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條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傷寒與中風家,至七八日再經之時,則邪氣多在裡,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數多,複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也。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脈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不嘔不渴,裡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
桂,發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為津液不足,去桂加術。
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姜、棗辛甘行榮衛,通津液,以和表也。
清·吳謙《醫宗金鑒》
此承上條,詳申脈證,以明其治也。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是無傷寒裡病之證也;脈浮虛澀,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脈浮虛,主在表,虛風也;澀者,主在經,寒濕也。身體疼煩屬風也,不能轉側屬濕也,乃風濕相搏之證,非傷寒也,與桂枝附子湯溫散其風濕,使從表而解也。若脈浮實者,則又當以麻黃加術湯,大發其風濕也。如其人有是證,雖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議下者,以其非邪熱入裡之,乃風燥濕去之,故仍以桂枝附子湯去桂枝,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奪津液也;加白術,以身重着,濕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濕氣于肌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脈浮為在表,虛為風,澀為濕,身體煩疼,表症表脈也。不嘔不渴,是裡無熱,故于桂枝湯加桂以治風寒,去芍藥之酸寒,易附子之辛熱以除寒濕。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症未除,病仍在表,不是因于胃家實,而因于脾氣虛矣。蓋脾家實,腐穢當自去,脾家虛,濕土失職不能制水,濕氣留于皮膚,故大便反見燥化。不嘔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濕之地,風氣常在,故風濕相搏不解也。病本在脾,法當君以白術,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勝濕,土旺則風自平矣。前條風勝濕輕,故脈陰陽俱浮,有内熱,故汗自出,宜桂枝湯。此濕勝風微,故脈浮虛而澀,内無熱而不嘔不渴,故可加附子、桂枝理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下焦不治,故仍須桂枝。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濕為風郁,兩相抟結,營衛寒滞,故身體煩痛,不能轉側。脈法:風則浮虛,脈浮虛而澀者,血分之虛寒也。桂枝附子湯,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去寒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則木達而疏洩之令行,濕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術以燥己土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傷寒八九日,已過一候,或病從表解,或傳陽明,其常也。若表汗不徹,水氣留着肌肉而為濕。風乘皮毛之虛,入犯肌肉而凝閉其腠理,則有風濕相抟之變。寒濕傷其肌肉而腠理不通,故身疼。風濕困于外,血熱抗于内,故身煩。凡人以陽氣通徹為生機,陰寒凝沍為死兆。無病之人身輕者,為其近陽也。垂死之人身重者,為其無陽也。風濕相抟,至于不能自轉側,身之無陽而重可知矣。是故不嘔不渴,外既不達少陽之陽樞,内更不得陽明之燥化,其證為獨陰無陽,脈必浮虛而澀,不惟不見邪正交争之浮緊,并不見邪正并居之浮緩,為其正氣衰也。
病情至此,非重用透發肌理之桂枝,不足以疏外風,非重用善走之附子,不足以行裡濕(或謂桂枝四兩,每兩當今一錢六分,不過一兩零四分,然附子三枚,至小每枚八錢,亦得二兩四錢,此證裡濕固重,外風亦複不輕,似當以經方原定為正)。外加生姜、甘草、大棗以扶脾而暢中,使之由裡達表,而風濕解矣。
