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請注意:這裡有提升寫作邏輯的八種思維模型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我們都有類似的經曆:

當衆講話的時候面紅心跳,語無倫次,下場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剛剛講了什麼,羞愧無比;

與人辯論的時候,辯着辯着,總覺得自己有理說不出,怒氣填胸;

........

邏輯思維太弱,是硬傷。

每到這時,我們都會羨慕那些「邏輯強人」,他們不但能在職場上脫穎而出,似乎生活也更有秩序,目标更容易實現。

那如何增強邏輯思維呢?

有人說,可以通過「寫作」鍛煉邏輯思維。而對曾經的我來說,寫作可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整個青少年時代最怕語文課,作文經常拖成績後腿,哪怕隻寫幾百字,也太難太難了,哪有樂趣可言!

這一切有所改觀,還是我學了計算機編程之後。我忽然發現,文字的組合是有意義的,用字母、符号寫出的程序,竟然能變成影響世界的工具。讀書時我的數學好,語文差,但直到開始寫程序之後,才忽然打通了任督二脈,原來數學和語文是相通的,學會用邏輯寫文章,我第一次感到了語言之美!

從此以後,不管是寫計算機程序,還是回到自然語言寫作,我都不再卡殼難産,隻要客戶提出需求,要文章就寫文章,要程序就有程序,要演講就有演講。

二十年程序員生涯,我寫的代碼和文字一樣多,最近十年翻譯了兩本暢銷書《番茄工作法圖解》《單核工作法圖解》,登上 TEDx 的舞台,組織「小樹林」演講訓練,錄節目講課。寫作已經成為我重要的生活方式。

在輔導演講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朋友對邏輯思維的态度,要麼覺得望塵莫及,要麼還停留在思維導圖等傳統工具,其實邏輯思維的入門不難,但一定要知道,思維導圖和寫作演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打法:

棍掃一大片,槍挑一條線。

思維導圖是把各種素材想法擺出來,一大片,而演講寫作要的是有序表達,一條線。從雜亂無章的平鋪,到有先有後的直叙。我們學習邏輯思維,就是培養這「一條線」。

為了方便你入門,我今天要講解八種思維模型。結構簡單,威力強大。本文幹貨滿滿,十分硬核,建議先收藏再閱讀。

閱讀時可以先快速過一遍,初步理解,今後根據不同的适用場合,随時翻出來練習。

文末我附上了各個模型的應用場景,大家可以按需閱讀。

八種模型

我手繪了這八種模型在我心目中的樣子:

1總分總(論述講解 / 商業寫作)

總體概括->分類拆解->收尾總結。

“今天參加活動,我有三點收獲:第一……;第二……;第三……。這三點讓我感覺特别超值,下次一定還要參加!”

這是最好用的結構!可以百搭其他各種思維模型。無論你想表達什麼,使用總分總,馬上邏輯感爆棚。中間有序,兩端閉環,有始有終。美!

技巧在于「分」如何設計。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強調「MECE」原則,似乎很抽象。其實咱們中文有個成語:屈指可數:

- 單手數得過來,盡量不超過 5 項

- 手指頭分得開,互相不能交叉

- 可以隻手遮天,完整覆蓋這個領域

比如動物的分類:有脊椎、無脊椎

脊椎動物再分類:魚類、兩栖、爬行、鳥類、哺乳

再比如個人管理:知識、金錢、關系、健康、信仰

溝通的媒介選擇:發消息、連語音、連視頻、當面談

控制好類别的大小,滿足前面三原則,這就是「屈指可數」。

「總分總」常見于商業寫作,很多暢銷書都遵循一套标準的寫作模式,每章每節甚至每段,都會采用總分總結構。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快速閱讀技巧:讀書的時候,看每章的開頭引言、結尾總結、如果感興趣再看正文每段的開頭結尾各一句話,就大概知道講啥啦。

2WWH(表達觀點)

WWH:是什麼 What 、為什麼 Why 、怎麼辦 How。

在「一二三」之外,「WWH」可以說是最好用的模型。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比如在會議中,突然被大老闆 Q 到:怎麼上個月業績下滑了這麼多!?

