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養育一個自信陽光的孩子,你要注意這5個細節

孩子的心靈是具有吸收性的。

  他們未來變成什麼樣子,取決于在成長期吸收了什麼營養。   ——薩姐

作者:春雨不谷

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個講座中說過:

“對于孩子的成長,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為重要。”

一個具有性格缺陷的孩子,内心是壓抑、灰暗的,未來很容易在人生路上踟蹰不前,甚至走偏、栽跟頭。

而性格陽光、自信果敢的孩子,内心是積極、明朗的,無論遇到挫折還是困境,都會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态,渾身充滿正能量,未來更容易成功。

作為父母,我們在傾盡全力為孩子的成績助力時,不要忘記賦予孩子一個自信、陽光的好性格。

以下幾個養育細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父母一定要注意哦~

01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VS

凡事替孩子做決定

網上有位飾品店店主,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對母子到店裡購買鑰匙扣,男孩看起來唯唯諾諾的,一邊用手摸索着喜歡的圖案,一邊向母親投去渴望的目光。

然而,母親卻果斷拒絕了兒子的想法,讓他小孩子不要太多事。

店主說,他看到大人盛氣淩人的樣子時,頓時明白了男孩沒有自信的原因。

連一個小小的鑰匙扣,都不能遵循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他的世界裡,注定填滿了太多的幹涉和捆綁。

一個不被允許做決定的孩子,是無法獲取自我的掌控感的。

在被命令和壓制充斥的環境裡,他會越來越懷疑自己,不敢做決定。

長此以往,孩子内心那顆自卑的種子會不斷發芽,擠占自信心成長的土壤和空間。

别小看一個讓孩子做決定的舉動,它背後的深意,是對孩子自主權的尊重,更是培養自信心的關鍵。

凡事替孩子做決定,不如在适當的範圍内,把選擇權還給孩子自己。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度和掌控感,從而發展出對自我的認可和信任,鋪就自信心的土壤,變得越來越強大。

02

孩子發脾氣時冷處理

VS

不允許孩子發脾氣

《超級育兒師》節目裡,記錄了許多“愛發脾氣”的孩子。

他們的表現常常是:崩潰大哭、地上打滾、摔玩具、扔東西、甚至攻擊别人……

面對這些情況,有的父母手足無措,有的父母暴力制止。

印象深刻的是晨晨的爸爸,他看見孩子哭鬧,自己情緒也跟着激動起來,粗魯地把兒子抱走,并進行了深刻的“教育”。

命令兒子停止哭鬧;

要求兒子自己打自己手心;

逼着兒子承認錯誤。

在一番管教過後,晨晨收斂了脾氣,用手背抹着眼淚,把頭深深地埋在胳膊裡。

孩子雖然看起來平靜了,但那被壓抑的負面情緒,被無視的需求,正在逐漸潛藏進他的潛意識中,影響他性格的發展。

正如育兒師詹紅紅所說:“父親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極度的恐慌,非常容易落下心理陰影。”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像晨晨爸爸一樣,用發脾氣的方式,去阻止孩子發脾氣呢?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内心有訴求未被滿足,同時表達能力受限,以及情緒腦發育不成熟的結果。

一味地制止孩子發脾氣,是違背心理發展規律的。

當面對那個“爆炸”的孩子,不妨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學會“冷處理”。

首先,父母要保持情緒穩定,平靜地面對發脾氣的孩子;

其次,給孩子一段緩沖情緒的時間,等待他的自我調節;

最後,通過平靜的溝通和交流,傳遞正确的價值觀和行為規則。

“冷處理”的方式,并不是父母對孩子置之不理,而是需要父母用冷靜的态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後,理解和看見那個孩子的内心世界,給他更好的愛。

每一個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會在父母的接納和看見下,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份接納和看見,會驅散孩子内心的恐懼,他不必卑微地讨好父母,而是敢于表達自己,堅持自我。

03

孩子犯錯時,先聽聽他的想法

VS

不分緣由訓斥或懲罰

網上看到一個小故事。

女孩上小學時,喜歡鼓搗各種小器械,有一次,她心血來潮,拿着螺絲刀,把鬧鐘全部卸開觀察内部構造。

但是最後,她卻無論如何都不能把鬧鐘恢複原樣了。

父母回家發現後,劈頭蓋臉地訓了她一頓,責怪她浪費東西,給家裡搗亂。

從那之後,她就變得很小心翼翼,性格裡多了一份懦弱和克制。

看了她的經曆後,我感到很心塞。

為什麼父母不能多挖掘一下孩子行為的動機,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就武斷地認定某些行為是“錯誤”呢?

