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236條

第236條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者,熱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熱甚于胃,津液内竭也;胃為土而色黃,胃為熱蒸,則色奪于外,必發黃也。與茵陳湯,逐熱退黃。

清·吳謙《醫宗金鑒》

【注】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小便若利,大便因硬,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是陽明之熱不得外越,而上蒸也。小便不利,濕蓄膀胱也;渴飲水漿,熱灼胃府也。此為濕熱瘀蓄在裡,外薄肌膚,故身必發黃也。茵陳蒿湯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濕熱從下竅而出也。

【集注】

方有執曰:越,散也,頭汗瘀熱發黃注皆見太陽篇中。茵陳逐濕瘀之黃,栀子除胃家之熱,大黃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洩熱,洩熱則黃散矣。

程應旄曰: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足征陽熱之氣,郁結于内而不得越,故但上蒸于頭,頭為諸陽之首故也。氣不下達,故小便不利,府氣過燥,故渴飲水漿。瘀熱在裡,指無汗言,無汗而小便利者屬寒,無汗而小便不利者屬濕熱,兩邪交郁,不能宣洩,故盦而發黃。解熱除濕,無如茵陳、栀子清上,大黃滌下,通身之熱得洩,又何黃之不散耶?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陽明多汗,此為裡實表虛,反無汗,是表裡俱實矣。表實則發黃,裡實則腹滿。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與麻黃連翹證同。然彼屬太陽,因誤下而表邪未散,熱雖裡而未深,故口不渴、腹不滿,仍當汗解。此屬陽明,未經汗下,而津液已亡,故腹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瘀熱在裡,非汗吐所宜矣。身無汗,小便不利,不得用白虎;瘀熱發黃,内無津液,不得用五苓。故制茵陳湯以佐栀子、承氣之所不及也。但頭汗,則身黃而面目不黃;若中風不得汗,則一身及面目悉黃。以見發黃是津液所生病。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汗出而濕熱發洩,則不發黃。但頭汗而身無汗,濕熱莫洩,而小便又複不利,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茵陳利水而瀉濕,栀子、大黃,除煩而蕩熱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陽明病,發潮熱而多汗,則濕随汗去。肌肉皮毛,略無壅阻,斷然不能發黃,此正與小便利者不能發黃證情相似。濕邪解于太陽之表,與解于太陽之府,一也。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則濕邪内壅而不洩。加以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濕熱瘀積于三焦,外溢于皮毛肌肉而周身發黃。茵陳蒿湯茵陳蒿以去濕,生栀子以清熱,生大黃以通瘀,而濕熱乃從小溲外洩,而諸恙除矣。此證與太陽篇陽微結于心下,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略同,故皆有但頭汗出之證也。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條論陽明病不從燥化而從濕化,熱大于濕發黃的證治。

陽明病先有熱,有熱成燥,有燥成實,這是陽明胃家實的主證(症)。也有陽明有熱不化燥,熱從濕結合而成為濕熱的發黃的證候。所以陽明病也得一分為二。從燥化,大便幹燥,小便多;從濕而化,小便少,大便不燥。為什麼把濕熱放在陽明篇裡?說燥和濕、寒與熱都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辨證的問題了。陽明病可以病燥,也可以病濕,隻說燥不說濕,那就是片面性。所以講燥熱也要講濕熱。陽明之氣為燥,太陰之氣為濕,陽明和太陰又是一個表裡的關系,所以濕熱和燥熱與陽明都是有關系的。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陽明病要是燥熱證,有發熱、有汗出,這叫熱能夠越。越者就是發陽、發越的意思,就是裡的熱能夠向外頭發越。這樣一出汗,熱由裡向外一發越,就不能發黃也,陽明病就不能發黃。為什麼?因為它已經從燥化了,身熱、汗出傷津液,胃腸幹燥,既有熱還有津液幹燥,大便硬結就成了陽明病的燥熱實證。如果熱不能越,沒有傷津液的一些情況,就會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劑者,齊也。

劑頸,就是齊于頸,頭上出汗往下來就到脖子埂,再往下就沒有了。劑頸而還,就是界限在脖子埂這地方,就回來了,别處就沒有汗,下邊就沒有汗了。這就是熱不能發越于外,津液也不會受到大量的損失,所以就沒不會發生燥熱的現象。為什幺它的熱就不得越?因為裡有濕,熱與濕合,濕邪郁遏,熱邪不能向外蒸發。因為有濕,濕熱相結,濕是有形之物,又得從小便排洩。小便者是水的道路,水濕的排洩得從小便而出。現在因為有熱,熱和濕兩個凝結,濕也出不去了,因此小便就不利。大便不利者從燥化也,小便不利者是從濕化也,這個小便不利,就從濕而化了。這是對比的文法。什麼是燥?什麼是濕?一個在小便不利,一個在大便不利;一個周身出汗,一個但頭汗出。這很有層次。咱們學習《傷寒論》也學學文法。