顧同為風濕相抟之證,惟大便堅小便自利者,最難辨識。合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似當在先解其表後攻其裡之例。但寒濕留着肌肉,外風束之,既非若傷寒中風之始病,發表解肌,可一汗而見功。設汗之而不得汗而妄行攻下,濕邪且乘虛以下利不止而死。究其所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與陽明實證正自有别。陽明證小溲當赤,此則獨清,一也。外無潮熱,二也。不谵語,三也。脈不見實大而滑,四也。不渴飲,五也。阙上不痛,右膝下經絡,不牽髀肉而痛,六也。痛在周身肌肉,而中脘未嘗拒按,七也。有此七端,則此證不當攻下明矣。然則大便之所以堅者可知矣,濕困脾藏,則脾陽停而胃納沮,水谷既失運輸之路,則腸中谷氣愈少,而日漸幹涸。反胃證,糞如羊矢者,實與此同。加以太陽寒水,以表氣不通,獨有下行之路,正如潦水赴谷,一去不還。不似發汗太過,陽氣行于肌表,津液自外而内,尚得還入胃中也。白術附子湯用白術四兩,取其化燥以祛肌表之濕,用附子三枚,取其善走以收逐濕之功,仍用甘草、生姜、大棗以助脾陽,使得從皮中而運行于肌表。一服覺身痹者,附子使人麻也。半日許再服者,懼正氣之不支也。三服後其人如冒狀者,陽氣欲達而不得也。故必于加術外更加桂四兩,然後陽氣迸肌表而出,寒濕得從汗解,表陽既通,脾氣自暢,新谷既入,陳氣自除,大便之堅,正不需治耳。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兩條(174/175)是關于風濕病的條文,是傷寒的類證,屬雜病範圍,所以《金匮要略》中也載有三方。三方都能治療風寒濕痹,但桂枝附子湯為風濕偏重于表而設;去桂加術湯為風濕偏重于肌肉而設;甘草附子湯則為風濕偏重于關節而設。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風濕也為在表之證,此病開始也類似傷寒無汗,到八九日的時候,風濕相搏的證侯才明顯發作,所謂風濕,是病人平時多濕,如果感冒風濕兩者相合就得風濕證,即風濕關節炎,此不像太陽傷寒那樣疼法,此疼的相當的重,故說身體疼煩,疼且煩,以至于不能自轉側,一動就疼。一般急性風濕關節炎是這樣的。
不嘔,說明裡面無停飲,不渴,說明裡無熱,即是無少陽及陽明證,這裡說明傷寒八九日沒有傳入少陽病,也沒傳裡。
脈浮虛而澀,雖浮,但按之無力,謂之虛,應手有力謂之實,澀,是與滑相對的,脈内血行不流利為澀,如果上下流動滑利為滑,澀主血少,又虛,血又少,故雖是有證,但陷于陰虛證(此陰虛證是為虛證與陰證),所以不隻用桂枝湯,而用桂枝附子湯,就是前面講的桂枝芍藥湯加附子。
附子這個藥已講過,起亢奮作用,凡機能陳衰即可用此藥恢複機能,其次附子是溫熱藥,去寒濕,《本經》說:治結痹,治風濕拘攣,不得曲伸。所以治風濕痛,不用附子的機會少,當然陽性證不用它,陰性證必用。
此方桂枝附子都加重。桂枝可通利關節,表證身疼痛都有桂枝的作用。關節疼呢,當然以桂枝湯為主,由于陰虛去寒性的芍藥,加附子治關節疼。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如果此人因小便不利喪失津液,脈浮虛,血虛津液也虛,大便應硬,這個為實證。此書小便自利,就小便頻數,由于小便頻數而造成大便硬,這不能發汗,不能用桂枝湯,所以用上方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津液虛為什麼加白術利尿呢?白術現在用蒼術,古人不分,術與茯苓這類藥,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利,頻數,小便自利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頻數,可用附子配苓術這類藥,如真武湯等有效,金匮腎氣丸等,由于機能陳衰,膀胱括約肌松弛,緻尿頻。因小便多而緻大便硬,這時不能發汗。在《金匮要略》有說“小便數,大便再瀉,皆不可發汗。”以發汗最喪失人的津液。小便數津液亡失緻大便硬,非治小便不可,用附子術使小便恢複正常,使小便不自利,大便也不硬了。同時附子術二味配合可治濕解痹的。
桂枝附子是桂枝、附子、生姜、大棗、甘草五味藥。本來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名,現又另立方名,是分量不一樣,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由于治痹痛,桂枝附子需重用。附子在此就除濕解痹解疼,桂枝去桂加白術湯,即上方把桂枝去了,其它都一樣,另加白術四兩。看看方後,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都盡,一日把三付藥都吃了,古人一回煮三付藥,其人如冒狀,即感覺頭沉,勿怪,即不要怕,是以附子術并走皮内助水氣未得出,故使然。這由于附子術二藥并走皮内,助水氣,而水氣沒出,攻沖頭腦,感覺頭冒。水氣一除就沒有此情形了。
