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212條

第212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谵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若吐、若下,皆傷胃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者,亡津液,胃氣虛,邪熱内結也。陽明王于申酉戌,日晡所發潮熱者,陽明熱甚也;不惡寒者,表證罷也。獨語如見鬼狀者,陽明内實也,以為熱氣有餘。若劇者, 是熱氣甚大也,熱大甚于内,昏冒正氣,使不識人,至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傷寒陽勝而陰絕 者死,陰勝而陽絕者死。熱劇者,為陽勝。脈弦為陰有餘,澀為陰不足。陽熱雖劇,脈弦,知陰未絕而猶可生;脈澀則絕陰,故不可治。其邪熱微而未至于劇者,但發熱谵語,可與大承氣湯,以下胃中熱。經曰∶凡服下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此以熱未劇,故雲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清·吳謙《醫宗金鑒》

【按】

趙嗣真曰:『活人書』雲: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病見陽脈者生,在仲景脈法中,弦澀屬陰不屬陽得無疑乎?今觀本文内,脈弦者生之「弦」字,當是「滑」字。若是「弦」字,弦為陰負之脈,豈有必生之理,惟滑脈為陽,始有生理。滑者通,澀者塞,凡物理皆以通為生,塞為死。玩上條脈滑而疾者小承氣主之,脈微澀者,裡虛為難治,益見其誤。

【注】

傷寒,若吐、若下後,津液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裡,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仍不大便,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者,此乃表邪悉罷,裡熱漸深也,仍宜大承氣湯,蕩盡餘邪,以存陰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緻獨語如見鬼狀。病勢劇者,則不識人,循衣摸床,驚惕不安,微喘直視,見一切陽亢陰微,孤陽無根據,神明擾亂之象。當此之際,惟診其脈滑者為實,堪下則生;澀者為虛,難下則死。若病勢微者,但見潮熱、谵語、不大便之證,而無前神昏等劇者,宜以大承氣湯下之。若一服利,即止後服,蓋恐其過也。

【按】

循衣摸床,危惡之候也。一以陰氣未竭為可治,如太陽中風,火劫變逆,撚衣摸床,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陽熱之極為可攻,如陽明裡熱成實,循衣摸床,脈滑者生,澀者死是也。大抵此證,多生于汗、吐、下後,陽氣大虛,精神失守。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虛故四肢擾亂失所倚也,以獨參湯救之;汗多者,以參耆湯;厥冷者,以參附湯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謂陽極陰竭也。

【集注】

喻昌曰:此條舉谵語之勢重者為言。而勢重之中,複分二等,劇者主死,微者主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

程知曰:婁全善治循衣摸床,每以補益得愈,亦因其脈證之不足也。劉守真每以承氣治熱病,法雖祖于仲景,而其辨證未能如此詳悉,故開後人鹵莽之端。又曰:喘則氣欲上脫,微喘者邪實于内,而又不能大喘也。不識人循衣摸床,心欲絕也;動惕不安,肝欲絕也;微喘,肺欲絕也;直視,腎欲絕也。『内經』所謂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藏府不通,故脈澀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發潮熱者,腑實燥甚,故當其經氣旺時發潮熱也。獨語者,即谵語也。病人自言為谵,獨語如見鬼狀,乃陽明腑實而妄見妄聞,劇者甚也。成注雲:熱甚昏冒正氣,故不識人。循衣摸床者,陽熱偏勝而躁動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熱沖膈,心神為之不甯也。又胃熱甚而氣上逆則喘,直視則邪幹藏矣。故其生死之機,須于脈候決之。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壞病有微、劇之分。微者是邪氣實,當以下解。若一服利,止後服,隻攻其實,無乘其虛也。劇者,邪正交争,當以脈斷其虛實。弦者是邪氣實,不失為下證,故生;澀者是正氣虛,不可更下,故死。如有所見獨語,與鄭聲谵語不同。潮熱不惡寒,不大便,是可下證。目直視不識人∶循衣摸床等證,是日晡發熱時事,不發時自安,故勿竟斷為死證。還将脈推之,凡谵語脈短者死。澀者短也,短則氣病;弦者長也,長則氣治。凡直視、谵語、喘滿者死。此微喘而不滿,隻是氣之不承,非氣之不治耳。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煩躁之極,則循衣摸床。木燥風生,則惕而不安。氣阻肺熱,則微喘。血枯系結,則直視。弦則木氣猶存,故生。澀則營血已槁,故死。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發端但言傷寒,以太陽病惡寒無汗言之也。傷寒将傳陽明,則上濕而下燥,是故寒濕壅成痰涎,胸中痞硬,氣沖咽喉而不得息,則有瓜蒂赤小豆散以吐之。内實者,調胃承氣湯以下之(此條言太陽正病,凡大柴胡、桃核承氣、瀉心、陷胸諸湯皆不在此例)。

