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240條

第240條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雖得陽明證,未可便為裡實,審看脈候,以别内外。其脈實者,熱已入腑為實,可與大承氣湯下之;其脈浮虛者,是熱未入腑,猶在表也,可與桂枝湯,發汗則愈。

清·吳謙《醫宗金鑒》

【注】

病人,謂病太陽經中風、傷寒之人也。太陽病煩熱,汗出則應解矣。今又寒熱如瘧狀,每至日晡所即發潮熱,日晡者,乃申酉陽明王時,故曰:屬陽明也。證雖如此,當審其果盡歸陽明耶?抑或尚兼太陽也?故又當以脈辨之:若脈實者,邪已入裡,則汗出潮熱,為陽明下證,宜與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者,邪尚在表,則寒熱如瘧,仍屬太陽當汗之證也,宜與桂枝湯汗之。

【集注】

程知曰:病人得汗後,煩熱解,太陽之邪,将盡未盡,其人複如瘧狀,日晡時發熱,則邪入陽明審矣。然雖已入陽明,尚恐未離太陽,故必重辨其脈,脈實者可下;若脈浮虛者,仍是陽明兼太陽,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煩熱自汗似桂枝證,寒熱如瘧似柴胡證。然日晡潮熱,期屬陽明。而脈已沉實,确為可下,是承氣主證主脈也。當與不大便六七日,互相發明。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太陽表證未解,而生煩熱,汗出則煩熱解矣。乃汗後又如瘧狀,每日日晡時發熱者,此屬陽明也。日晡,申戌之交,陽明旺盛之時也。《漢書·天文志》:正月旦決八風,旦至食為麥,食至昳為稷,昳至晡為黍,晡至下晡為菽,下晡至日入為麻。各以其時,用雲色占種所宜。(按:日晡在日昳之後,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時也。)陽明有經證,有腑證,經證表熱外發,其脈浮虛,腑證裡熱内結,其脈實。脈實者,宜下之,以瀉其裡熱,脈浮虛者,宜發汗,以瀉其表熱。下之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破結而瀉熱,厚樸、枳實降濁而消滿也,發汗宜桂枝湯,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桂枝、芍藥通經絡而瀉營郁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病人煩熱,汗出即解,如瘧狀者,太陽陽明并有之。太陽篇雲:「太陽病,得之八九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面有熱色,無汗而身癢者,桂枝麻黃各半湯證也。」又雲:「服桂枝湯大汗出,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此桂枝二麻黃一湯證也。」若日晡所發熱,則屬陽明。陽明之病,日晡所發熱有二因。一由陽衰陰盛,地中水蒸氣上出之時,病氣與之反抗。一由日暮之時,草木發出炭氣,病氣與之化合,惟與水蒸氣反抗者,不必見谵語,與草木炭氣化合者,必有谵語,為其昏氣重也。故同一日哺所潮熱,而有胃中燥實與不燥實之别,見證同而治法不同,皆當決之于脈。脈滑大而堅實,則為大承氣證,若脈但緩而不實,則為桂枝湯證。仲師言浮虛者,不過對上脈實言之,非虛弱之虛也。獨怪近人遇「時以汗解,時複發熱」之證,不問太陽、陽明,通謂之濕溫,日進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石斛、生地等藥,即稍近高明者,亦不過能用蒼術、白虎,藥不對病,庸有濟乎。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論述表裡證的辨證與治療。

以前講陽明病的表證,一個是桂枝湯證,一個是麻黃湯證。其法是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風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這一條是太陽之表。大家在這一點上可能不太理解,因為太陽表好理解,太陽是主表的,陽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髒腑經絡都有一個裡外的問題,一個經證,一個腑證,或者是髒證,這是發病的一個規律。在外就叫經證,在裡的叫腑證、髒證。六經是統八綱的,每一個病裡都有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太陽主表就是表綱,陽明主裡就是裡綱。六經病,一個經分一個病,也分表裡、寒熱、虛實。所以太陽病主表,太陽也有裡證,有寒證、也有熱證,有虛證、也有實證。每一個經都是這樣的,這是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的思想,我們學習《傷寒論》時要抓住其中主要的思想,它有重點,也有一定的靈活性。

重點是什麼?太陽主表,以表證為主。所以頭一條就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講表綱。陽明病雖然也有表證、也有寒證,但以裡實證為主。所以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它的提綱裡就叫胃家實。但是這并不代表陽明不包括别的病。講胃家實,但不隻講胃家實,它還講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裡實為主的以外的病,有表、有裡,有寒、有熱,有虛、有實,這樣形成一個辨證的理論體系。這是第一點。

六經都有表證。舉個例子,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到這時候怎麼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人身上有經、有髒、有腑,經絡實聯系于體表,經絡受邪就叫表,髒腑受邪就叫裡。太陽主表,但是膀胱蓄水就叫太陽裡證;陽明主裡,陽明表證還得把它叫經表證。所以尤在泾的分類法,病有表裡、寒熱、虛實,這體現一分為二,用陰陽兩綱來統攝表裡、寒熱、虛實的病情的變化。所以這兩條,冠了個陽明病。陽明病就不是太陽病,症狀不同。在太陽病裡,桂枝湯證什麼證?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是一條,是中風的提綱。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啬啬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這兩條隻指中風說的,和陽明中風桂枝湯證脈遲,汗出多,惡寒少,是有差别的。

