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244條

第244條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太陽病脈陽浮陰弱,為邪在表;今寸緩、關浮、尺弱,邪氣漸傳裡,則發熱汗出,複惡寒者,表未解也。傳經之邪入裡,裡不和者必嘔;此不嘔但心下痞者,醫下之早,邪氣留于心下也。如其不下者,必漸不惡寒而渴,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

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者,當與小承氣湯和之;此不因吐下、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若是無滿實,雖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候津液還入胃中,小便數少,大便必自出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以潤胃氣,但審邪氣所在,以法救之。如渴不止,與五苓散是也。

清·吳謙《醫宗金鑒》

【按】

「但以法救之」五字,當是「若小便不利」方與上文小便數,下文渴者之義相合。此條病勢不急救之之文,殊覺無謂,必有遺誤。王三陽亦雲;此處五苓散難用,不然經文「渴者」之下,當有阙文也。

【注】

太陽病脈浮緩而弱,中風脈也;發熱汗出惡寒,中風證也。不嘔則裡氣和,緣何而有心下痞證?此必以醫下之故也。如其不經醫下,邪熱自傳于裡,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邪去太陽,已轉屬陽明也。若小便數者,大便必硬,然使不更衣十餘日,而無或滿或痛之苦,是仍屬虛燥不實之硬,不可議下,俟之可也。如或渴欲飲水,必是胃中幹燥,當少少與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便不利而渴者,是又為水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導其所停之水矣。蓋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陽而不治陽明也。

【集注】

張兼善曰: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結熱,雖不大便,而無潮熱谵語可下之證,當須審慎,勿以日數久而辄為攻下也。

喻昌曰: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惡寒,純是太陽中風未罷之證,設非誤下,何得心下痞結耶?如不誤下,而太陽證必漸傳經,乃至不惡寒而渴,邪入陽明審矣。然陽明津液既偏滲于小便,則大腸失其潤而大便,與腸中熱結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更衣無所苦也。

汪琥曰:小便數大便硬,仲景論中何以無治法耶?蓋此正是仲景不須用藥處,俟其陰陽自和,則小便漸少,大便必自出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此病機在渴,以桂枝脈證而兼渴,其人津液素虧可知。小便數則非消渴矣。以此知大便雖硬,是津液不足,不是胃家有餘,即十日不便而無痞滿硬痛之苦,不得為承氣證。飲水利水,是胃家實而脈弱之正治也。不用豬苓湯用五苓散者,以表熱未除故耳。此為太陽陽明之并病。餘義見五苓證中。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太陽病,寸緩關浮,猶是中風之脈,而尺弱,則腎氣不充。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太陽表證未解,而但有心下痞者,此以醫誤下而成痞,非陽明也。如其心下痞不因攻下,外不惡寒而内有渴證者,此是太陽表解,轉屬陽明也。蓋太陽之病,表未解而誤下,則成痞,陽明之病,不俟攻下,而胃氣上逆,壅礙膽經降路,亦成痞。而胃逆必嘔,土燥必渴,胃熱外蒸,必不惡寒,合觀諸證,故知是轉屬陽明。若其小便數者,其大便必硬,然尺弱腎寒,原非陽旺,雖不更衣十日,亦無所苦也。其渴欲飲水,止可少少與之,但以法稍救其口舌幹燥而已。緣其渴是土濕,而非火升,非土燥而水涸,宜五苓散瀉水而燥土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水停心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此條訂正)

太陽之病誤下成痞者,則太陽标熱陷于心下,而關上之脈獨浮,是為大黃黃連瀉心湯證。關上浮者,陽熱在胸中故也。今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而複惡寒,病不在膈上,故寸緩。腎陽虛,故尺弱。雖關上見浮,胸中陽熱獨盛,而太陽之表寒未解。夫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則又為附子瀉心湯證(瀉心湯加附子,以救表陽)。不嘔而但痞,則心下本無水氣可知,故證情與幹嘔之甘草瀉心湯殊異。但太陽誤下成痞,雖部位當胃之上口,要不為轉屬陽明,如未經誤下,病人不惡寒反惡熱,大渴引飲,表裡俱熱,乃真為轉屬陽明也。陽明病法當多汗,然又有腸胃無實熱,不能蒸水液成汗,而小便數者,其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雖硬不可攻之,此時津液不能上承,亦當渴欲飲水,但須少少與之,而不宜過多,所以然者,陽熱少而蒸化難也。

