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22年版)》修訂的整體思路
陸志平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22年版)》繼往開來,在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和發展:堅持立德樹人,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完善課程目标體系;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重組課程内容;明确學業質量标準,引領考試評價改革。語文新标準必将引領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和品質。
【關鍵詞】課程改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 2022年新标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标準》)根據新時代的新要求,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堅持2000年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正确方向,總結梳理語文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研究化解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對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進行修訂,在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和發展,成為我國新時代繼往開來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文件,必将引領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和品質。
一、堅持立德樹人,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語文新标準》堅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2017年版)》的改革思路,清晰闡明了語言文字、語言文字運用、語文課程的性質,闡明了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别;突顯了語言文字的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突顯了語言文字運用對于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對于人類社會運行與進步的意義和價值;強調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語文課程在人的學習、成長、生存、發展過程中,在立德樹人的系統工程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價值和無可替代的地位。
《語文新标準》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标、課程内容等部分,都做出重要安排。突出新時代育人的重大主題,切實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以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統領整個課程标準,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回答語文“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語文新标準》強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地位,充分發揮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突出為每一位學生學習文化打好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培養時代新人;突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語文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文化認同,建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語文新标準》在強調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路徑。堅持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通過一個個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任務,整合學習内容和學習方式,綜合發揮多重教育功能;重視語文課程的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把立德樹人作為附加任務。[1]
二、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完善課程目标體系
《語文新标準》提出的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和目标,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和對人的發展的貢獻,體現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
語文核心素養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是在學生語文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原有“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标的整合與提升。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核心素養充分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具有豐富的内涵。
語言運用,突出了語言文字積累、梳理和整合,對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律的了解,在語言實踐基礎上初步形成良好語感和個體語言經驗;突出了正确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的能力;突出了對語言文字豐富文化内涵的感受,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思維能力,突出了通過語言運用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探索創新精神。思維能力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培育探索創新精神需要特别關注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的理性精神和勤于實踐、勇于探索的品質。
審美創造,突出了審美經驗、審美鑒賞、審美表現與創造、審美情趣。而這些都是在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作品,以及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形成的。
文化自信,突出了繼承、弘揚中華文明,參與當代文化;同時也應增進對人類文明成果的了解與借鑒,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在開闊的文化視野中,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建立文化自信。
核心素養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一個人說一段話寫一篇文章,都可能表現出他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應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體提高,不宜把四個方面拆分開來。
義務教育語文核心素養與普通高中基本一緻,但是突出了課程視野和基礎性。課程視野表現在對學科邏輯、學習邏輯、生活邏輯的觀照和整合,基礎性表現在内涵表述中的側重點和分寸感。
《語文新标準》改變了2011版的目标結構安排,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完善了素養型課程目标體系。按照核心素養四個方面構建了課程總目标,分條表述,卻又相互關聯;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有機融合。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構建階段目标,以學習為主線,核心素養滲透其中。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三、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重組課程内容
《語文新标準》增加了課程内容部分,課程内容的設計在文化構成與呈現方式兩個方面進行了重大創新。一是突出了語文課程内容重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語文課程内容還包括外國優秀文化,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作品和語文常識。二是根據義務教育的特點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群。如果說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指向培養什麼人的問題,那麼語文學習任務群則是指向怎樣培養人。
語文學習任務群由若幹同類語文任務學習單元組成。每個學習單元明确學生圍繞什麼學習主題,在什麼學習情境中,學習什麼内容,怎樣學習,并以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内容、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展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等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突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的任務,突出兒童學習語文的特點;強化每個學習任務群的主要育人功能,突出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加強識字與寫字、日常會話、語言及文化積累、閱讀鑒賞、表達交流與溝通、梳理探究、學會學習等語文關鍵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語言、思辨、審美、文化等各方面素養的全面發展;重視 “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與合作、反思、創造等綜合素養的整體提高和協調發展。六個任務群都貫串四個學段,螺旋發展;既具有整體性,又體現學段特征。整體性與階段性統一,主要表現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生活範圍、對語言學習的需求、學習興趣、認知特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等發展的階段性,學段課程目标以及課程内容的連貫性、層次性、廣度深度的發展梯度,統籌設計不同學段學習情境、學習内容的範圍與深度、學習方式。
每個學習任務群都有機融入了諸多教育元素,都是一個育人的綜合體。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置不與核心素養一一對應,也不是從學科知識内容一個維度去考慮,而是綜合考慮學習主題、學習場景、學習内容、學習行為等因素而設置的,是學科内容邏輯、生活邏輯、學習邏輯有機結合的産物。每個學習任務群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也保持着多種多樣的聯系。“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最具有基礎性,在獨立設置學習任務群的同時,也滲透包含在其他所有的學習任務群之中。既可以單獨設計學習單元,也可以與其他任務群結合設計單元組織教學。“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整本書閱讀”,雖然區分較為明顯,但各自與其他學習任務群之間也都保持着多重關聯和呼應。“跨學科學習”在專門設置學習任務群的同時,其他任務群也都有所安排。
語文學習任務群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引領教學方式變革。語文學習任務群以核心素養為綱,改變以知識點、能力點簡單線性排列組織課程内容的做法,追求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标發展的綜合效應,追求課程内容、學生生活、語文實踐之間的協調和融通。教學内容的整合重組,必然會引領教學的變革,改變圍繞學科知識逐點解析的分析性教學,改變圍繞學科知識技能的逐項訓練,把學生從被動接受性學習和機械操練中解放出來。學生圍繞真實情境中的任務,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去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種學習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是主動積極的學習、深度學習、在行動中學習、創造性學習。[2]教師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上,設計真實情境中的任務學習,組織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學習語文,在用語文中學習語文,在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語文。任務引導的學習需要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項目引導、問題解決、啟發式、讨論式、提示與點撥、展示與分享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的技術和教學手段。[3]
四、明确學業質量标準,引領考試評價改革
《語文新标準》增加了學業質量部分,明确了義務教育各個學段學業質量要求,對于保證全國義務教育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業質量标準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内容,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運用情境,描述學生語文學習表現,明确學生在每個學段結束時應達到的學業水平。學業質量标準與課程目标、課程内容呼應協調。“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增強了課程标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語文新标準》對依據學業質量标準的考試評價也提出新的思路。從評價原則、課堂教學評價、作業評價三方面,加強了對過程性評價的指導。從命題原則、命題規劃、命題要求三方面,提出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要求。理念先進,操作性強。
參考文獻:
[1]陸志平.以文化人的新境界[J].基礎教育課程,2020(5).
[2]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劉駿,傅榮,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2.
[3] 陸志平.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J].語文學習,2018(3).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研制組、修訂組核心成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