濕也不得瀉,熱也不得越。濕熱膠結,就有一個對比的問題,到底濕盛還是熱盛?還是濕熱都盛?渴飲水漿者,口渴願意喝水,願意喝漿,水就是水,漿就是漿,掏點兒米,古代的時候有漿水。渴飲水漿者,就是熱大于濕,因為熱的證候比較突出,此為郁熱在裡,雖然是濕熱兩個互相搏結,但是熱比較大,就叫瘀熱在裡。熱和濕瘀結在裡,不能夠排除體外,濕熱熏蒸,使膽液失常,就發生黃疸。治療要用茵陳蒿湯清熱利濕。茵陳蒿湯這個方子就三味藥,叫茵栀黃,茵陳、栀子、大黃。茵陳劑量要多一些,茵陳六兩,栀子十四枚,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鬥,要先煮茵陳。吃的時候就分溫三服。因為原來這個病是小便不利,吃了茵陳蒿湯以後小便就當利了。尿色像皂莢汁狀,色正赤。這個尿下來以後,經過一夜肚子就減了。意在言外,這個人還有腹脹,下文還有,黃從小便去也,黃疸從小便排洩出去了,就不發黃了。

茵陳蒿湯這個方子是經方,現在還被廣大的醫家所引用,現在中西醫結合,各傳染病醫院,已經把茵陳蒿湯做成注射液。根據我知道的,大概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大黃注射液,治療黃疸很好;再一個是茵陳蒿湯注射液,劑型就不是咱們中醫喝的湯藥了。人家是注射了,也可以打點滴,看起來中西醫結合是好的,這樣治療疾病就快一些。

茵陳蒿是寒涼藥,能夠清熱利濕,利肝膽,所以能夠治黃疸。每個藥都有主導作用,清利濕熱的藥很多,但是治療黃疸,哪個藥都不如茵陳理想。所以茵陳蒿治療黃疸,有點兒像特效藥,非吃不可。黃疸分兩種,陽黃、陰黃。就是陰黃有的時候幹姜、附子加上茵陳蒿,也管用。所以嶽美中嶽老說:中醫有沒有特效藥?也有。他說:那茵陳蒿治黃疸我看就是特效藥。茵陳蒿湯治療黃疸,茵陳蒿為主,叫君藥,這個藥就能夠清熱利濕,能夠利肝膽之邪,治黃疸是不可缺少的藥物,尤其是裡熱的黃疸。

根據一些老大夫臨床治療黃疸的經驗,茵陳蒿六兩,現在就是六錢,三六一十八,不到20g,我們用的時候劑量要大一點兒,可以用到30g。6~8歲的小駭吃30g也可以。茵陳蒿沒有什麼副作用,劑量不要太小。這是一點。第二點,得了黃疸病的陽黃,渾身黃,全身亮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赤澀而短,是适于茵陳蒿湯的病證。除了用茵陳蒿湯外,要煮茵陳蒿水,用60~90g茵陳蒿煮水代茶,渴了就喝。注意要中西醫結合,人家西醫有化驗,吃了茵陳蒿湯以後,黃疸的指數(該檢驗指标現已廢止)降了多少有客觀檢查,不是說下的嘩嘩的,挺快的,有的時候下的還确實挺慢的。看着皮膚的黃是下去了,化驗的時候還沒恢複正常,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所以濕熱粘膩,如油入面,難解難分,不是輕而易舉能治好。

我個人在臨床上有教訓,那時候在永定門,有個小學教師,姓張,一夜得了黃疸病。陽性黃疸,舌苔黃,眼睛黃,還有發燒,小便黃赤不利,心裡也發煩,我給開了茵陳蒿湯了,吃了大約五六付,周身就不黃了,就好了。那時候是聯合診所,還得有病假,說行了,你這好了,可以上班了。把這事看得很容易,可還沒到一個星期又回來了,又黃了。接着又吃茵陳蒿湯,吃了以後又好了。大概這麼反複兩次,這時候心裡就感覺别扭,這個病怎麼老反複?

就是治的沒徹底就停藥造成的,這是不行的。怎麼叫徹底,怎麼叫不徹底?現在中西醫結合有化驗,能看出來。後來我就琢磨一個方法,就是治陽黃要問兩便,如果吃茵陳蒿湯,就問小便怎麼樣?如果小便還發紅,即使肌膚的黃色去了,小便沒改變過來,還得吃茵陳蒿湯,不能停藥。什麼時候小便的色淡黃了,不是那麼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了,再開幾付,開上茵陳蒿當茶喝,鞏固下來。大便色不發白了。一般黃疸的病人大便色發白。給吃茵陳蒿湯就要使大便由白而變黃,要記住了大便由白而變黃,有幾次大便變黃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紅黃變淡,這時候茵陳蒿湯就差不多了,能鞏固住了。