惟節末「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二語,則殊有未妥。蓋此節所論為小便數而陽熱不甚之證,設令為水濕中阻,津液不得上承,則以五苓散利其小便。中氣既通,内藏津液,自當随陽上達。今小便既數,大便複硬,則其渴為津液内竭。豈有津液内竭之證,而反用五苓散者乎?愚按「少少與之」下,當脫「水停心下」四字。蓋津液内竭而渴欲飲水,原不同陽明熱盛者易從汗洩,必有水停心下之弊。設水停心下,津不上承而渴,但用五苓驅水下行,然後中氣通而津液上達,不治渴而渴自止矣。太陽篇雲:「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所謂法也。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條總共有四個證,一個是痞,一個是陽明病,一個是脾約,一個是蓄水。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這是心下痞。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這就轉屬陽明了。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這是脾約。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這是膀胱蓄水。

開頭是從太陽中風來的。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實際上就是脈浮而緩的意思,是陽浮而陰弱、太陽中風之脈。發熱汗出,複惡寒,是中風之證。發熱汗出,惡寒、惡風,脈浮緩,這就是太陽中風的表虛證。

不嘔就是說這個病還沒傳到少陽。但心下痞怎麼來的?此以醫下之也,因為醫生瀉下傷了胃氣。表邪因為誤下,就構成了心下痞。所以這個表邪誤下以後可以構成心下痞。這是一種情況了。也有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以前有惡寒,現在不惡寒,不但不惡寒而且還口渴,此轉屬陽明也。一轉屬陽明,那就化熱了,傷津了,成燥了,所以它就口渴。這兩個情況,一個是誤下的,一個是轉屬的。

轉入陽明以後,小便數者,大便必硬,小便頻數,這也是津液旁滲,為什麼津液旁滲?因為胃裡有燥熱,津液回不來,陰陽不能調和,津液不能調和,所以小便就偏滲而多,相應地,大便必硬。大便硬了就拉不下,所以就不更衣,不能夠大便。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肚子也不脹、不滿、不痛、不疼,可是十多天沒大便了,在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個陽明病中,這個屬于脾約。因為脾約就是這樣,雖然不大便,但是無所苦。這是由于傷津液,腸胃燥,脾陰被約,而不是正陽陽明燥熱成實,腑氣痞塞,肚子脹滿疼痛。

有變成陽明病口渴的,有變成脾約的,也有口渴,願意喝水,少少與之,以法救之。過去講的太陽病篇,脈浮發熱,微熱消渴,小便不利,前邊有一個對比的筆法,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燥,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者,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這個和那個意思一樣。口渴了,胃裡有點兒燥,所以少少給點兒水喝,潤潤胃燥,可以自己好了。如果小便不利,這個渴者前邊有個小便不利,如果小便不利口渴欲飲,給他喝水就不行了,因為有小便不利,有膀胱蓄水,所以就用五苓散。

這一條的意思就是在太陽病中風的前提之下,下邊有不同的轉歸,可以有病心下痞,可以病傳到陽明,有不更衣十數日、無所苦的,也有熱郁膀胱水蓄的五苓散證。那麼這一條有什麼意義?有的注家說意義不多大,就給删去了。底下這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就不注解、删掉了,認為這是王叔和的錯簡。過去一些注家注《傷寒論》,隻要發生看着别扭的文字,就把過錯推給王叔和,王叔和的身上受了很多不白之冤。

