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相信作業設計得好壞能夠影響學生對您這門學科的興趣,甚至學生有些能力、習慣和意志品格主要是從完成作業中培養?作業的價值不隻是鞏固課堂知識那麼簡單,值得更深入研究。
作 業
未被重視的教育質量提升途徑
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王月芬
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照課程标準開展教學,合理設計學生作業内容與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2017年,上海市教委印發的《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專業(專項)能力提升計劃》(滬教委人[2017]23号)中提出,要“提高教師育德能力以及本體性知識、作業命題、實驗、信息技術、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專業(專項)能力,切實優化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作業能力作為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一,被正式地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中得以确認。
一作業設計的内涵與意義
作業設計、命題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一定差異。作業與命題在任務設計的目的、内容、方式和完成要求等不盡相同。比如,作業主要指向每天進行的課外學習,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可以查閱各種工具和書本;而命題主要指向具有診斷或選拔功能的考試評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或許還具有一定的競争性質。
因此,如果說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學習的過程,那麼作業從本質上說是學生(自主)學習内化的過程。長期以來,學校更加關注教師的教學能力、命題能力,而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是相對被忽視的。因此,本文還是以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為論述重點。當然,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整體提升教師的命題能力。
(一) 作業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領域
作業主要是指學校教師依據一定的目的布置給學生并且要利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幾乎每天都要接觸作業,而且做作業、改作業也花費了學生、教師的大量時間,甚至時間總量上不亞于教學時間。作業也往往會成為學生喜不喜歡一門學科、喜不喜歡一位教師的重要依據。由于社會、家長無法每天走進學校和課堂去了解學校教育的全貌和過程,所以作業又成為社會、家長直接接觸和了解學校教育的重要“名片”,社會和家長通過作業的情況間接地推測和反觀學校的教育價值導向和教育質量。
作業如果出現問題,就會導緻連鎖反應,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産生不良影響,從而影響整個課程改革的效果,甚至走向課程改革的反面。
因此,對作業的研究與探索是促進課程改革内涵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作業設計和實施的質量,不僅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領域,還是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關鍵尺度,更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作業設計質量不容樂觀
為如實反映中小學作業現狀,精準把握作業問題關鍵點,2013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開展了對3萬個樣本的調研。無論是作業文本分析的結果,還是作業問卷調研的結果都顯示,教師在作業設計與實施方面的“問題多于經驗,雖然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作業設計和實施的特色經驗,但僅局限于少數學校。整體而言,作業總時間長,作業負擔主要來自于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長等多個方面。作業各方面的問題不容樂觀,作業設計的質量問題尤甚,具體表現為:
◆ 作業功能:功能單一,認為作業主要是鞏固課堂知識與技能。
◆ 作業目标:缺乏目标意識,目标指向單一,且低水平目标多。
◆ 作業難度:低難度和中等難度的作業過多,而難度高的作業又遠遠超過學生身心特點和課标要求。
◆ 作業類型:以書面作業為主,類型單一,機械重複性作業過多。
◆ 作業結構:作業目标、難度、類型等的分布比例不合适,設計缺乏整體性、序列性。
◆ 作業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作業不多
◆ 作業時間:時間長,作業負擔來自教師、校外培訓機構、家長乃至學生自己。
……
二如何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
教師究竟是作業的設計者和實施者,還僅僅是作業的實施者?調研發現,絕大部分教師認為作業來源主要依靠教輔材料,自己的任務主要是“批改作業”。但優秀的教師往往會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選擇、完善、改編或自主創編作業,而不是全盤照搬教輔資料上的各種習題。
事實上,即使是同樣的學校,同一年級的不同學生在經過同樣内容的教學後,學生掌握的情況都會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教師需要有針對執教班級學生特點自主設計和改編作業的能力,隻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診斷學生,改進教學,最終促進學生發展。
作業設計是指教師依據一定的目的,通過選擇重組、改編完善或者自主開發等多種方式形成作業的過程。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提升,需要關注以下四點:
(一) 不斷完善教師作業觀念,是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前提條件作業觀念主要指教師對作業地位與功能等方面的認識。教師對作業的功能定位,會直接影響作業目标、内容、類型、難度、時間等,從而影響作業效果。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教師最認可作業“鞏固課堂學習内容”的功能,其次比較認同作業對提高學習成績、培養良好習慣等方面的功能,最不認同作業能夠“保持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結果表明,對于作業功能的窄化,是導緻教師在作業設計時過于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重要原因。事實上,作業的确有助于鞏固課堂的知識與技能,但這不應該是作業的唯一功能,作業還可以發揮以下些積極功能:
1.學習的責任心和堅持性
學生每天放學回家認真完成作業,本身就是對學習責任心和堅持性的培養,讓學生從小懂得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要依靠自已的努力,同時還要日積月累地長期堅持。一些長作業的設計,除了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培養學生的堅持性和耐心。
2.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
