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我們這個時代有一種病,很流行,十個人當中九個人都有,這種病叫上熱下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症狀?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手機、玩遊戲;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喝各種各樣的冰鎮飲料;腦子老在動,各種強迫症、各種選擇困難等等。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唯獨不動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上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于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于是出現了這種症狀。

具體來說,上熱的症狀是:動不動就上火,臉上長痘痘、口腔潰瘍、喉嚨痛、眼幹眼澀是常有的事,有時還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狀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還有宮寒痛經……

簡單來說,上熱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陰盛于下、虛陽上浮導緻的一系列症狀。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一定要記住一點:上熱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裡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迹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

那這種症狀到底怎麼調理?

張仲景不僅給了我們思路,還給了我們方子。

思路是: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内存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标又治本。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5克、黃芩9克、幹姜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同志們注意啊,煎藥時一定要煮後去掉藥渣,把湯液倒出來再煮哦。我們要遵循張仲景的思路,這樣方子中的藥物才可以寒熱并行,攻補同施,以達到最大的藥效。

甘草瀉心湯是以甘草幹姜湯為核心,是從半夏瀉心湯重用甘草衍化過來的,所以甘草瀉心湯治狐惑病的關鍵藥物就是甘草,重用甘草。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張仲景的方子。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氣,張仲景用了炙甘草、幹姜、大棗。是不是對這三味藥很熟悉呢。

這是張仲景健脾養胃藥中的三味,還有一味人參。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虛寒,又不缺銀子的可以加入人參6克。

中焦有邪氣怎麼辦?比如濕氣比如積食比如有痞塊,這時候半夏就派上用場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嘔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氣以降為主嘛。

上面有虛火又咋辦?不怕,咱有幹姜、黃連、黃芩呢,這兩味藥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還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塊啊結節啊等一切絆腳石掃除。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瀉心火交給黃連。黃連入心脾胃、肝膽、大腸經,燥濕清熱,瀉火解毒。能去心之濕熱,入心瀉火,消心之瘀血,還因心肝同為寶貝,能鎮肝涼血,燥濕開郁,解渴除煩。并燥中焦胃腸濕熱。可謂一人身兼多職。

瀉肺火交給黃芩。黃芩活躍于肺膽脾、大腸、小腸經。能破堵塞的氣機,消熱毒,治腸胃不利,肺氣不利。令人像在草原上奔跑,身心宣暢。

二黃相遇,黃連清中焦火,黃芩清上焦火。不僅協助健脾養胃,更讓心火得瀉,肝火得鎮,肺火得熄,一切趨于平靜,與此相關的表現症狀也消除。

這個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藥也有涼藥。因此用張仲景原方原量,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标兵,是用藥安全的一個量。當然張仲景的量相對我們現在的用量是比較大,但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如果病人煩的症狀比較明顯,或者熱的症狀比較明顯,黃連可以加重,用到10g、15g。幹姜一般用5g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分泌物是比較清的,那就可以加重一點。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甘草瀉心湯的神奇之處在哪裡?張仲景在《金匮要略》裡說這個方子治狐惑病。

啥是狐惑病?這麼說吧,凡是粘膜系統的病它都可以治療,尤其對頭面部反反複複遷延不愈的各種炎症有奇效。

[經驗]

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隻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幹姜45g,大棗30g(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Og,黃芩45g,共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确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據其脈症,診為狐惑病,采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姜6g,幹姜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複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複診。

3.慢性洩瀉:劉某某,男,36歲。1979年10月23日初診。4年前因傷食引起腹瀉,治後獲愈。但遇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即複發。發時脘腹脹悶,腸鳴漉漉,大便稀溏,挾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暈,脈沉細,舌苔白而微膩,腹平軟,臍周輕度壓痛。予甘草瀉心湯加白術、厚樸。服3劑,大便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腸鳴,心悸。原方去厚樸加桂枝,續服6劑,大便正常。23個月後随訪,未複發。使用此法治療22例慢性洩瀉,均獲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個月-6年,1-3年為多,計15例。治後18例症狀消失未再複發,2例半年後出現反複,2例無效。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4.胃虛便秘:郭某,女,21歲。主訴:便堅難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遂投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半夏10g,幹姜5g,川連3g(沖服),黃芩10g,黨參12g,大棗10枚。5劑,水煎服。藥後大便暢通,腸鳴增多。再予5劑,大便通暢,納增,心下痞塞除,諸症悉愈。

5.白塞氏綜合症:作者根據該病以口腔潰瘍、前陰或肛門潰瘍、發冷發熱、皮膚損害等主要症狀,認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療60例,均有效。其加減為:不欲食,加佩蘭;咽喉潰瘍,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氣熱,加石膏,知母;胸脅滿痛,加柴胡;濕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熱偏盛者,以生姜易幹姜;便秘,加酒制大黃;五心煩熱,加胡黃連。同時用《金匮》苦參湯外洗,雄黃散燒熏肛門。

