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傷寒雜病論》中的脈法

《傷寒雜病論》原序中以批評的語氣說:“觀今之醫,……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如此對病人不負責任。而張仲景本人則是:“勤求古訓,博采衆方,……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書中标題均以××脈證并治為名,由此可知仲景對脈診的重視。


1.寸關尺三部:陳修園說:“按論中言脈,每以寸口與趺陽、少陰并舉。又自序雲: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等語,是遍求法,所謂撰用素問九卷是也。然論中言脈,不與陽少陰并舉者尤多,是獨取寸口法,所謂撰用八十一難是也。……凡寸口與趺陽、少陰對舉者,其寸口是統寸、關、尺而言也。與關、尺并舉者,是單指關前之寸口而言也。……且足太溪穴屬腎,足趺陽穴屬胃,仲景用少陰、趺陽字眼,猶雲腎氣、胃氣,少陰診之于尺部,趺陽診之于關部,不拘泥于穴道上取診,亦未始不可也。”據此論點,在經内如見趺陽脈則察兩關,見少陰脈則察兩尺。如《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中:“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疼痛。”《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趺陽脈數,胃中有熱。”《金匮要略?水氣病》:“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又如同篇:“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寸口脈的劃分與其所主:一般脈書均把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左心肝腎,右肺脾命。而仲景在《金匮要略?五髒風寒積聚》中記述則有不同:“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比寸、關、尺之分更如細緻具體。


由于仲景把寸口脈(桡動脈)采用上述劃分法,也就是寸前有“微出寸口”,寸關之間有“上關上”,關尺之間有“微下關”這樣的提法,所以在《傷寒論》中又有:“脈浮大,上關上……”《金匮要略?血痹虛勞》:“關上小緊……”“寸口、關上微,……”


2.《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氣》有:“夫脈當取太過、不及。”《内經?玉機真藏論》中說:“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張令韶說:“陽氣剛則有餘,大浮滑動數,具剛之體,而主有餘,故名陽;陰氣柔軟不足,沉澀弱弦微,具柔之體,而主不足,故名陰。”


經文中常提到某證所具某脈,有的是指寸、關、尺三部而言,有的則為某部脈的突出表現。前者如《傷寒論》中之:“太陽之為病,脈浮。”以及:“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金匮要略?痰飲咳嗽》:“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其脈沉緊。”後者如《金匮要略?驚悸吐衄》:“師曰: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金匮要略?血痹虛勞》:“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傷寒論》:“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金匮要略?黃疸》:“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金匮要略?驚悸吐衄》:“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3,仲景診脈不但注意脈搏的位置(浮沉)、速率(遲數)、強弱(虛實)、形态(弦滑洪細澀)、節律(結代促)等,而且注意各部位的脈動形狀。如《傷寒論》:“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名日動也。”《傷寒論》還說:“動則為痛。”如在胃脘部出現不适時,上關上脈形變粗,滑動也較其餘各部明顯,因而定名為上關上滑”。又如胃的幽門和十二指腸部出現梗阻時,微下關脈形變粗,滑動較明顯,因而定名為“微下關滑”。如心下有痰飲的病例,在整個關部(包括上關上、_關上、微下關)脈形如紡錘體,兩端較細,中間粗,出現滑脈。又如經文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在臨床上所遇到的多為左尺部微細,兩寸、關不一定微細。另外,寸尺的太過和不及,在不同的病證中也有明顯的不同,應當四診合參。


4.脈證合參:診脈是診斷疾病的手段之一,為診斷确切,就應當脈與證合參,以免有誤。《醫宗金鑒?傷寒論?平脈法》雲:“病人若發熱,身體痛,病人自卧,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雲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金匮要略?婦人雜病》說:“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同是咳喘,由于脈有浮沉,則其處方全然不一,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癰》說:“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5,為了進一步說明仲景脈學在臨床上的應用,現舉例說明如下:


(1)上關上滑,脈形表現已在前面說過,這種脈象可出現于胃脘不适的多種疾病中,脈雖相同,但臨床症狀不同,治療時采用的方法就不同。如病人心下悸欲得按者,應采用桂枝甘草湯;胃脘有頑痰,精神錯亂,罵詈不避親疏者,則宜用瓜蒂散;如為胃脘部按之疼痛較硬的小結胸證,則宜用小陷胸湯;如為發熱汗出,口渴心煩,上腹痛拒按,甚或谵語,不大便的陽明腑實證,則宜用調胃承氣湯;如為嘔而不渴,或有眩悸,心下痞的心下支飲證,則宜用小半夏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如為胃脘憋脹,按之濡軟,納呆,有的腹中雷鳴,有的于嘔食臭,有的惡寒汗出,則依不同病情而采用不同的瀉心湯。


(2)寸尺細,關脈中間粗,略呈紡錘體形的滑脈在臨床上也經常遇到。如病人上腹部脹滿,胸部憋悶,氣短,甚至咳喘者,宜用厚樸大黃湯;若心下滿硬,發熱惡寒,下利者,宜用桂枝人參湯;如為婦女瘀血證,少腹冷痛拒按,口唇幹燥,手掌煩熱,月經不調,有血塊,痛經,則宜用溫經湯;如為發熱,全身發黃,腹脹便秘,小便不利,納呆厭油,惡心,但頭汗出的黃疸證,則宜用茵陳蒿湯;如為頭暈目眩,胸脅支滿,心悸的心下痰飲證,則宜用《金匮要略?痰飲篇》的苓桂術甘湯;如出現上熱下寒,食入口即吐,并下痢時,則宜用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3)六脈沉緊,臨床上常見于幾種疾病,具體選方大緻如下:①耳源性眩暈時,宜用《傷寒論》苓桂術甘湯加味治之;②喘滿,心下痞堅,而色黧黑的膈間支飲證時,則宜采用木防己湯;③如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納呆的脾胃疾病,則宜采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上述脈例為臨床上最常遇到的,其餘脈象,可根據此理和經文類推,不再贅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