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學習黃帝内針的朋友談到:在太陰、陽明用針來“調中”,甚至有很多朋友都是在曲池、尺澤用兩針,名曰“調中”,對此觀點,本人實在不敢苟同,所以不揣冒昧,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望同道指正!
“執兩用中”出自《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意為把握着過與不及兩端,而取它們的中間,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
先從字面上看,“執”是“把握”的意思,“兩”是“過”和“不及”的意思,“中”是“中正之道”的意思。
再回到黃帝内針來看這句話,“兩”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陰”和“陽”,那麼“中”在哪裡呢?在曲池和尺澤?在陽明和太陰?絕對不僅僅是!
誠然,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脾胃在五行為土,在五方為中,但這絕對不是黃帝内針的“中”,黃帝内針的“中”在哪裡?在“陰”“陽”之間!有了“陰”和“陽”這兩端,“中”自然就存在了。
這時候我們就必須高度重視“執兩用中”這四個字裡的“用”字了,這也恰恰是我們忽略的,怎麼用這個“中”呢?那就是黃帝内針的法則:左症右治、右症左治;上症下治、下症上治;同氣相求;陰陽倒換求。
左症右治,右症左治,左右是不是一對陰陽?有了左右這一對陰陽,“中”是不是自然就有了?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上下是不是一對陰陽?有了上下這一對陰陽,“中”是不是自然就有了?
同氣相求,先看經絡的同氣,經絡的同氣是同名經同氣,人體的經絡分為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是不是又分别建立了一對陰陽?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是不是又分别建立了一對陰陽?有了一對陰陽,“中”是不是自然就有了?再看看三焦同氣,三焦分上、中、下三焦,上下是一對陰陽,這個好理解,那麼“上”和“中”是不是一對陰陽?“中”和“下”是不是一對陰陽?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上”和“中”也是“上下”關系、“中”和“下”也是“上下”關系,也建立了一對“陰”“陽”,有了這一對“陰”和“陽”,“中”是不是自然就有了?
陰陽倒換求,陰陽本身就存在,隻是把陰陽倒換一下,陰陽仍然存在,“中”也就自然存在。
到底怎麼用“中”呢?就是抓住“症”這個“陰”,根據法則,找到你下針的地方這個“陽”,“中”就在這一對陰陽裡産生并起作用了,而不僅僅是曲池、尺澤調中;太陰、陽明調中,任何經絡和三焦,隻要根據法則建立了一對“陰”“陽”,都可以達到調“中”的目的。
“中”不是固定的,絕對不是天平上的固定的“中”,而是有“兩”決定的,所以不是在某兩個固定的穴位上,也不是在某兩條固定的經絡上,而是在你要解決的症(陰)和你根據法則施針的地方(陽)之間,并根據這一對陰陽建立的正确與否而起作用,所以,要執好“症”(陰)和“針”(陽)這個“兩”,才能讓“中”其作用,才能達到“調中”的目的,這才是黃帝内針的“執兩用中”!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