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書,大多談認知相關,結合之前看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文章《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最後一句:“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想談談“認知”的理解及意義,期待能對你有所啟發。
01認知之尺
首先,分享一個概念:
達克效應:全稱鄧甯-克魯格心理效應。它是一種心理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确但其實錯誤的言論。容易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舉個例子:
1995年,在美國發生了一起非同尋常的刑事案件,有一個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中年男子,光天化日之下搶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
警方調出監控,驚訝的發現,此人沒有采取任何變裝措施……
結果惠勒當天晚上就被逮捕了,他看到警方出示的監控視頻,感到難以置信,喃喃道:“可我塗了果汁啊……”
警方後來經過調查得出結論:惠勒不是瘋子,也沒有吸毒,隻是犯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錯誤。
惠勒認為在他的皮膚上擦檸檬汁,就能使他在攝像機前“隐形”。隻要他不靠近熱源,就應該是完全隐形的。
他的理論依據來自于棉簽沾點檸檬汁在白紙上寫字,等檸檬汁幹了後,就什麼都看不見了,這時候用火烤一烤,字迹就會顯現出來。原理是檸檬汁是酸性物質,加熱之後發生碳化反應,會留下咖啡色的字迹。
現在看來,或許有些搞笑,也正是這個案例,得出了著名的“達克效應”。
簡而言之,能力欠缺的人會因為自我認知不足而産生錯誤判斷或自我膨脹。
具體請看下圖:
人的認知,會有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階段: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階段,大多數人都處于這一區間,若沒有外在的壓力或自我感覺到了認知屏障,究其一生,可能都處于這一層次。
第二階段,這個時候,由于外部環境的擠壓或經曆的事情産生沖突,讓個人的自信心受挫。從而産生了對自我的懷疑或否定,知道了自己存在一些認知盲區。
第三階段,經過長期的學習,以往的經驗和認知在新的知識體系下得到重塑,逐漸認知和建立了一些新的思維框架。
第四階段,在持續的曆練及開悟中,逐漸有了自己的人生信條及行為準則,行事變得無比堅實而有力。
02所謂進化
人的進化,本質是對外界事物在不斷變化的狀态下保持足夠的認知度及理解度。這個認知會随着時間的差異,具體環境的不同而調整。
有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道理隻是聽過,沒有和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結合并産生新的思考,自然不會有變化。認知不能得到升級,自然結果不會好。
美團的王慧文曾講過一句話,火遍網絡:“有擔當的管理者,要把下屬從“愚昧之巅”推向“絕望之谷”,至于下屬能否爬上“開悟之坡”,看個人造化”。
這句話意味深長。為什麼人會不知道自己處于“愚昧山峰”,一方面沒有有效的反饋,另一方面戳破真相是有風險的。
試想,自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能力很強”的人,突然被好友告知,能力很弱或者沒有,這樣的巨大落差,他的内心可以接受麼,雙方的好友關系還能維系麼?當這些可預見的風險出現在面前而沒有好的解決之道時,人會本能地選擇當下穩定狀态。所以,一切如舊。
較好的進化方式,是自我主動選擇迎接外部的不适感,或者深刻剖析某一案例從中學習。審視、反省。再次審視、反省。多次審視、反省。
03破障之道
如何破除認知障礙的問題,有以下方法可以分享:
1.十年維度法
當遇到一個舉棋不定的問題時,安靜五分鐘,然後想,如果是十年後的我,會如何做?
這樣思考,很大程度會讓我們避免短期利益的幹擾,更趨同于和人生的長遠利益相結合。
2.多問
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真的是這樣麼?真的是對的麼?持續思考其中的關鍵要素。在關鍵要素上下功夫,反複驗證,快速嘗試,依據反饋做出判斷。
3.廣泛閱讀
許多問題的解決,來源于日常的知識儲備及認知積累。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隻有不斷地堅持,日複一日,才能到達認知的平穩高原。
寫在最後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一個人,《天道》中的丁元英,在股票市場一聲不響卷走2個億;在古城隐居期間,面對劉冰砍價一半的殺價行為淡然自若;吃早餐因店主忘記已付錢而再次付錢的向下包容,因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不同而與身邊人顯得格格不入……面對市井小民的“看不慣”,而依然雲淡風輕。這是真正的高人。
願我們都能跳出愚昧山峰,進入絕望之谷,走上開悟之坡,到達平穩高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