而太陽病依然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則業經二候。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病狀已轉陽明。加以獨語如見鬼狀,其為谵語無疑,俗所稱「熱病似祟」也。但病有微甚,輕則谵語,劇則發狂,即不見狂,而熱邪暴張,充塞腦部,蒙蔽清竅,一發即不識人。心氣恍惚,則循衣摸床,惕而不安。陽熱上逼于肺,則為微喘,上逼于腦則為直視。但直視有二,一為枯燥之直視,譬之卉木枝條,榮茂則柔,一經枯槁則挺而不屈。一為暴壓之直視,譬之草上青蟲,任其遊行,則曲折蜿蜒,執其一端則一端不能屈矣。目系為腦部神經之一,脈之所屬,固當按脈以決死生。弦與緊相類,以有所逼迫而營氣外出之象,如「衄家發汗,脈緊急,直視不能眴」,可證也。陽氣暴菀于上,脈中血液随陽而上菀,則内髒陰液尚存。一經去其胃實,便當引陽氣下行,血之菀于上者,亦且随之而降,故脈弦者生,潤澤為滑,枯燥為濇,濇為裡虛。本篇「谵語潮熱,脈滑而疾,服小承氣湯。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濇,為難治」,可證也。内藏陰液已竭,則暴出之熱邪,循陽絡上迫于腦者,為厥陽獨行,而目系之不轉為槁燥,此時雖欲下之,譬之枯港行舟,風帆雖利,其如不動何哉!故脈濇者死。設不大便十餘日,但見潮熱谵語,而無「不識人,循衣摸床」諸危證,則内實顯然,陰液無損,直可決為大承氣湯一下即愈之證,不必更盡三劑,此非慎于藥,良由病輕故耳。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裡說明兩個問題,一個就是應當下而不下,使病情惡化,燥熱不解就要傷陰;另一個問題是傷陰以後的預後問題,預後有好有壞。上邊說用大承氣湯要觀察,瀉下不要操之過急,但到了可下的時候還得下,如果不下,後患無窮。

傷寒,病是從傷寒來的,或者經過吐,或者經過瀉下以後,傷了胃中的津液,這病還沒解除就到了陽明,出現燥熱就不大便五六日,五六天往上又數到十餘日。為什麼它總在陽明?因為陽明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到了陽明,成了燥屎,所以這個時間比較長。

日晡所發潮熱,一到下午就發潮熱,出現陽明典型的熱型。不惡寒,表已經解了。獨語如見鬼狀,神昏谵語,獨語是自己說,不是跟人說話。如見鬼狀就是說胡話。病很重,神昏谵語,十多天大便不下來,日晡所發潮熱,這時候用大承氣湯是恰到好處。如果不瀉下,那原因很多了,也許是病家沒找醫生看病;也許是找了醫生,醫生沒敢用大承氣湯瀉下。因此,燥熱凝結就更深了。所以若劇者,病加重了,劇就是加重了,發則不識人,凡是一種病它的一天都有輕和重的比較,不論什麼病,在一天之内,都會一個時候輕,一個時候重,重的時候就叫發。陽明病是日晡所潮熱,越到下午的時候,熱越高,所以發則不識人往往是在下午的時候發作,不識人了,神昏谵語加劇了。以前是妄語、妄見,現在連人都不認識了,神識、精神糊塗了。