雖然,損壞物品是很可惜,但是隐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好奇心,卻被無情的抹殺了。

記得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

“沒有犯錯的孩子,隻有行為不當的孩子。”

他們的“錯”,其實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和理解這個世界,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為了制造麻煩和故意搗亂。

當孩子的行為被定義為“錯誤”之前,不妨先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給他們發言權和解釋的機會。

從孩子的視角,看待他們的行為和目的,而不是用暴力和懲罰,被情緒風暴挾持着,用怒氣和不理智,打壓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那個被允許在“犯錯”中成長的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被世界溫柔以待。

04

多給孩子肯定的眼神

VS

習慣否定、打擊孩子

前幾天帶孩子去遊樂場,看到一對焦灼的母子。

進釣魚場前,需要孩子換上連體水靴雨衣,衣服上有背帶,比較難穿。

男孩媽媽不停地告訴兒子,這樣穿不對,那樣穿不對。

男孩一言不發,低頭胡亂系上背帶,匆匆進入釣魚池。

當他拿着小漁網去撈魚時,媽媽又一臉嚴肅,挑剔孩子拿網的手法不對,撈魚的角度不對,身體姿勢也不對。

男孩還是一言不發,把漁網緊緊地攥在手裡,卻遲遲不敢下水了。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正在嘗試和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有否定的聲音在耳畔,他該有多痛苦啊?

心理學上有一個“暗示效應”,指的是用間接的、或者含蓄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或者行為産生影響。

兒童時期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極易受到各種心理暗示,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建立。

如果父母持續用打擊、挑剔、否定的語言教育孩子,這便會形成一種負面的語言心理暗示。

孩子會逐漸接受這種“我不行”、“我很差”的自我評價方式,嚴重削弱自信心,做事畏首畏尾。

而那些自信滿滿的孩子,身後都有愛捧場、多肯定、願意鼓勵的父母。

泰國短片《每天努力一點點》中,小男孩在足球場上屢次受挫。

面對教練的質疑、男孩的垂頭喪氣,媽媽卻始終用微笑和鼓勵,力挺孩子。

“你以前都不會用頭頂球,現在都做得很好了呢!”

“追不上别人沒關系,努力超過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了!”

在媽媽的鼓勵和肯定下,男孩重拾信心,在球場上表現越來越好,整個人變得越來越陽光有活力。

父母的賞識和肯定,會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建立自我效能感,從而獲得自我肯定、自我悅納的心理品質。

他會從父母支持的眼光中,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遇到挫折不氣餒,遇到困境不害怕,勇敢地迎接挑戰。

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是對一個孩子最佳的精神饋贈,更是自信心湧動的源泉。

05

尊重、贊美伴侶

VS

攻擊、輕視伴侶

前段時間,杭州一個11歲男孩離家出走了。

被警察找到後,他哭訴道,原因是父親在家不是玩遊戲就是刷視頻,也不上班。

家裡所有事情都是媽媽在操勞,他實在看不下去就走了。

他眼中看到的,是父親不尊重母親,是一個家庭系統的失衡,并由此産生了強烈的無力感和自責感。

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常因為伴侶間的摩擦,讓孩子産生壓力,甚至在孩子面前表達不滿,抱怨對方。

殊不知,這種吐槽會呈現給孩子家庭不穩定的感覺,他會産生不安全感,有時還會把父母矛盾的根源,歸咎在自己身上。

他的世界會越來越緊繃,通過向内的自我攻擊,變得極度脆弱和自卑,内心缺乏支撐力。

而夫妻互相尊重、恩愛的家庭,會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最溫暖的巢穴,幫助孩子張開翅膀,努力向外界探索。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自信的底氣,也是最美的家風。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宋妍霏的父母的感情,引來無數網友羨慕。

同樣是生活中的茶米油鹽,卻被他們演繹成了大型撒糖現場。

媽媽“抱怨”照顧孩子辛苦,深夜開車送生病的女兒去醫院,爸爸一臉寵溺,伸手撫摸媽媽的臉頰安慰。

爸爸笨手笨腳做出的飯菜味道“别緻”,媽媽一邊咀嚼,一邊點頭認可:“還不錯。”

看過這兩個人的相處,才會明白宋妍霏的強大氣場和自信拉風,皆是源于家庭傳遞的力量。

父母越恩愛,孩子越自信,因為她浸潤在愛的環境下,學會了愛自己,愛他人,更愛這個世界。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而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隻有夫妻關系融洽了,才能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安全性,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療愈的角落。

如此,他會擁有被愛的底氣,由内而外散發出自信的魅力。

06

蒙台梭利說過:“孩子的心靈是具有吸收性的。”

他們未來變成什麼樣子,取決于在成長期吸收到了什麼營養。

養育一個自信陽光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用心栽培。

給他邊界内的自由和尊重,賦予人生的選擇權;  
  給他包容和愛,讓他在情緒泛濫時獲得到接納;  
  給他理解和耐心,“犯錯”時不要急于責備;  
  給他肯定和支持,用鼓勵驅散孩子眼前的黑暗;  
  尊重伴侶,讓他擁有一個盈滿溫暖和愛的家。

這些美好的教育精華,都會成為照亮孩子人生的一束光,指引他們變得更加陽光自信,遇到更美好的自己。

-END-   本文首發平台: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