我體會這一條有點兒意思,因為這裡涉及一個白虎湯證的口渴,一個不更衣、不大便十日、無所苦的一個脾約證。這個還是和陽明有關系的,一個是脾約,不是大便有燥屎,因為無所苦、沒有腹證。口渴是陽明的熱證,你看承氣湯證那麼厲害的燥屎,不談什麼口渴,隻是陽明熱證才談口渴。底下五苓散證也有口渴,但是這個口渴是小便不利,有與陽明的胃燥的口渴相互鑒别之意。一個是轉屬陽明,一個就成為太陽膀胱蓄水,這兩個是不同的。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這是共計有這麼三段的一個條文。它本來是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寸緩者就是津液不足于外,古人說寸緩則為中風,就是太陽中風,那麼尺弱也是一樣的,弱則為亡血,就是血液少。那麼在前頭也有,「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那麼關浮。這個脈啊總而言之就是脈浮緩,脈浮緩弱就是太陽中風的脈。

那麼它為什麼要這麼分呢,它也有它的用意的。這個關以候胃,就是心下部位,這個浮呢在這裡是主熱,浮它也主外也主熱,也主表也主熱。這個關浮呢,就是心下的痞,這個痞是熱痞了,這個用瀉心湯治療了,它是指的這個說的,它把這個脈用部位來說明病理情況。

那麼我們看這緩和弱的脈不好分,這個緩指脈道松弛,你看我的這個煙卷這麼拿着緊,它裹的緊。如果你把這個煙倒掉一半你摸這個煙卷就緩,松弛,沒力,這是對脈橫向上說的,它有緊有緩。那麼那個弱呢?弱它從弦上說,脈弦就是脈上下崩直,弓弦那個弦,彈弦那個弦,有新張之弦,一摸上下溜直。日久你也不上弦了,這個弦就松弛了,就是弱了。所以這個弱啊,是沖脈上下、直向看的,這個弱是上下不緊了,這個在理上講是有的,可是在指向上分别也很難,這個緩和弱分别很難。所以張仲景這個書,它的緩和弱是通用的。它說「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可它講那個太陽中風治療的時候,它就講「陽浮而陰弱」,它就有講個弱,可見這緩和弱在手相上分辨就很難。在這個理論上是有的,存在的。

那麼這個脈,總而言之,它是屬于太陽中風的脈,脈浮而緩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就是太陽中風的症。太陽中風,發熱汗出,還惡寒。那麼不嘔,說明沒傳到半表半裡,那就沒有柴胡證。但心下痞,它沒傳少陽,脅下不結,沒有胸脅苦滿,可是心下痞,心下這地方閉塞不通,那麼這種病理情況,表還沒解,而有心下痞硬,這大概是醫下之作用的毛病。下之表沒解,那麼外邪内陷,所以心下痞,大概是這種情況,這頭一段說的就是這個。

但是它沒說這個的治療法則,事實上這個前頭都有啊。那麼應該先用桂枝湯以解外,然後以瀉心湯再以治痞,或者大黃黃連瀉心湯,或三黃瀉心湯,我就用三黃瀉心湯機會多,這是一段。

如其不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轉屬陽明也。如其不下,這個病人已經不惡寒。根據上頭是發熱汗出,不惡寒,隻是心下痞而又渴,那是轉屬陽明了。這渴,内裡頭一熱就渴。那麼這個痞呢,它問題也不大,它不是大實大滿,隻是痞,稍有點内實的樣子,問題不大。它轉屬陽明,轉屬陽明就是太陽轉屬于陽明,太陽病還沒結束呢,轉屬就是并病的互釋,轉屬也是個并病,但是太陽病将要罷了,它已經不惡寒了嘛,又出現渴,陽明病已顯了。小便數者,這時候小便頻數的厲害,那麼大便可要硬了,雖然大便硬也不谵語,也不怎麼的,說明裡頭的熱并不太厲害,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這就是我們前頭說的那個津液内結,而造成的大便硬,隻是由于小便數而造成大便硬,雖然十日不大便,也不為所苦。這個言外呢,不可以攻。那麼可以考慮用後面治脾約的麻子仁丸,不過還得看病的輕重了,如果重,同時多少有點熱可以使麻子仁丸,不然的話那就得用導之之法,像蜜煎導、豬膽汁那種法子。