循衣摸床,就是無意識的躁動,身體躁動;惕而不安,精神不穩,一驚一乍的。這個惕既可以當動字講,精神不穩,一動;也有當驚字講,驚惕,就像害怕。一陣一陣的,惕而不安,這是精神方面的,前面的循衣摸床是身體方面的,所以身體和精神都不安穩了。煩躁要是到了循衣摸床的地步,這是最嚴重了。惕而不安,比一般的心煩重,所以加個惕字,是言其甚。這些描繪是說病重了,重到什麼程度?神昏,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這都是以上所沒有。

這樣的病重,是陽明燥熱的邪氣重,重的燥熱之邪必然要傷人的正氣。燥熱傷人的正氣,主要針對陰分,寒邪傷陽,燥熱傷陰,所以下邊是微喘直視,中焦胃燥,下涸肝腎之陰,肝腎之陰不能上注于瞳子,肝開竅與目,腎之精是上注于瞳仁,所以這個人就直視。直視就是目光直,眼球不會轉動了。微喘,中焦胃燥,往下能涸肝腎之陰,往上能傷肺陰,肺陰受傷,肺的清肅之令就不行,所以就喘。上一條講直視,谵語,喘悶者死,下利者亦死,這個病有谵語,也有直視,也有喘,但是這個喘是微喘,上一條講那個喘厲害,是暴喘,對比有輕重之别。雖然都是胃的燥熱傷了肺陰,從程度來看,和前者比是輕的,但是這個問題依然很嚴重,微喘、直視、谵語,肝腎之陰、肺陰、心陰,再加上中焦的脾胃之陰,五髒之陰都有一些涸竭。脈弦者生,澀者死,如果脈還見弦,弦是陰脈,大浮數動滑者,陽也,沉澀弱弦微者,陰也,弦脈端直以長,脈搏還比較長,說明陰氣還沒有盡亡,這個病還可救,謂之生。這時候要趕快瀉下燥熱以存陰,用大承氣湯還可以救活。澀者,澀就是澀脈細而遲,往來難,是血液津液難以為繼,陰液已經幹涸了。這樣的預後就不良,他就死。這是從脈象上來衡量預後問題,脈弦者生,脈澀者死。

微者但發熱谵語者,大承氣湯主之,這個就是總結了,說是陽明病要是在輕的時候,是潮熱、谵語,不大便十幾天、六七天,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若一服利,止後服,吃了大承氣湯,已經下利,燥屎排洩出去了,就不要多吃了,為什麼?大承氣湯是瀉下存陰的,也是恰好而止。如果把燥熱都洩瀉出來了還給他瀉,再瀉就傷胃氣。大承氣湯是峻下之法,就怕過頭,一過頭就不好。病好了,就止後服,就不再要吃了。凡是瓜蒂散、承氣湯、大陷胸湯這些峻烈之藥,都是這樣一個精神,中病即止,不能夠再吃。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太陽傷寒依法當發汗,若吐若下這個都是誤治,一方面喪失津液,再者虛其裡,造成外邪陷于裡,就發生陽明病。不大便已五六天了,上至十餘日,一直到十餘日也不大便。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這陽明病裡實熱很甚,發谵語了。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如果病嚴重的呢,不省人事,認不得人了。循衣摸床,這循衣摸床也是病重的表現了,這一般的老太太都知道。惕而不安,無故驚恐而不安甯。微喘直視,我們前頭說了,直視谵語,喘滿者死,這裡它沒到喘滿的時候,隻是微喘,可是這病也就相當嚴重了。直視而微喘,這是氣欲上脫而未脫,所以說沒到死的時候。

