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歲半,5月6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發熱3天後,口腔内出現多處潰瘍,面赤,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拒食涎多,3天無大便,小便短黃。刻診:頰部、下唇内潰瘍融合成片,齒龈充血,呈暗紅色,咽部充血(十十),乳蛾稍大,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診為口糜。
此乃膀胱移熱小腸,脾胃之熱上蒸所緻。
治宜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拟導赤散加減。
處方:生地10g,木通、滑石、丹皮、川牛膝、生大黃(後下)各6g,甘草梢、黃連各3g,燈心草3紮,淡竹葉5g,赤茯苓9g。3劑,水煎服。
外用青黛散加少許蜂蜜調糊,塗口。
9日二診:藥後症狀大減,漬瘍消失,面色紅潤,睡眠安靜,主動進食,體溫正常。舌淡紅、薄白苔,脈細略滑。再服2劑而愈,随訪1年未複發。
按:清代名醫陳複正在《幼幼集成·口瘡證治》曰:“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 ,上為口糜。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于二方合服。”“小兒急欲吮乳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運。瀉黃散清之”。
本案患兒因外感熱邪,飲食積滞,熱蘊脾胃,上熏口舌而發口糜,兼見煩躁啼哭,拒食涎多,“膀胱移熱小腸,膈腸不便”而大便不通,小便短黃;熱毒熾盛,而發熱、面赤,脈滑數。方取導赤散合涼隔散加減化裁,以黃連、甘草稍、川牛膝、青黛散清熱解毒涼血;燈心草、木通、滑石、淡竹葉清心除煩;大黃、生地通腑瀉火,一通一潤,津液免受其劫,達到大便暢通,裡熱下達,口糜得緩,是為“上病下取”之意,故療效迅速而鞏國。
上一篇
治頑癬奇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