回答:

是什麼:确實,上個月銷售額下降了 20%;

為什麼:上個月團隊都在忙展會,而展會因為疫情推遲到這個月,所以工作效果沒體現出來;

怎麼辦:我們已經恢複正常的展業節奏,加上這個月的展會,大家一起努力,再創新高。

大老闆緩緩點頭:古有曹植七步成詩,今有 WWH 嚴謹務實。

小加餐:WWH 還有其他變體,例如營銷的「黃金圈」法則。由内而外,從核心 Why 出發,How 過渡,到最外圈的 What。蘋果公司:為什麼-為了改變世界、怎麼做-科技匠心打磨、是什麼-造出你手裡的 iPhone。

咨詢業常用的思維模型很多,常見的:

時間維度(發展視角解讀):過去、現在、未來

SCQA(結構化表達):情景、沖突、問題、答案

非暴力溝通(處理人際沖突):觀察、情緒、需要、請求

豐田5Why(優化工作流程):追問五個為什麼

PDCA(優化工作流程):計劃、執行、檢查、調整

SWOT(競争力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STAR(應聘講工作經驗):背景、任務、行動、結果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很方便搜到相關資料,這裡不多解讀啦。

我們先記住最好用的「WWH」: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3一解一(回答提問)

專業人士回答提問,第一句話就要明确給出答案,稱為「短回答」。然後再詳細解釋,稱為「長回答」。最後重複第一句話,結束。

做為總分總的極端形式,重點在短回答,一定要性格鮮明,不拖泥帶水。

電視記者問專家:台風九頭鳥會在汕南登陸嗎?

錯誤格式:考慮到副熱帶高壓、天文大潮、行星風的影響,綜合最近幾天的風雲一二三四号觀測結果,我們評估…(觀衆已換台)

正确格式:有 60% 可能在汕南登陸。考慮到 xxx,xxx,xxx,……。所以結論是,台風九頭鳥有 60% 可能在汕南登陸。

要給的信息量沒變,順序和形式的不同,決定了傳播效率,決定了影響力。

其實越專業的人,越容易糾纏細節,考慮多種複雜因素,不肯做出簡單判斷。但外行所依賴的,恰恰是專業人士的判斷:大夫,别跟我說病理,我就想知道我得這個病會不會死?T.T

我們普通人也會遇到專業挑戰嗎?面試問答,老闆的生死問責,都是專業挑戰,一定要注意在第一句話用「短回答」,明确簡短給出答案。

答案不能精确到「是否」?那就給個概率。無法精确到單一數字?那就給個範圍。例如老闆問:預計新功能什麼時候做好?程序員可以給出「最可能完成時間、最晚完成時間」兩個數字;然後描述一些風險點;最後重複兩個數字。完美!

4 三明治(點評輔導)

在評價他人的時候,使用「誇踩誇」形如三明治的順序,既有鼓勵效果,又包含改進意見。例如演講導師常見的點評:

(誇)小兔的演講很認真,有精心準備稿子;

(踩)我觀察到,你中間有兩次停下來想詞,下次可以嘗試帶手抄上台,必要時看看;

(誇)結尾的「為中華之崛起」讓我印象深刻,重新理解了這句話,謝謝小兔!

前面的誇,側重于演講者這次表現出的特點和努力。

中間的踩絕不要批評,而是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提供可改進的方法。

後面的誇,可以說聽了演講對我的影響。

誇的時候,避免簡單說「好」,也不要集中在演講者本人「高大、好聲音、漂亮……」,因為這些是她從小到大很多年的标簽,都聽厭了。要誇就誇她的努力、她這次表現的特别之處。

踩的時候,多使用「我觀察到、下次可以嘗試」,避免用「有個缺點、這樣不對、你應該」。

輔導演講如此,工作上也類似。給隊友、下屬提意見,一定要注意順序。這就要說到三明治的變體,複盤結構「GTK」,在團隊工作告一段落時,回顧本期工作,三個視角:

Good 做得好的、Try 下次改進、Keep 值得保持

無論「誇踩誇」還是「GTK」,背後都有心理學的「峰終定律」:人們經曆一件事後,會記住兩個點——高峰點和終點,如果最後一句是誇,給對方帶走的就是正能量。

有效使用「三明治」,你可以成為團隊的小火苗,一群人裡的小太陽。

5不是而是(知識啟發)

知識傳播,不是要把我腦子裡的東西塞給你,而是要翻出你原本知道的事情,發現原來如此!

