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設計其實有很多種風格,歐式的複古風、美國的浮誇風、中國的民族風、日式的簡約風等,在這些設計風格中,我對以"無印良品"為代表的日式風格情有獨鐘。而且他們的風格非常簡潔和舒服,所以一直在中國的小資階層占據着不錯的市場。它的出現也引起了我們的對于歐美的輕奢藝術的反思,開始嘗試接納以性冷淡風格為主的簡約藝術,簡單中透露着獨特的高級感。也正是因為對于日式風格的喜愛,我開始嘗試着去研究日式設計風格。
提起日式的設計風格,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原研哉先生寫的《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被認為是寫給初入設計行業的必讀書籍,它的内容明确指出了設計師的職能,并非是設計出名垂千史的作品,而隻是幫忙将信息傳達。一個知名的設計師說:“領悟設計就是幫忙傳遞信息,就能幫助設計師擺脫饑寒”。設計是為了能夠對信息更有效地進行表達,過度華麗的造型,或者過度晦澀的表述都不是設計,這也刷新了我對于設計的認識。
在《設計中的設計》中,我看到了它和其他設計書不同的部分,它并非濃墨重彩地去描述所謂的設計方法,而是給我們傳遞一種設計理念,一種“少即是多”的思維和“re-design”的方法,很多人在看這本書,會覺得晦澀難懂,書中告訴我們何為“禅”,這對于我們了解日式設計能夠更加了解。
《設計中的設計》是由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老師撰寫而成,原研哉老師是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董事、武藏野美術大學基金會教授,曾經獲得Kodansha出版文化獎、Hiromu Hara獎、Yusaku Kamekura設計獎等優秀的設計獎項,還寫過《RE-DESIGN》《白》《原研哉.現代設計進行式》等優秀的設計書籍,對設計新手們都指了明路。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理解和感想,希望對想要學習設計的你們一些幫助。
01|“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在日本,很多的品牌和無印良品一樣奉行着日本“少即是多”的禅道,和歐美國家以輕奢為主的設計觀有些不同,日式設計更加偏向于實用性,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那我們就需要從日本的國情去了解,首先日本是島國,地少且資源匮乏,所以對于每塊土地、每滴水、每份資源在他們眼裡都顯得格外珍惜,也因此他們相較之下更加注重節約用度,盡可能減少鋪張浪費,也因此日本設計風格給我們相對簡單卻實用感覺。
當然“少即是多”不僅僅體現在我們所謂的物質材料的層面,更多的是日本人精神的體現。它教會我們學會滿足,不要嘗試着索取太多。畢竟人本就是兩手空空來,并沒有帶來些什麼;也是空無一物地走,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樣的想法能夠幫助我們看開很多的東西,所以适時地放空心态,嘗試着去做更多的事情對我們無論是生活還是做設計都有着指導的意義。
02|“re-design”的重要性這本書給我們的設計帶來了一些啟示,尤其是“re-design”對于設計師而言受益匪淺。re-design主要考慮的問題是用最簡潔的方式去達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人性方面的考慮。例如書中寫到的成人尿不濕,它就能夠減輕成人在使用這款産品時候的羞恥感;而火柴的設計讓我們看到了對于大自然的尊重;方形的卷手紙因為不好用,所以就設計出了現在的圓卷手紙。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對已知領域的再設計,也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
“re-design”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也具有創造性,這種意涵再挖掘靠的是設計者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和洞察能力。也讓我知道了設計的重點并不是在我們所謂的技術層面,反而是尋找到人性的共鳴點,這就需要我們嘗試着增加感悟力,去找到人性的需求,隻有這樣的設計才會被大家喜愛和接受。
03|設計師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設計作為設計師,需要抱着一顆批判的心,隻有這樣才能夠改變人們的固有觀念,才能夠使設計産生更多的社會價值,隻有通過不斷改善情境和挖掘消費者的潛在消費,例如我實習公司的某個産品,在設計時被不規則地制成各種奇奇怪怪的形狀,那個時候卻很少有人考慮到産品是不是客戶需要的,而且這樣做會不會不方便顧客拿取等問題,當然最後果然引起了滞銷。
如果當時的設計主管能夠有想法,以批判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就可以避免了,所以說設計師能夠擁有一雙批判的眼睛,對公司的發展和走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設計中的設計》裡傳達了關于“設計的職能”,“哪裡需要設計”,“如何去設計”,“原研哉是怎樣設計的”,“設計是怎樣賺錢”等等很多個議題,也慷慨地給出了他欣賞的設計範例。甚至他在最後殷切地鼓勵在設計門口徘徊的年輕人,不用怕,設計很簡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