6.口腔糜爛:陳某某,男,48歲,農民。口舌糜爛已20餘天,尿赤,脈洪數,予導赤散2劑無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涼膈散2劑。大便解,口舌糜爛遂愈。半月後複發,症狀較前為劇,舌紅绛,邊有膿瘡,尿黃。先後用二冬甘露飲、六味地黃湯加肉桂均無效。出現滿唇白腐,舌膿瘡增多,不能食鹹味,以食冷粥充饑,口内灼熱幹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書影》所載口糜爛治驗二則,認為本證屬胃中不和所緻,用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2g,幹姜5g,半夏、黃芩、黨參各9g,川連6g,大棗6枚,2劑。藥後口内灼熱糜爛減輕,已不須漱水,仍予原方2劑而愈。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7.濕疹:趙某,女,62歲。2010年3月9日初診。述其全身散在紅丘疹、瘙癢反複發作3年餘。經中西藥内服、外塗(不詳)雖癢減而丘疹未消,且停藥又癢。刻診:全身散在暗紅色丘疹,以軀幹、雙下肢較密,雙小腿外側皮膚增厚粗糙,抓痕條條,瘙癢劇烈,夜不能寐,伴口不渴,喜熱飲,溲清,便溏。舌質暗,苔白膩微黃,脈弦滑。診為慢性濕疹。證屬脾陽中虛,濕熱内蘊。方選甘草瀉心湯合理中湯加苦參、白鮮皮。藥用:甘草(中藥配方顆粒,相當于飲片劑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黃連6克,黨參20克,白術、幹姜各9克,黃芩、大棗、苦參、白鮮皮各1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後2次分服。外用苦參、黃柏适量,開水調糊外塗,日1次。3月16日二診:藥後瘙癢減輕,夜間能眠。守法守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外用藥同前。3月23日三診:藥後皮疹大部分消失,唯雙小腿處肥厚、粗糙未見好轉,守方加紅花12克,烏梢蛇20克,5劑。另用三棱、莪術各30克,開水沖泡外洗,日1次。至5月8日,共服藥48劑,瘙癢消失,皮膚潔淨,留有色素沉着而告愈。1年後随訪未複發。

8.瘾疹陳某,男,16歲。2010年10月8日初診。述其全身起扁平疙瘩,瘙癢,随起随消,反複發作年餘。每遇陰雨天發作較多,發時伴腹痛、嘔吐、洩瀉,經用西藥(抗組胺藥,止瀉藥等)後症狀緩解,但移時又發,痛苦殊深。2月前因陰雨連綿,常淋濕衣服引起發作,時輕時重,服西藥及輸液不能控制。刻診:全身散在紅色扁平疙瘩,雙下肢較多,瘙癢難忍。伴腹痛陣作,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日3~4次,困倦、乏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診為瘾疹,證屬脾胃虛寒,濕熱蘊表。方選甘草瀉心湯化裁,藥用炙甘草、幹姜、半夏各18克,黨參、白芍各20克,黃連6克,炒白術30克,黃芩、浮萍、蘇葉各1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2次口服。另用苦參、白鮮皮各100克,開水沖泡後外洗,日1次。10月14日二診:藥後瘙癢減,腹痛輕,嘔洩止,皮損少。外洗藥停用,守方繼服5劑。10月22日三診:藥後腹痛消,瘙癢止,仍有個别皮損偶爾出現。守上方去白芍,加蟬蛻10克,炒白術易為生白術12克,幹姜減為9克,再取10劑,以鞏固療效。後因他病來診,言其停藥半年,一直未發。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9.腳濕氣

王某,女,26歲。2010年8月6日初診。述其雙足趾縫有散在水疱,瘙癢,有時破潰流水,至冬則幹裂、疼痛,已6年餘,經塗達克甯、派瑞松等多種藥膏,隻能暫時止癢。查:雙足趾間潮濕,皮膚浸漬發白,有散在粟米大水疱,右足3、4趾間糜爛滲液,左足弓一約3㎝×3㎝的成群水疱,瘙癢難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滑。診為腳濕氣,證屬濕熱下注所緻。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方選甘草瀉心湯合五苓散化裁,藥用甘草、幹姜、半夏各18克,黨參20克,桂枝、黃連各6克,白術、茯苓、豬苓各10克,黃芩、澤瀉、白鮮皮、川牛膝各2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後2次分服。外用大黃、黃連、黃芩各30克,開水調為糊狀塗于水疱處,滲爛處用8層紗布将上藥糊加涼開水稀釋後濕敷,日3次。8月12日複診:滲液減少,水疱幹枯,瘙癢減輕。守上法上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8月19日三診:瘙癢、水疱滲液消失,糜爛面縮小1/2。守上方去黃芩、白鮮皮、豬苓,加薏苡仁30克,5劑,服法同前。糜爛處用血竭、黃連各3克,開水調糊外塗。其他外用藥停用。至9月18日,共服藥28劑,糜爛面愈合,皮膚潔淨而告愈。1年後随訪未複發。

《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緻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幹姜、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将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交代一句,喝藥同時改變下習慣,還是坐着不動,那藥白喝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