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中的語言和句式
漢語言非常優美,這種美主要表現在感性美和理性美兩個方面。感性美是指語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韻美、滋味美、建築美、修辭美等,理性美是指語言的内在美,像邏輯美、義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詩詞中,漢語言的這種美感體現得尤為鮮明。鑒賞古典詩詞的語言,當然首先要透徹地理解語言,但更為重要的,是要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并對其表達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鑒賞詩詞。
【語言特色】
如清新、樸實(樸素、質樸、平實)、絢麗、明快、含蓄、簡潔、典雅等。要把握語言特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分析、鑒賞:
1.語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顯與隐(明快與含蓄);B. 直與婉(直抒胸臆與委婉曲折);C. 剛與柔(豪放與婉約);D. 莊與諧(嚴整與幽默);
2.語言的語體色彩。包括:E. 文與白(文采絢麗與文風樸實);F. 散與整(句式錯落有緻與整齊有力);
語言是有性格的,正是這種性格,讓人們在讀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看到的是“關西大漢,彈銅琵琶,執鐵綽闆,高歌‘大江東去’”的情景;而在讀柳永的《雨霖鈴》時,看到的則是“十七、八歲的女郎,手執紅牙拍闆,輕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情景。同時,語言又是有語體區别的,從而使語言有了俚俗與典雅之别。這兩個方面都可以從“辭色”角度去領略去鑒賞。如北宋晏幾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顔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别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gāng,油燈)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這首詞語言明快、典雅。上阙用 “殷勤”“拼卻”“舞低”“歌盡”等詞,下阙用“幾回魂夢與君同”“猶恐相逢是夢中”等語言,直接而鮮明地将當年相聚時的歡樂、别後相憶及再相逢的喜悅幾近直白地表達出來。但作者又善于鋪彩設色,如用“彩袖”“醉顔紅”“楊柳”“桃花扇”“銀釭”等詞語、意象,又善于經營工巧雅緻的句子,如“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語言顯得典雅。正如古人評價的那樣:“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緻”,“秀氣勝韻,得之天然”。
【修辭方法】
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對偶、借代、誇張、設問、反問等,這是“正确運用修辭方法”考點中規定的八種修辭方法。此外,在詩詞中,還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現出來,如“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雙關、頂真、反複、用典等修辭方法。修辭是為了從不同角度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各種修辭的表達效果不盡相同。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語言形象生動,排比、對偶、誇張、頂真、反複主要增強語言氣勢,設問、反問使語言張弛跌宕,雙關、用典讓表情達意委婉含蓄,它們各有其妙,各有情趣。所以,修辭的使用要根據語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慮語境。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莺久住渾相識,欲别頻啼四五聲。”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作者還很講究煉字,詩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莺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讓人聯想到離别的眼淚。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要看銀海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詩歌後兩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出雄壯、崇高之美。為了欣賞那銀山般的壯觀的浪濤,領略那拍天而來的江河氣勢,索性打開窗子放長江入室,以蕩滌心胸。展示了詩人豪邁的胸襟和壯美的情感。
句式。主要是詩詞中的特殊句子形式,這類句子會造成特殊意趣。
【聯象句】
即全用名詞意象組合而成的句子,生動形象,意境優美。如陸遊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詩中颔聯就是聯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現出作者親臨抗金一線、北望中原、收複中原的豪情壯志,以及豐富的憤激和辛酸。再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因思杜陵夢,凫雁滿回塘。”詩中颔聯形象地表現了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起來看見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而闆橋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又如馬緻遠的《越調·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選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發遊子鄉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歸鄉無期、功名無着、疲憊不堪的遊子形象。是一支漂泊者的思鄉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遊子黃昏思歸圖。
【倒裝句】
即為平仄、押韻和諧,詞語錯置,造成一種特殊優美意趣的句子。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遠遊的時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清明。以“秋”字來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隻“半輪”,又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頸聯應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倒裝之後,說竹林裡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那是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歸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邊披分,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的甯靜,這樣就增強了詩歌的懸念。又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之八)》:“昆吾禦宿自逶迤, 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鹦鹉粒,碧梧栖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表現了詩人當年在昆吾、禦宿、 渼(měi)陂春日郊遊的詩意豪情。颔聯應為“鹦鹉啄香稻餘粒,鳳凰栖碧梧老枝”,倒裝使字詞更絢爛、華麗,更能反襯秋天的哀愁,也使音韻更和諧。詞中也有倒裝句,如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下阙“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應為“三月暮雨橫風狂。黃昏掩門,無計留春住”,倒裝突出風狂雨暴的情景,也表現出作者想掩住“黃昏”時光,以留住春光的心情。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
本文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