那麼假若它渴而欲飲水,那可以少少與飲之,但以法救之。少少與飲之,不要給喝的多,喝的過多非喘不可,它這個沒有多大點的熱,它是由于小便數而傷到津液,水一點點慢慢給,胃和者愈。渴者,這渴者是喝水了還渴,它是承上邊的兩段說的。

這個「渴者,宜五苓散」,是接頭一段下之後,表還有熱未解,同時心下痞,這個心下痞它是由于停水的關系,五苓散證也有的,它由于下氣上沖,造成小便不利,可是這個絕對不是小便頻數。小便不利微熱而渴,那才是五苓散證,那麼這個心下痞正是水氣逆于心下。所以這是個簡文,它這個為什麼不詳說呢,因為它通過「渴者」這兩字就代表了,前頭都有。

這個是承接第一段,第二段也是一樣。要是不下也能發生這樣的症候,病人有微熱、不惡寒而渴,但是它沒轉屬陽明,而且還有小便不利,這種渴也是停水不行的,也可以用五苓散。所以它就是在渴上發揮的,并不是說轉屬陽明、小便數,你還給吃五苓散,那是不對的,咱們前頭講的豬苓湯都說過了,是不是,它已經喪失津液了,你不能夠再使五苓散。

我們前頭也講過那個風濕相搏的白術附子湯,它有一個「小便利,大便硬者,去桂加術」,那個加術,它治小便利,這個我當時也講過,你看那個真武湯,也是術附為伍,因為它是這個泌尿機能松弛,不能收攝,那麼使這個能讓機能恢複而再加上去水的藥,它反倒治小便利。可是五苓散不行,五苓散利尿相當有力了,而且這是個陽明病,真要是内傳陽明,這桂枝它不治裡熱的,所以在這裡大家很有争論的。

總之,我認為這個渴者是另起的,不是接着上邊的,不是說少少與飲之,而還渴不止,就用五苓散,這個不是的,它已經大便硬了,你不要再給利水了,複利其小便是不行的,豬苓湯都不能用,那五苓散就更不能用了。這是個簡文,它為什麼不詳細說呢,因為這前頭都說了。你們回頭看看五苓散,前頭說的那些條文就知道了。

子恒試注

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是中風之脈,尺脈弱同尺脈遲,是裡虛之脈(互參第50條),病人發熱汗出,原本惡寒已經消失,但有出現反複,辨證屬于太陽中風兼有正虛。無嘔吐,說明邪氣未傳少陽。隻是心下胃脘處有痞滿之感,這是因為醫者誤用下法所緻,表邪誤下,正是心下痞的病因(互參第131條)。

如果醫者未使用攻下之法,病人發熱汗出無惡寒,伴有口渴,是太陽病傳入陽明的征兆。邪入陽明,陽明之熱迫津液外洩,出現小便頻數,津液從小便滲出,津液受損,大便必然硬結難下,此正屬太陽陽明病,即脾約證。但十餘天不解大便,也未見腹痛腹脹等不适,原因在于大便硬結是津液不足所緻,而非陽明腑實證,并無燥屎内結,腑氣尚通。

如果因胃中燥而出現口渴欲飲水,需要少量頻飲以潤胃燥。如果是大量飲水,導緻胃中停水,可能出現喘證;或是濕與熱結,可能會因為陽明濕化而出現發黃等問題。

如果發熱汗出惡寒,口渴,伴有小便不利,是膀胱蓄水,屬于病由太陽中風傳入太陽之腑,需要使用五苓散治療(互參第71條)。

【條文互參】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

第227條: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第232條: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

第233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第237條: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第238條: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第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第241條: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自我測驗

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