上句話用了「不是、而是」句型。這也是羅振宇愛用的方法,用來分享學習中的啟發,建立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連接。

成年人的學習,通常不是平地蓋樓,而是基于原有的教育、社會、職場經驗,來理解新事物新概念,「不是、而是」打通了新舊兩個世界,而且形成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在這個句型的後面再做解讀,為什麼不是,為什麼而是,有了新啟發可以用在什麼地方,等等。

「不是、而是」可以很學術,也可以很文藝:

下班路上我都會買一支冰淇淋,不是為了滿足胃,而是為了走慢點。

在機器學習領域,科學家發現,訓練算法的時候,新知識舊知識有一個最佳比例,讓訓練效率有指數級别的提升。這個最佳比例的數值是:新知識占 15.87。

人類的大腦不是機器,但如果你發現新知識學不會,可以增加舊知識的配比,用熟悉來學習陌生。或者工作無聊缺少挑戰,就增加新知識的成分,嘗試些沒做過的事情。

不是追求效率,而是提升幸福。

6亡羊補牢(經驗總結 / 彙報)

在「我是好講師」比賽中,每位選手要在 10 分鐘内講清一個知識點。我輔導夥伴們改稿子,最常套用的模型是「問題 → 原因 → 方法 → 應用」,但這個模型初學者很難記住。

忽然有一天,靈感來了:這不就是「亡羊補牢」嗎?

亡:出問題。羊丢了,要死要活的問題,誇大嚴重損失。

羊:找原因。羊這麼大,窟窿這麼大,羊是窟窿裡跑出去的。

補:采方法。趕緊把窟窿全都堵上。

牢:得應用。鐵打江山萬年牢,羊出不來,我進不去,妥妥滴。

我們工作中的第一手經驗,用這個模型來總結,總能讓講者意氣風發,聽者蕩氣回腸。

亡:新研發的番茄鐘第一批剛剛發貨,就收到十個客戶反映鈴不響!質量缺陷?

羊:拿到退貨檢查,發現不是質量問題,是靜音開關,在出廠時默認設為「靜音」了。

補:我們決定不改變出廠設置,但增加貼紙說明。也給退貨用戶贈送了全新番茄鐘。

牢:新品獲得好評推薦,貼紙說明也出現在客戶朋友圈,被贊為貼心設計。

實際工作中,隻提出問題,找到原因,都隻做對了一半;

采取了方法,而且應用成功,才是完整的閉環。

亡羊補牢,把問題變成機會,赢得漂亮。

7誰來去(自我介紹)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去?保安大哥的三句靈魂拷問直指人心。是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去?

想打開聽衆的心門,走進去,這樣一套通關密碼也很有必要。

我是誰:我是大胖,時間教練,幫你做時間的朋友。(名字、職業、價值)

我從哪裡來:生活在輪椅上,我闖出一片新天地,曾經是拖延症,我找到一把好武器。(解決過什麼難題)

我要到哪去:通過今天這篇文章,我認識了你。大胖番茄鐘,陪你戰勝「時間不夠」和由此引發的各種問題。(未來的願景和方向)

要注意的:

我是誰:建議給自己一個簡單的名字。假如我叫拳摯攀,這仨字寫完觀衆都走了,就不如說:我是小拳,全國人民都認識的拳。(聽衆很可能記成「全」,那也沒關系,隻要敢喊我就夠了。)

我從哪裡來:不用強調成績資曆和地位,用你曾經的難題和限制,拉近和聽衆的距離。也許聽衆裡就有輪椅朋友,也許有些人正苦于拖延症。

我要到哪去:「去遠方,我們一起」,建立起這個願景。

「誰來去」也有變體。例如「想誰要變」,幫你強化人生目标:

你想做什麼?我想做一位有影響的時間教練。

你為誰而做?我要幫助「時間不夠」的人。

他們需要什麼?重新發現自己與時間的關系,接受不完美,杜絕幹擾,務實成長。

因為你,他們有什麼改變?每個人都能接受自己,手心有夢,眼裡有光,前往到想去的地方。

這樣的四個問題,在人生轉角,需要看清路時,值得常用。

試試用「誰來去」介紹你最好的朋友,用「想誰要變」梳理你自己的人生目标?

