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瘦身是保盈利做更強
原作:龔蕾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認為,大得不能倒閉的銀行應瘦身。
在《交易成本經濟學過去、現在和将來》演講中,威廉姆森表示美國現在應該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進行結構性地補救。不僅要對整體金融體系實現良好的監管,同時建議對那些“大得不能倒閉的銀行”進行“瘦身”,即将它們分解成一些小規模銀行。
在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企業,從産品角度來分析,有以生産産品為主的實體企業,生産出來的産品拿到市場上去銷售,賺得利潤後,然後購買原材料、雇傭勞動者,再次進入生産環節,繼續生産,隻有在持續的生産并持續盈利情況下,企業可以擴大投資,建立分廠、從幾家發展到幾十家,然後走出國門,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如果生産出來的産品賣不出去,或者盈利減少,就要适當減少生産,挖掘消費者需求,對産品進行多樣化或增加消費者歡迎産品的産品生産。
還有一種企業并不生産有形産品,隻提供服務,也可以稱作服務型企業。這樣的企業很多,比如銀行就是服務型企業。
成思危提出了虛拟經濟後,有學者把企業分為了實體企業與虛拟企業,最近在哈克文章《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的非線性關系》中闡述了,目前出現了實體企業與虛拟企業非線性關系的一種困惑。
前一陣子看到陳思進在微博裡一條微博,意思大緻是:社會中各個企業猶如一個人的每個器官,均衡發展、相互配合,這是健康的一個人。不可能說某個器官快速發展,而其他器官發展的很慢,這個就容易出現問題。筆者贊同這樣的均衡協調思想。
有關數據表明,目前制造業表現疲軟,實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而虛拟經濟仍然呈現快速向上的趨勢。
先來看歐洲和美國。美國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以後,歐洲銀行出現了瘦身熱,美國銀行也出現了精簡編制與大規模業務重組。
1、業務重組。2011年,美國銀行傳出消息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重組,有六大業務闆塊整合成消費者個人服務和機構服務兩大部分。此舉将直接導緻約600家分支機構關門大吉,而因此丢掉飯碗的員工人數高達3-4.5萬人。規模與幅度都不可同日而語。精簡員工編制不僅隻有美國銀行一家,還有香港地區、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區。
2、降薪裁員。一些投資銀行也正經曆着降薪風潮。各大銀行還想盡辦法把崗位從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從美國本土的紐約轉至人力、租金成本更低的鹽湖城或是尤他,而更普遍的目的地則是印度、菲律賓等國家。高盛在宣布裁員的同時,就表示将把一部分業務從美國轉移到新加坡。
3、降低成本。從業務上來說,從多元回歸到核心業務,降低成本,集中發展優質資源,而減少了其它。
在歐洲、在美國,以銀行為代表的主要金融機構紛紛以裁員和重組的方式來維持、改善盈利能力。美國和歐洲經濟前景堪憂,更為嚴格的金融條例頻繁出台,金融機構瘦身熱或将延續。
從曆史上來看,世紀最古老的的銀行Monte Paschi建于1472年,擁有540年曆史,位于錫耶納佛羅倫薩南部大約50公裡,這家古老銀行正在瘦身中。将在2015年前裁員4600人,關閉400個營業網點。銀行首席執行官維奧拉說,必須整頓業務,使公司煥發新的生機。90億歐元的收購和220億歐元的意大利國債使Monte Paschi不堪重負,這家全世界最古老的銀行正在積極出售資産、削減成本。
如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使得更多的服務可以通過網絡來完成,那天,看到一篇文章說,銀行前台工作崗位有可能在若幹年後減少很多,實體銀行網點有可能由網絡銀行所替代。不僅可減少銀行運營成本,還可以更好地為一些中小微企業完成投資融資服務。
從企業發展角度來分析,如果說一個企業拓展業務,不斷投資,做大做再大并不難,而一個企業在做大了之後,如何做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加法容易,做減法是有難度的。如何集中精力與資源,發展最擅長與最優勢,從一個點上着力,聚焦業務、聚焦市場、聚焦盈利點。而不是傳統上從面上展開來,而沒有優勢,面面俱到、保羅萬象,而沒有重點,沒有最核心。
筆者想,銀行是一個國家重要的金融服務機構,做加法、做大做多并不難。難的也許就是如何做減法吧。
(以上僅代表筆者個人一點兒不足不全想法,歡迎交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