但是,這一條注家很多,有的說這個病是在太陽,表邪剛往裡一傳,還沒有到裡,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證。也有的說,既然是陽明病了,陽明就是胃家實,胃家實就是大便幹燥,但是它還有表不解,還有汗出,微惡寒,可以先用桂枝湯發汗。像太陽篇講的那樣,若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和這個意思是相同的。這也是一個注家的意見。剛才我們的一些同志說是不是太陽和陽明合病?這些體會都是可以的,因為這個見愚見智,要不怎麼說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大家可以體會,但是有一個前提這是表,可以發汗,要是惡寒少,出汗多,還得用桂枝湯發汗,這是沒有錯的。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又如瘧狀」,應該是個「複」字,「複」這裡當「反」意講。「複如熱狀」,這是《玉函》經裡頭的,它後邊有注,這個應該改成個「複」字。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這個「宜下之」,在《玉函》經裡頭是個「當」字,「當下之」。脈浮虛者,當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不是個與字,發汗宜桂枝湯。它這個改個當字可以,不改也行啊,這都講得通,它改個當字呢,它下面用的宜,這個古人用字啊,它念着也順口,它原來可能就是個當字,這個問題都不大,改不改都行,都能講。但是這個又字,不如複字,複字當反講。

那麼病人發煩熱,你們想想,那個煩熱指的什麼說的,這個是指大青龍湯證說的,咱們前頭不講了嗎,「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一般的那個表實證啊,它不那麼煩躁,可是這裡它有熱啊,不汗出而煩躁,所以它底下擱個汗出則解,也就是大青龍湯證不汗出而發煩躁,那麼用大青龍湯達到汗出,那麼它這個就解了,它是這麼來的。

可是解是解了,複如瘧狀,反而它就變成了這個病,像發瘧疾似的,指的什麼說呢,指的這個發熱有定時,日晡所發熱,日将暮的時候它發熱,那麼這個時候的發熱屬陽明也,這是屬于專屬陽明證的。脈實者,當下之,這個時候看看它的脈,如果脈實,肯定它是由表傳裡了,應該下。脈浮虛者,當發汗,那麼這個呢還是表不解呢,這個根據什麼呢,前頭講了,時發熱,汗出者,宜桂枝湯,它也是定時發熱。

這個日晡所發熱呀是定時發熱,這個桂枝湯證也是每天這個時候發熱,它定時發熱,而要汗出,這是桂枝湯證,那麼這個日晡所發熱又屬陽明,所以在這個是兩方面都可能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得辨它這個脈,如果是脈沉實而有力,肯定它是傳裡了,那就得瀉;脈還浮,那還是在表,脈虛它是經過大發汗了,用過大青龍湯了嘛,那它津液不足了,當然還是桂枝湯證。所以脈浮虛者,沒有明顯的發熱惡寒的那個表證,和陽明病的這個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的這麼一種征候,就是沒有明顯的那個表裡證。所以這個脈實和脈虛是個對比,這個實呢,是實而有力,就是脈跳動也有力度,這個為之實,跳動無力的則為之虛,這個也是判斷的根據。

前面這兩句話,「病人煩熱,汗出則解」,說明這個病一開始它來勢猛峻的很,所以用了大青龍湯,那麼大青龍湯它是内以清熱、外以解表的這麼一個方劑,發汗也相當的重。那麼這個藥方吃下去後,這個表将罷而将傳裡的時候,這個病就是急劇變化,那麼正在變化莫測之時,這時候要是大夫一緩哪,可就變證百出啊。

所以這個治病不但要辨證,還得詳審當時的病情,一般來說隻是日晡所發熱而已,還沒發潮熱,那是不能用大承氣湯的。但在這個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它由于用完大青龍湯後,反而又傳裡,你看看這個病,這時正在急劇發生變化之時,最應以大投方劑來止住病勢,所以才用大承氣湯,這個你往後看急下那幾條就知道了,這個病來勢是很猛暴、變化很快的。

所以這個在臨床上很不容易呀,尤其是問症要詳細,你不問怎麼知道他吃過大青龍湯呢,是不是,如果一開始就是我們個人治病,當然心裡面明白,可要是旁人已經治過的病,趕上這個時候找你來了,你不詳細問是不行的。

子恒試注

病人主要症狀表現為心煩發熱,發汗後症已解除,但是像瘧疾一樣,每天在日晡所時定時發作。日晡所時為陽明所主,辨證應屬于陽明病。但是桂枝湯證也有定時發熱汗出的情況(互參第54條),所以需要通過脈象辨别是陽明實證還是桂枝湯證。脈實而有力屬陽明實證,适宜攻下治療,可選擇大承氣湯。脈浮主表證,虛而無力主表虛,适宜發汗解表,可選擇桂枝湯。

【條文互參】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谵語,遺尿。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第220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谵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愦愦,反谵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2條: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

第227條: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第232條: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

第233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第237條: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第238條: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第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自我測驗

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