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跟他聊幾句,就可粗略了解他過去帶孩子的思路——
包辦一切,把孩子指揮得團團轉,把控得牢牢的,從生活、日常行為,到學習。
結果怎樣?一名15歲的高一學生,來到相對自由寬松的學校後,居然被“自由”吓破了膽,唯唯諾諾,凡事問個不停。
“老師,早晨幾點到校呀?”
“老師,下午幾點放學?”
(那是寫在學校作息時間表裡的,作息時間表在學生手冊裡)
“老師,今天有升旗儀式嗎?”
“老師,今天沒有升旗儀式,還要早來嗎?”
“老師,我什麼時候去您那裡交作業呀?”……
依賴心理非常嚴重。你一刻不指揮他,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這還不是最令人擔心的。
我的課程實行的是“先學後教”模式,即學生自學自研和提問在前,老師組織課堂讨論在後。
不像過去那樣老師代替學生讀書、歸納要點(課堂講解),學生隻是課後簡單地做題鞏固。
課堂讨論主要圍繞學生之前自學自研過程中的提問展開,不一定局限在教科書範圍内。
你看吧!學生明顯分為2類。
一類,對于化學和與之相關的自然科學領域,以及化學與生活的聯系非常感興趣,所提交的問題涉及面寬、深度大。
看得出,他通過自學自研已基本掌握教科書内容,并做了相當深度和寬度的思考,直來直去問教科書裡原始問題的很少。
另一類則不然。他們似乎連獨立閱讀教科書都有一定困難,知識面窄,凡初中教科書裡沒有涉及的科學概念幾乎一律不知。
不僅學科思維深度不夠,關乎生活的化學問題也提不出來,甚至需要老師幫助解釋那些不怎麼常見的名詞。
國際社會評價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基礎紮實”。
什麼叫基礎啊?隻有教科書範圍内的東西才叫基礎嗎?
第一類看上去是“放養型”的。
他們除了課堂,還有很多學習渠道,報紙也看,廣播也聽,電視、手機、電腦網絡似乎也沒有那麼多限制,“廣種薄收”,教科書裡的練習題似乎并沒有别的學生那麼熟練、“準确”,但他興趣寬泛、知識面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跟大人孩子都聊得來。
家長好像沒有擔心過“萬一他用手機打遊戲咋辦?”“萬一染上網瘾咋辦?”
第二類是家長管得很緊,學習如“種自留地式”的學生。
他隻盯着教科書内容“精耕細作”,多了一點都不會學。
管它文學類、科普類、外語類,除非老師布置的課外閱讀,他是不會看的,甚至不看電視、不上網、不玩微信,幾乎不跟同學聊天(也沒有幾個朋友),預習-聽課-完成作業-額外做自己選購的練習冊“一條龍”,學得“非常紮實”。
生活裡的事情基本是家長包幹,連飯碗都不會刷,切菜刀更是沒有動過,“萬一切到手指頭怎麼辦?”。
典型的因噎廢食。
請問,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哪一類?孩子能夠在哪天的一夜之間從第二類變為第一類嗎?
教育是傳承,但不是控制。
你總是想控制孩子,那麼孩子永遠不可能超越你的高度。
然而,人類在不斷進化,而且就腦的機能來看,似乎在加速進化之中。
孩子一定要超越父母的水平,我們的教育才算實現它應有的功能——促進社會進步。
要相信,每一個孩子内心深處都是向好的,“愛”和“信任”是教育的兩大基石。
每一位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這毋庸置疑,但信任卻往往難以建立起來,原因是擔心太多。
記得一位家長介紹經驗時說過一句經典,孩子大了,要實施“宏觀管理”。
一位教育家說過:人類文明正是在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擔心、抱怨中不斷發展的。
放手吧!越早越好。
不要過多擔心孩子受到挫折、受到委屈,這些看似不受家長歡迎的經曆,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有用的東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