法當加桂四兩,依法應加桂,因風濕在表,此本一方二法,此去桂是根據病情不同了,這是一個方子,二個方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桂枝不但發汗也治小便不利,治氣上沖。利小便的藥都有桂枝,沒桂的很少,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苓桂姜甘湯很多,桂枝治氣上沖,凡氣上沖,都誘導小便向上,不下行。所以用桂枝使小便往下走。所以桂枝必去,又因桂枝解表發汗,所以必去。此時主要的一方面去濕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恢複大便硬。白術不但利小便,還能治小便不利,如用酸棗仁也治失眠,也治多眠。有人說生棗仁治多眠,熟棗仁治失眠,其實不是那事,我用生棗仁也治失眠,也治多眠,隻是病人因為虛而造成的用之皆可。術與苓也是一樣的,看你如何配伍,如配桂枝則利尿,配附子也利尿,但機能的陳衰,也影響到小便自利,故亦治小便利,如腎氣丸在金匮裡面就有,所以女人有腎下垂使輸尿管扭轉或拆疊,尿入膀胱受障礙,可緻小便不利,用八味腎氣丸可以治就是附子的作用,能恢複肌張力,使下垂的髒器恢複正常的位置上來,所以輸尿管正常,小便必利。
所以中醫辨證必須辨寒熱虛實,真正虛證的小便不利,用它行,否則有害無益。所以不能說拿哪個方治小便不利,哪個治自利等,要辨虛實,與脈與證皆有關。在此脈浮虛而數,他是一個陰證的虛證。我在用此方的時候有變化,桂枝湯治這種病是非常好的,我就把這二個方混合用,就是用整個桂枝湯就是。不是這樣的虛衰,桂枝湯整個用是可以的,然後加附術。這個治一般的關節炎相當好使,我經常這樣用,就是桂枝湯原方加附子蒼術,這裡說其人如冒狀,這這個附子這個藥有個反應,要大量用就有眩冒的,不斷冒而且暈,甚至象喝醉酒樣,還想吐,這都是過量了,我們用此藥開始不要大量用,逐漸加量沒事的,開始用三四錢、四五錢都沒問題的。附子中毒得用到幾兩,大概七兩,可藥死人。少用沒關系的。桂枝也可以加量,疼的厲害,也可給四兩。這個在風濕、類風濕都有用的機會,以至于骨刺類的病,即骨質增生,脊椎,頸椎等,但如果是偏側痛,尤其骨質增生的有壓迫神經,不是整個疼,哪一方着重,哪一方就疼的厲害,這時要加大黃,後來要學的大黃附子瀉心湯治療一側痛。古人通過臨床所下的結論,每每都有效。大概骨質增生這類病,都是一側痛的多,加大黃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這個很好使。骨刺我也治多了。就用桂枝湯加術附加大黃。當然痹也不隻是這個方子,但以這為多。有一次開會用桂枝湯加術附做一個定方治關節痛,很有效。
子恒試注
患太陽傷寒八九天,或是汗出不徹,或是外感濕邪,風邪和濕邪互相凝聚于體表,導緻營衛不和,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以身體疼痛的厲害,濕性重着,不能自行翻身轉側。無嘔吐說明未傳少陽,無口渴說明未傳陽明,還是以表證為主。脈浮澀而無力,浮主表證,澀是濕邪阻滞所緻,濕為陰邪,傷陽氣,虛主表陽不足,主方使用桂枝附子湯治療。
如果病人大便秘結,小便通利,說明并非津液不足所緻大便硬,也無陽明腑實證的其他表現,應該濕邪困脾,脾失健運之職,水濕内停,所以加白術以健脾利水。風濕在表,裡濕内生,治療當以利濕為主,若再用桂枝發汗,脾氣受損,則裡濕難除。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153條: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複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第155條: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第160條: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第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第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第164條: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第166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第167條: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第168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169條: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170條: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171條: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自我測驗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複制可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