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條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不大便五六日者,則大便必結為燥屎也。胃中燥實,氣不得下通,故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也。
清·吳謙《醫宗金鑒》
【注】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者,是腸胃中燥屎結無去路,故繞臍痛也。煩躁發作有時者,是燥屎穢熱上攻則煩躁,不攻則不煩躁,故發作有時也。不須以小承氣湯試之,直以大承氣湯下其燥屎,大便利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執曰:病人,謂凡有病之人,而證犯如此者,則皆當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也。
程應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為誤攻。所以驗燥屎之法,不可不備,無恃轉失氣之一端也。病人雖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與不燥未可知也。但繞臍痛,則知腸胃幹,屎無去路,滞澀在一處而作痛;煩躁發作有時者,因屎氣攻動,則煩躁發作;又有時伏而不動,亦不煩躁,而有繞臍痛者,斷其不大便當無差矣,何大承氣湯之不可攻耶!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發作有時,是日晡潮熱之時。二腸附臍,故繞痛,痛則不通矣。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胃氣郁遏,無下洩之竅,故繞臍作痛。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不大便五六日,有因津液内竭者,有因水濕内壅者,未可定為燥屎也。大腸自右至左,環出小腸之上,而适當臍之部分,故繞臍痛為病在大腸。煩者心煩,即上所謂心中懊憹而煩也。燥者口燥,即上所謂口幹舌燥也。斯二者,皆陽明病的證,然必以發作有時為驗者,一為日中陽氣極盛之時,一為日晡所陽衰之時,但陽盛之時而煩燥始劇,則胃中陽熱猶輕,惟日晡陽衰之時,而陽熱與陰氣相抗,胃中陽熱乃熾,故仲師以日晡所劇者屬陽明,此與寒證日中而劇者,可為對照(予嘗治崇明黃生元龍寒飲,日中形寒吐酸,用重劑小青龍湯而愈,可以證明病氣與天時之反抗)。故日哺所而煩燥加劇,胃中必無津液,不能由小腸滋溉大腸,而腸中必有燥屎,此即五六日不大便之由。愚按上節「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二語,即為此節說法。蓋上節不過辨其可攻與否,原不必另出方治也。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條緊接着上條加以發揮,更具體地說明陽明燥屎的可下證。
陽明病不大便已經五六天了,如果屬于有燥屎了,也就是屬于大承氣湯證,不是初頭硬,後必溏,應該有腹部的症狀,比如繞臍痛。圍繞肚臍的是什麼?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就是結腸,那裡有燥屎,所以就圍繞肚臍周圍疼痛。張仲景是個實踐家,不但把肚子痛說出來了,在什麼部位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既然腸子裡有燥屎,繞臍痛,醫生就要腹診,病人身體不太胖、腹肌不厚的話,用手慢慢摸,能摸出屎塊來。
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由于腑氣不利,燥熱内結,燥熱發作的時候就煩躁。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這是解釋前邊為什麼不大便五六天。把這個意思明白了,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就與第238條聯系起來。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這個燥屎與大便硬還是有點不同啊。這個燥屎者,是屎存在得相當的多,由于它燥橫在裡頭不下,所以謂之燥屎。這個大便硬,是應該排出大便,由于它硬啊排不出去,可以說大便硬它在下面,這個燥屎則不然。燥屎、宿食看似相通,而實質上有所區别。不過燥屎、大便硬和宿食全有用大承氣湯的機會。
它這個我們怎麼樣子來辨認它,那麼這個就是有這麼一段,說這個人它不大便五六天之久了。繞臍痛,這個圍繞肚臍啊它疼痛,而且煩躁,煩躁就是有熱。它發作還有一定時間,一陣一陣的,不到那個時間它不疼。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那個燥屎橫在裡面,它不通,它欲通不能。這個燥矢欲通,可澀滞在腸子裡,然後一動就疼得不得了,所以它就發作疼痛。你一催它,那個大便在腸子裡蠕動啊,就疼得不得了;但有時候也可以不疼,它不欲大便,它不行,它也就不疼,所以它是發作有時。
大便要行,但是它不通,它就疼;不行,那它暫時就不疼,所以它是發作有時這種情況。那麼再根據外來的症狀,這是有燥屎的一個征候,那當然用大承氣湯。有幾天不大便了,這個人繞臍痛,發作有時,這肯定它是有燥屎,是大承氣湯證。
子恒試注
病人五六天未解大便,出現臍周疼痛,伴有煩躁,時而發作時而平靜,這是因為燥屎阻滞于内,大便不下,陽明腑氣不通,不通則痛。陽明燥熱耗傷腸中津液,燥屎在腸中艱澀難行而出現疼痛、煩躁,如果病人在不進食水,保持靜卧的狀态下,可能會減少大腸的蠕動,疼痛及煩躁也會暫有緩解,所以說發作有時。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218條: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谵語。
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谵語,遺尿。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第220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谵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愦愦,反谵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2條: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哕。
第227條: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哕,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第232條: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哕者,不治。
第233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第237條: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第238條: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自我測驗
第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複制可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