為什麼用大黃?因為這個病是濕熱膠結。凡是有結的病,咱們過去講了很多了,燥結、水熱互結、血熱凝結等凡是有結滞的,一定要用大黃。因為大黃能破結,能蕩滌腸胃,推陳緻新。因為茵陳蒿湯證是熱盛,口渴飲水,肚子還脹滿,所以得用大黃來蕩滌一下腸胃,破濕熱的凝結。為什麼用栀子?栀子是苦寒而輕的藥,能利三焦、利小便、清濕熱,能夠輔佐茵陳使濕熱從小便而出。所以茵陳蒿湯和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不一樣,這個方子利尿的方面要多一些,瀉下的方面要少一些,為什麼?因為它是祛濕、是利濕熱,不是下燥熱,因此張仲景說小便當利,不說大便當利。

茵陳蒿湯對于黑疸能治不能治?黑疸不黃了,身上現在很黑,皮膚面色都發黑了。黃疸要是重了,小便黑,就變成黑疸。有一些黑疸屬于陰寒型的,那就排除在外了,有的屬于女勞疸的也排除在外,我所說的黑疸還是濕熱的,濕熱黃疸嚴重的時候可以皮膚發黑,黑的看着怪害怕的,如果舌苔黃膩,脈滑,小便也是黃赤而短的,無論它時間多長,什麼慢性肝炎,什麼亞急性的肝壞死,不用管,還可以用茵陳蒿湯。因為有大黃就不敢用了,是不是這個病到了晚期了茵陳蒿湯就不可用了?這個不然,我在臨床上是深有體會的,一樣用。皮膚發黑了,隻要見熱證,濕熱的實證,一樣可以用茵陳蒿湯。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陽明病,這是裡熱的一種症候的,發熱汗出者,那個熱越于外,這個不能發黃疸。但頭汗出,隻是頭出汗,身無汗,劑頸而還,這個「劑」在《玉函經》就是齊,就是看齊的那個齊,大概古人的那個齊和劑通用,就是隻腦袋有汗,一到頸項呢就沒汗了,齊于頸項,在頸項以下就無汗了。身無汗,熱即不得越于外,小便又不利,水又不得瀉于下,它又渴引水漿,又嗜飲,這個當然有停飲了,這個熱水瘀于裡,濕和水是一樣的,古人叫瘀熱,這個熱瘀于裡呢,是一定要發黃的,這是古人的一種看法。

這個黃疸呢,古人認為是胃腸疾患,是怎麼個疾患呢,有濕有熱,濕熱瘀于胃腸之裡造成的,這是古人的看法。那麼現在的黃疸呢離不開肝膽的疾患,尤其那個膽道受阻礙,所以古人對這個的看法有問題,但是古人這個治療啊,對這個的治療是有效的,你看我們這個方子吧,茵陳蒿湯主之。

這個茵陳蒿湯啊,裡頭茵陳是個利尿藥,也解熱,它是一個苦寒利尿解熱的藥物,栀子、大黃也都是苦寒的藥物,都是去熱的藥物,所以從這個藥物組成看,它是一個去熱利濕的作用。那麼根據這個,中醫說瘀熱在裡啊,對于治療,這個手段是相符合的,那麼是不是因為瘀熱在裡而發黃疸呢,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問題,事實上當然不是了,這個有很多證明了。

但是發黃疸呢,常是郁熱在裡引起,這個發黃疸古人認為這個總是有熱,而且發黃疸也常常小便不利,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不斷遇到這個事情,那麼可以看到古人的看法有錯誤啊,但是臨床的事實是這個樣子。發黃疸的時候它是郁熱在裡的,但是這個病呢不一定是郁熱在裡造成的。

那麼中醫啊,我說到這個事了,它這個歸依法則是通過實踐的,這是多少年也不會錯的,那麼至于這個解釋的方法,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們對這個書啊,總是要有這麼一個正确對待它的态度,就是它這個治療方法方式是肯定的,那麼古人有些解釋是錯的。

那麼關于這個黃疸就是這樣的,古人認為這是濕與熱相瘀,脾受了蒸,就是脾胃這個屬土色黃,濕熱一蒸,那它就發黃了,這是古人的看法,這種看法是幼稚的,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是這個病它既已發黃了,是要有熱有濕,要小便不利的,所以這個治療是正确的。那麼古人是拿一種現象當了本質了,常常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研究古人的東西啊,必須要有這麼個認識才行,要不就随着古人這麼說也是錯的,咱們研究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嘛。那些已經證明的東西我們就不要了。

子恒試注

患陽明病,發熱汗出,津液外越,陽明燥化,隻熱無濕,不能發黃。

如果僅僅是頭頸部汗出,而肢體無汗,熱迫津液外越而不能越,津液化為濕邪停聚于内,同時伴有小便不利,說明下焦水道亦不通,水濕内停。但陽明燥熱内盛,依然口渴欲飲,外濕随之而入,濕邪因此而盛,陽明邪熱因此而郁閉在内而從濕化,濕熱相蒸,必然身體發黃,治療主方應該選擇茵陳蒿湯。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215條:陽明病,谵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第216條:陽明病,下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随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第217條:汗出谵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第218條: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谵語。

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谵語,遺尿。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第220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谵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愦愦,反谵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2條: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

第227條: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第232條: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

第233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自我測驗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