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後,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強化。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随着教育進入信息化2.0時代,借助AI賦能下的信息技術,
通過大數據驅動學校教育減負提質,精準落實“雙減”工作,是很多學校都在探尋的新路徑。
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附屬小學(簡稱“教科院附小”),是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試點校、福田區“智慧校園”标杆校。近年來,學校在“智慧教育”方面不斷探索,把各項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學應用體系相融合,
建成以學校命名的“掌上附小”校園網絡系統,為AI賦能背景下數據驅動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服務。
01
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助力學生個性化評價
體育課上,老師通過數據收集對班上學生的體能進行分析,不需要任何紙筆記錄,便可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體能情況——這是教科院附小“智慧教育”的日常。 “五育并舉 體育為本”,
在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工作中,教科院附小特别開發了“體育與健康”特色課程,以特色體育項目的開展,促進全員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為讓每一個學生成為終身運動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合學校的智慧教育特色,體育科組嘗試依托AI技術精準監測與評價學生的體能訓練,利用運動數據采集裝備 綜合管理平台,
通過學生佩戴的傳感器設備,實時采集課堂上每位學生運動過程中的心率及運動負荷情況等數據,對潛在的運動風險進行實時的評估與預警。 從學生的各項體能狀态,包括耐力、爆發力、協調力、靈敏性等,分析課堂上不同時間段的運動強度與訓練設計是否合理,為學生的體能訓練效果提供科學的依據,實現體育課堂的專業性、精準性和高效性。 運動智能裝備與大數據分析技術,不僅便于老師根據實際運動情況,調節課堂活動方式和運動量,而且解決了體育運動“難量化、難記錄、難分析”的問題,推動體育教育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升級。
這一智能體育測試系統,還可以把學生日常的體質數據形成電子成長檔案,為教師設計合理的體育課程提供參考,為學生的體質健康保駕護航。
一年級學生的運動信息分析圖
全校學生體質健康總雷達圖
通過掌上附小的大數據統計,學校還可以清楚看到每一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貌,可以辨識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如學生的參與行為、互動行為、學習興趣、學習态度、學習結果等方面的不同。 依托這些數據信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氣質進行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根據教學需要實施一緻化的教學活動或有針對性的輔導。通過學生曆史學習表現數據,教師也可以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不忽視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
掌上附小學生評價系統
02
課堂診斷,整合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掌上附小系統的應用,也滲透在教科院附小教師的工作日常之中,比如
具有自動出題與批閱、課程輔導與答疑功能的“智能教師助理”,已成附小老師們人人稱贊的教學“神器”,大大解放了教師的雙手,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錄播教室,将課堂評價量表嵌入平台,學校還可以對老師上課的各類表現性數據信息進行采集,然後将這些數據輸入到平台,通過後台處理,将聽評課的成效轉變為客觀的、量化的圖表,并形成最終的評價結論。 根據教師實際授課情況,課堂預設的時間和環節與實際的課堂效果進行對比,形成教學互動量表,記錄互動以及用時等數據,有助于指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精準反思。
師生課堂互動情況統計表
教師專業技能反饋情況統計表 面對面開展教研工作與教師培訓工作的客觀制約因素較多,利用網絡教學研修,是一種新型便捷的途徑。
通過互聯網進行教學研修,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廣泛地收集和及時地整理教師所采集或分析的教案、課件、教學反思、聽課反饋等内容;同時鼓勵教師協同備課,鼓勵自主上傳微課,集中分享和展示,并通過共享率、點贊率等數據篩選出優質資源,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學資源庫。
掌上附小校園網盤
教科院附小還參與了多次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這些充分、全面、細緻的數據,是學校辦好教育、提升管理的法寶。借助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可以精準地發現問題,科學地進行數據分析,明晰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優勢和劣勢,有目的地提高數據的優化率,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圖
03
讓信息技術像空氣一樣充盈校園
深圳市福田區曾經上過一節教師與機器人同台上課的公開課,很多人問:會不會有一天,機器人取代了老師?關于這一點,教科院附小校長劉銳娟表示:“
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教育的新形态,人工智能雖然無法完全取代教師的育人管理能力,但卻可以成為我們得力的助手。” 随着信息技術在學習過程監測、評價手段、輔助方法等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學校開展了AI賦能背景下數據驅動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探究大數據驅動課堂教學的方法,打造高效減負的課堂和精準化教學,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幫助。
在智能學習過程中,智能系統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層面的邏輯結構關系,從而精準判斷每位學生薄弱知識點産生的原因;利用學生的過程性測評數據,自動分析并推薦符合他們能力水平、學習狀态的學習内容與練習題目。
計算機視覺技術對自然界的植物進行圖像識别,判斷種類,支持學生在科學課堂上自主探究學習;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中國古典文學語料進行加工處理,自動創作詩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基于自然語言處理與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技術建設的智能教室,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深度分析與評價,便于教師教研及掌握學生學習的精準情況。 除了在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還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基礎設施、管理能力等領域的智能化與科學化水平。對每一個學生和教職員工來說,信息技術觸手可及,像空氣一樣充盈校園。
基于人工智能的圖書館,可對藏書進行自動化盤點,檢查是否發生了丢失、錯架放置圖書問題,并實時更新圖書的位置信息。
視頻監控系統結合機器人技術,可以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邏,及時檢測校園中可能發生的異常情況并提醒安保人員,提高校園安全系數的同時,還給我們的安保人員減輕了不少工作量。
未來,教科院附小還會持續加強信息技術教學環境建設,運用“智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實現學校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雙增”。
來源 | 校長會 作者 | 帆沫 徐燕 魏明萱
責編| 清風 排版| 清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