學習自信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作業設計過難,會導緻學生學習自信喪失,興趣下降;同樣,作業設計過易,也會讓學生産生枯燥乏味感。在我們的調查中,現今的作業恰恰存在過難和過易兩個極端,如何通過難度适宜的作業,讓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學習興趣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3.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是對個體自身認知過程的認知,還包括對個體思維和解決問題過程的調控能力。相比較而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過程受到教師影響比較多,而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過程,尤其是完成一些綜合性、問題解決類的作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4.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教學受到每節課40分鐘或45分鐘的限制,而作業的時空要比教學時空更寬廣。教師布置一些綜合類、創新類、實踐類、問題解決類的作業,比如制作一個自動滴灌裝置,或參觀走訪超市形成一份調査報告等,實際上更有助于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所掌握的能力,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5.自主管理時間能力
學生每天放學後如何分配各門學科的學習時間,如何分配自己的休息、學習和娛樂時間,這些都是從小培養的一種自主管理能力。所以,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引導,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而不是包辦代替。
當然,上述是作業可能發揮的積極功能,這依賴于教師設計作業的質量。如果教師設計的作業質量不高,不僅不會發揮作業積極的功能,反而會起到反面作用,比如讓學生厭學、失去學習自信、影響身心健康,乃至讓社會和家庭對學生失去信任等。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不同教齡教師的作業觀念進行方差分析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小學和初中均是6~10年教齡的教師對于作業功能的認識不如其他教齡的教師,而11~15年教齡的教師對于做作業有用的看法最為正向。因此,教師作業設計能力培養還要根據不同教齡教師的特征,在專業發展的重心上有所側重。比如6~10年教齡的教師,除了要培養設計和實施作業的能力外,還要特别注重幫助這批教師樹立正确的作業觀念。
(二) 系統思考作業各關鍵要素,是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必要條件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綜合思考各個相關要素包括思考作業目标、作業時間、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差異性、作業可理解性等各個要素的情況。通過對教師作業設計時各相關要素與作業設計質量進行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回歸系數均小于0.1,說明教師作業設計能力各相關要素并不是單獨對作業設計質量産生明顯影響,而是通過各要素的協同作用後,對作業設計質量産生明顯影響。
這充分說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像學科課程專家一樣系統地思考作業的各個相關要素,需要系統地從作業目标、作業科學性、作業難度、作業時間、作業差異等全方位思考作業設計,而不能僅僅考慮其中的某一方面,從而實現作業設計整體質量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特别關注某些關鍵的影響因素。比如,教師如果為了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則需要在系統思考的基礎上,特别關注作業目标、作業選擇性、作業多樣性、作業可理解性等關鍵因素;而如果教師更加關注減輕作業負擔的目的,則需要在系統思考的基礎上,特别關注作業量、作業難度等方面;如果教師是為了通過作業全面達到既提高學業成績,又激發學生興趣,還能減輕負擔的目的,那麼教師就需要全面深入思考作業各個要素的整體性和結構性。
(三) 運用作業可視化技術路徑,為教師設計作業提供思維工具在作業設計質量上,我們常常思考的是:為什麼教師總是設計不出我們認為的高質量作業?而我們很少去思考:是不是我們指導教師設計作業的方法本身出了問題?前者将問題歸因于教師本身,後者将解決問題的出發點聚焦于作業設計方法本身的可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複制性上。因此,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不僅需要提升教師的作業觀念,更需要有效的操作路徑來引導教師。
作業設計可視化技術路徑是借助作業目标設計表、作業屬性分析表、作業質量與評價問題鍊等組成的,是引導教師在作業實踐中逐步掌握、内化優秀作業設計的思考方法和路徑,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減輕教師認知壓力和工作負擔。
1.作業目标設計
作業目标設計表涉及目标描述、學習水平等要素。借助作業目标設計表開展作業目标設計,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不同單元作業目标與課時作業目标的關聯性、作業目标的結構性。
2.作業屬性分析
作業屬性表指向作業的内涵品質,涉及作業目标、學習水平、題目類型、題目難度、預計完成時間、題目來源等要素。判斷、填寫作業屬性表的各項屬性指标,有助于聚焦設計作業題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反思作業必須達成的内涵和品質,提升作業題質量。
3.作業質量評價與調整
作業屬性統計表引導教師在分析每道作業題屬性的基礎上,還依據單元或課時進行屬性指标彙總,聚焦一組作業題的結構性問題,它包括題量分布、學習水平分布、題型結構、難度比例、作業總時間等要素。
借助作業屬性表等系列可視化技術工具,參照作業設計質量标準,評價整個單元(或課時)所有作業的各項屬性指标的結構,調整、優化作業題組,是促進作業設計水平不斷提升的專業方法。作業設計可視化技術路徑,不僅解決了作業設計中“為什麼”“是什麼”的問題,更加注重“怎麼做”“怎樣做得更好”等問題。作業設計可視化技術路徑讓作業設計不僅有理念,更體現流程、方法、工具與理念的結合,讓作業設計不僅呈現終極結果,而且顯現設計過程。
(四) 加強學校作業管理,是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保障機制目前,不能說學校不重視作業管理,但是學校在作業管理上出現了“有廣度,缺深度;多想法,少實踐;重形式,輕實質”等問題。比如,學校的作業管理更加關注作業批改的檢查,而很少關注作業設計質量;又如,學校在作業管理中更加關注泛化的理念和觀念層面的叙述,注重外在時間的控制,但缺乏分學科、分年級的具體要求;再如,學校在日常的作業檢查中比較關注批改符号、字迹工整、作業整潔等外在形式,而對于學生作業的結果分析、教師反饋診斷的方式缺乏關注等。
那麼,從學校對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專業化活動來看,什麼樣的專業發展活動對教師提升作業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呢?通過回歸分析發現,教師的自我反思、學科教研組或備課組的研讨等方式對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提升效果最為明顯。
總之,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外學業負擔需要提升作業效果,而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是提升作業效果的關鍵因素,同時作業設計質量又受到教師作業設計能力及學校作業管理水平的雙重影響。
因此,提升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是解決整個作業問題的關鍵前提。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提升,不僅需要轉變教師的作業觀念,需要綜合考慮作業各個關鍵要素,還需要提升學校的作業管理水平,開展有助于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專業發展活動等。其中,加強教師在作業實踐中的自我反思、學校備課組或教研組的研讨,對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效果最為顯者。
轉載請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師博雅'
若喜歡本文,敬請轉發
上一篇
秦公簋(一):器身銘文
下一篇
一生安甯,悄然盛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