平仄仄平”為首句來組織,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詩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唐李商隐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後,歸飛體更輕。
第三種是以“平平平仄仄”為首句來組織,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詩格式如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樓懷舊宋寇 準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霭,古寺語流莺。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第四種以“仄仄仄平平”為首句來組織,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詩格式如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軍行唐楊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你可以參考一下
展開全部 一、平仄音 一般來講,普通話裡的第一、第二聲(既陰平、陽平)裡大部分字,是古典詩詞聲韻部裡的“平聲”;而三、四聲都是仄聲(既“上聲”和“去聲”),但這僅僅是一般而言,絕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話發音作為韻的平仄确定,一準出現錯誤。
因為在不少入聲字裡,它的發音就是普通話裡的陰平、陽平聲,而入聲字,又偏偏就是詩韻中的仄音。
我對入聲韻字最頭痛,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自己創作的古典詩詞裡,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為入聲字的錯誤使用。
入聲字怎樣才能記住?有人總結了竅門,但我不太認可。
我認為入聲字的掌握,應該是在長期寫作時慢慢感悟出來的,在不熟悉的時候,隻能靠查韻書去确定,這樣做雖然比較煩瑣,但是,能夠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現錯誤。
入聲字韻書上寫的很分明,這裡就拿幾個字作為例子,不過是希望大家知道,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剝、吃、出、*、激、息、等等,這些字的發音都是普通話的“陰平”,但在詩韻裡,它們都是仄韻。
附加講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平仄聲的問題: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
”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
梁武帝接着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其實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
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
比如“乙、億、邑”,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部,可在普通話讀來卻毫無差别(用閩南語來讀,則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讀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說這麼多,其實,如果手裡有一本韻書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許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準的時候,就可以翻查。
過去我比較喜歡使用“平水韻”,而現在隻喜歡在書店裡購買的《詩韻新編》,在本書被稱為“新韻”,而新韻就是改良後的古典詩詞的韻書。
如果到一些比較大的書店裡去,應該可以找到這類書賣。
(三聯書店裡就有這些書籍)。
附:《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書本定價10.60元 二、關于韻的幾個概念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實,一個字如果出現在詩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稱為律,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律”,一個字在韻腳處才叫“詩韻”,如果出現錯誤,就被稱為“出韻”。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
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甚至連民歌都會押韻。
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于是,“押韻”又稱為“合轍”。
一般人在寫古典詩詞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習慣不按格律平仄去寫詩詞,他們在格律上的使用,習慣按普通話發音确定,所以,出律與否不提了,本就沒有按格律寫作,但是,韻卻很可能出現錯誤,我固執的認為,一首古典詩詞,它能錯律但絕不能錯韻,否則就完全談不上古典而屬于現代詩歌,甚至屬順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歡按格律寫詩詞,參照的韻部多為“平水韻”或者是“聲律啟蒙”裡的規定,這個做法是正确的,盡管已有不少人呼籲以普通話發音去确定一首詩詞韻聲部,但是,這些呼籲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或認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詩詞在韻上不出現錯誤,還是要使用古人為我們寫出的這些規定。
牽扯到韻的使用問題其實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韻書規定外,再就是把幾個必須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總結歸納一下與韻有關的定義,也算是名詞解釋吧: 1、通韻:古體詩寫作時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2、窄韻:某韻部的字數很少。
(寬韻與窄韻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韻:應該按詞譜規定用韻時,詩詞裡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叫做出韻。
4、和韻:在唱和别人詩詞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作詩叫和韻。
5、次韻:也稱“步韻”,既用原詩詞相同的韻字,且前後秩序都必須相同。
6、用韻:既使用别人原詩中相同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韻:既用與原詩詞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韻:既首句與末句押韻,第二句與道第二句押韻,以此類推向中環抱的押韻方式。
9、偶韻:既逢偶句才押韻 10、随韻:既一呼一應進行轉換的押韻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韻,下句随押。
11、排韻:既從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種韻。
三、對仗: “對仗”如果細說,不如買本書自己細看,主要是内容實在太多了。
記得當初我看見“對仗”這個詞的學習資料居然有那麼多的時候,吃驚極了。
總以為掌握基本知識就夠了,沒想到還有那麼多的東西需要學習了解。
在對仗的每部分裡,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難以在這裡歸納全面,所以,隻能揀一些易記、多用的知識作為筆記内容,再深的知識,就必須看書了。
詩詞中的對偶,就叫做“對仗”。
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便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由。
一般講的對偶,指的是上下兩句的相對。
...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話題。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着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話題。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
“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傳統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别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編輯本段普通話中的平仄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
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編輯本段粵語九聲概述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并細分為九聲,分别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失) 8)中入聲 ~(噎)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隻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
舉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
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編輯本段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
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
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
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
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
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
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
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着入聲。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聲這一調類。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
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
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
《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叙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
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還保存着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
我們特别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
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
在古代漢語裡,這...
古韻與新韻的最大區别,是聲調的平仄不同。
古韻将漢字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的“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新韻以普通話為基礎,将漢字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去”四聲,“陰(平)、陽(平)”均屬于平聲,“上、去”為仄聲。
将舊韻的“入聲”分别歸入了陰平、陽平和上聲、去聲中。
因此,新、舊韻在實際使用中最大的差别,是原屬于仄聲的“入”韻,有時候成了平聲。
此外,漢字的古讀音與今讀存在差别,這是語音發展變化造成的,如:“東”、“冬”古讀音不同,分别屬于不同韻部,而今讀音是一樣的,新韻将它們歸在一起。
由于一般的現代人很難知道古人的準确讀音,用古韻寫詩詞,勢必存在難以逾越的語音障礙。
克服這個難題其實很簡單,隻需要使用舊韻書,從各個韻部去查就可以。
寫律詩絕句,一般用《平水韻》,填詞一般用《詞林正韻》。
這兩部韻書,在“平仄”上沒有區别,由于“詞”有的格必須用“入”韻,這與詩不同,《詞林正韻》将“入”韻另列,方便填詞時查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