8勇難成(講故事)

坎貝爾在《千面英雄》裡提出了經典故事模闆——英雄之旅。你可能見過 7 步、8 步、12 步的版本,那些更适合大型編劇上手。根據我輔導兩百位演講者的經驗,初試英雄之旅,我們隻用最簡單的三步模型「勇難成」:

勇敢出發:發生什麼意外,打破平靜的生活,我決定采取行動。

艱難取勝:遇到多次困難,我幾乎放棄,但在寶劍和好朋友幫助下,終于成功了。

成長回歸:回到當初生活,我已經成長為不一樣的我,我現在把寶劍送給你。

好萊塢經典電影,很多都是标準的英雄之旅。比如霍比特人踏上尋找魔戒之路,九死一生,折騰了三部曲才成功,他帶回來的寶貝不是魔戒,而是勇敢的心。

重點是高峰低谷的落差。出發的時候越勇敢,取勝之路就越艱難;取勝之路越艱難,歸來的英雄就越成長。回顧過往的經曆,打磨出高峰低谷,我們就有了值得傳頌的個人故事、團隊故事、企業故事、品牌故事、國家故事、人類故事。

有了「勇難成」核心主線,英雄之旅還有一些升級玩法:

空降救兵:獨守孤城到最後時刻,終于等來了援軍,重要的不是打赢戰争,而是他們來救我,願意跟我一起拼。今天人們喜歡尋找「自我」,而一個人真正的自我,是在無處不在的關系中、在與周圍的互動中建立起來的,一群人願意和我共患難,是人生的高光時刻。

金手指:如果取勝的關鍵不是朋友,而是寶劍,很可能發展出第二季第三季,主角拿起這把寶劍再去砍更大的怪、再遇挫折、再磨寶劍、再艱難取勝成長回歸。很多網絡小說把寶劍升級為金手指,比如主角是穿越者、有陰陽眼、有鐵靠山等等,相當于有了逢賭必赢的好運氣,隻要選對戰場就成功。無理,但讀者爽到上瘾。

平行線:兩件距離很遠的事情,同步推進,交叉閃回。電影《我在伊朗長大》《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都用了平行線結構。我 2019 年在廣州 TEDx@Tianhebei 的演講《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用著名童話故事平行我在輪椅上受教育的經曆,視頻鍊接:

https://www.ted.com/talks/dingkun_jiang_equality_of_education

官網有時無法打開,可以關注我的公衆号+知乎專欄,等我稍後搬視頻到國内

好了,以上就是演講寫作最好用的八種模型:總分總、WWH、一解一、三明治、不是而是、亡羊補牢、誰來去、勇難成。

總結:學以緻用

閱讀聆聽

我們平時讀書,聽别人講述的時候,除了記錄關鍵點,還可以多想一步,對照八種模型,拆解一下對方用了什麼結構?遇到喜歡的結構,可以直接照搬、複制、練習。

即興演講

國際演講俱樂部的即興演講,是抽一個随機題目,立刻講兩分鐘。可以先從 「WWH、總分總」開始練習,這樣便于新手控制節奏,慢慢講出自己的觀點。熟練後,再練習其他形式。比如我每次要求自己兩分鐘講一個故事,這就需要「勇難成」。

而生活中的即興演講,比如表弟的婚禮,要你代表來賓說幾句,可以用自帶幽默的「不是而是」抖抖新人的八卦,或者用「誰來去、勇難成」講成勵志小傳。公司年會祝酒發言,可以用「誰來去」帶節奏,充滿正能量。

團隊犯了錯誤用「三明治」複盤,領導問責發火用「WWH」檢讨。向上向下溝通,都有章法。

短篇寫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