那麼這個時候就看脈吧,脈弦者生,弦是有餘的脈,弦與弱是相對的,脈弦說明這個身體還有抵抗力,還不是一個虛到家,還可以用大承氣湯背水一戰。脈澀者死,澀者,這是虛到極點了,血液虛極之下,那人不能任藥了,大承氣湯下去就死。不吃大承氣湯是非死不可,可不吃也死,就是治也死,不治也死,它不勝藥了,大承氣湯下去,人虛到這個份上,它對這個藥不任,就是不勝這個藥。你要不是吃大承氣湯呢,它這個病去不了,所以這個裡邊非死不可。

這個「微者」是對「若劇者」說的,就是病情比較輕微的,這是回頭接「獨語如見鬼狀」以前這一節說的。但發熱谵語者,隻是發熱谵語呀,輕微的話,隻是像上邊說的這個「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狀」的這種谵語,這不要緊,那就用大承氣湯下了就可以好了。

那麼這一段的意思就是我方才所說的這個,因為這個該攻你得攻。所以當大夫啊,又要細心、慎重,又要放膽子,該攻你得攻。要是到這個時候了,這個病人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到這麼一個份上就是純給耽誤了。這個耽誤也未必是一個大夫耽誤的,你像現在有很多這種情況呀,現在我講這個遇到這種熱病啊,咱們十有八九認為,一見到熱就是陰虛,就給六味地黃丸滋陰清熱,這東西坑人呀。再有這個發熱谵語就上來了,頂大了一看谵語了,這是擾亂神明了,這又是局方至寶丹了、安宮牛黃丸又來了,這是看家本領,過去就沒招兒了。其實這個它是内實,這些個東西都不行啊,在這個時候都屬于害人,我說這個話也許過激一點,但是我是的确看到這麼誤人的。

它這段書啊,主要就是要你不要延誤到這個程度上,但是這個也有誤诒的,這個誤治是最厲害的,因為本來這個陽明病就傷人津液,要由于誤吐誤下,根本在治療上就更人傷津液,而且又把外邪引到裡頭,而發生陽明病,它來了勢頭就是重的。所以這個地方呀,我認為它這幾大段都是給大夫看的。這麼樣地大夫治壞人的是很不少了。

這個大承氣湯每付藥都這樣的,如果一服利,就止後服,這個峻攻的藥沒有連續攻的。古人也講這個:服微而愈嘛!隻是你這個藥用的恰當,那也不會不好地。總之這個藥也沒有連續用的。

子恒試注

患太陽傷寒,誤用吐法、下法治療,病情未緩解,五六天未解大便。這種情況持續十餘日後,出現日晡所時潮熱,不再惡寒,說明太陽病已傳入陽明。病人自言自語,如同見到鬼怪一樣,是陽明熱實擾亂心神,導緻神志異常。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療,病情加重,發作時不能識人,手不自主的撫摸衣被或床緣,惶惶不安,微喘伴眼睛直視(互參第210條),說明心、肺、肝、腎陰均被陽明燥熱所傷,内耗待盡。此時切脈如果脈弦,弦脈雖主津液損傷,但正氣尚存,還能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預後尚佳。若是脈澀,是氣血俱竭,已無力承受攻下之藥,所以預後較差。如果病情輕微,僅僅是發潮熱伴有谵語,可以選擇大承氣湯。如果服一劑,大便通利就停服。

【條文互參】

:夫實則谵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谵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191條: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第192條: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第193條: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第194條: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哕。

第195條: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瘅。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第196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第197條: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第198條: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第199條: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第200條: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第20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第202條: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第203條: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幹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第204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第205條: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第206條: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第207條: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第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

第209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哕。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第210條:夫實則谵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谵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第211條: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谵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自我測驗

第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谵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