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雙減”背景下,培養孩子的内驅力,比給孩子報任何班都重要

看點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用“雞”就能成才?為什麼有的孩子,再多“雞血”卻不見起色?雙減之下,“雞娃”還有沒有正确的“打開方式”?外灘教育特邀作者鄭鋼認為,相對于各種培訓輔導班,“自驅力”對孩子成長更有幫助。在他看來,孩子的成長并不是線性上升,而是曲折向前,這需要家長足夠的智慧和關懷,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依托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如何培養孩子“自驅力”,鄭鋼也提供了諸多精辟獨到、可操作性強的觀點和看法。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鄭鋼 編丨Lulu

随着“雙減”政策的重錘落地,教育生态将發生重大變化,孩子的學業負擔将大大減輕,也将有更多的空餘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如果沒有輔導班,孩子的學業會落後嗎?如果沒有大量的作業,孩子會在學業競争中勝出嗎?

對于長期在焦慮中掙紮的中國父母來說,無疑又多了一層焦慮。但是很多家長也恰恰忘了培養學生在學業和人生道路上重要的能力—自驅力。一個人真正的學習和成長一定是在自我驅動下涅槃的。

自我驅動與自我控制力有關

心理學家讓·特倫格2002年将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和當代大學生進行比較時發現,後者對生活的控制感大大降低。

在過去的10或15年裡,我們科技的變化、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嬗變似乎促成了自我控制感的急劇下降。孩子們玩耍的時間比十年前要少得多,因為時間被更多的學習、更多的補習和更多的上網類似的外在安排所占用,這些時間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得多。

此外,由于繁重的學業任務和壓力,今天的孩子們睡得比幾年前要少得多。有個統計,15歲及以上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每晚睡眠不足7小時,而青少年平均需要9小時的睡眠才不會感到疲倦。

當我們睡眠不足時,我們的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聯系就會減弱,導緻前者調節後者的能力降低。當孩子們感到疲勞時,他們的控制力總是會降低,因為他們更容易感到壓力,應對能力下降,更容易遭受挫折和沮喪。

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很多家長的潛意識地不相信孩子是自我驅動的。他們認為孩子們懶惰,沒有動力。他們認為學習是不自然和不愉快的。否則,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有必要刺激和推動學生,唠叨他們,或激勵他們?

家長喜歡控制和強化孩子的生活,怎麼坐,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學習,在哪裡學習,如何學習,和誰交友,參加什麼輔導班……即使孩子強烈反對或者不情願,決定堅如磐石。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我們依靠獎勵、懲罰、貼紙、成績等外在因素來鼓勵學習的方式缺乏信任。這些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過分強調外在動機實際上會降低孩子的内在動力。

如今的孩子幾乎沒有自主權,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他們完全被學校和家庭控制,被從報輔導班到交友全方位地被微觀管理。當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就會以自己決定的方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起碼能證明“我的生活還在我的掌控之中。”以這樣極端的方式争取自主權。

強迫孩子接受特定的想法或者特定的方式行事,很有能會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會對動機産生負面影響。


根據心理學中最有力的理論之——自決理論,人類有三種基本需求:自主感、能力感和歸屬感。當孩子無法自控或自主的話,獲得需求的滿足,久而久之,會造成人格的分裂和性格的變異。


《驅動型成長》這本書提到,自我控制力感—一種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引導生活進程的信念,會帶來更健康的身體,更少攝入毒品和酒精的,更長的壽命,以及更低的壓力,更積極的情緒感受,更強的内在動力和更強的學習成績,而且增強事業成功。”

如果我們想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我們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态度和信念。我們必須把他們看作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天生好奇,有動力做對他們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必須相信,他們确實有能力自我驅動、自我

決定、自我選擇和自我安排,而不是生活在被家長的掌控之中。

給孩子失敗的空間

很多家長,看着孩子在學業或者生活中受到挫折,有時會比孩子感到更痛苦。他們會做的事一定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逃避或者遠離失敗。但是,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未經曆過失敗,TA将在成人世界中掙紮。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的一部分是允許TA做出錯誤的選擇,,即失敗的自由。

戴維森大學格雷厄姆教授說--大約45%的新生會去學校的健康中心咨詢,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焦慮的問題。他說:“這些都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直擅長于學術研究。”對他們來說,第一次獲得B的成績是毀滅性的,原因在于他們過往從來沒有體驗過失敗。

任何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人是平凡人和普通人,但現實是,很少有人願意相信這點。幾乎每個孩子從出生就被寄予上名校的期望。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聰明,有才華,可愛……但在内心深處,他們更希望孩子跟随他們的腳步,根據大人設計的路徑成長,成為他們自己一直想成為的樣子,最最常見的是“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的路徑,一路暢通。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在通往生活的道路上被排擠到了一邊。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成為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而生的。我們的社會需要有各種技能的人,我們應該看到各種能力的價值,而不是美化一條通往成功的特定道路。我們應該尊重這樣一個事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獨特的天賦可以與世界分享。

上名校的期望且不說結果能否如願以償,單單過程就很摧殘人。研究證明,強調外在價值觀(與被認為是成就标志和公衆看得到的回報,例如成績A、獎杯、榮譽、金錢和高級職位有關),比強調内在價值觀(與生活中的樂趣和意義、體面、樂于助人和真正的友誼有關)的家長,更容易使孩子痛苦。

我們還要深刻地理解,孩子的成長不是線性,而是充滿波折的,是由一段段不同的“線段”或者“曲線”組成的。

當顧問,而不是老闆

國外有研究将把父母分為三類:海豚式、老虎式和水母式。

“海豚”式父母是權威的,能給予有效鼓勵,激發動機,允許孩子獨立的同時仍給予指導;

“老虎”父母是嚴格和苛刻的;

“水母”式的父母是寬容和過分放縱。


“當你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闆”是《驅動型成長》一書的作者斯蒂克斯路德和約翰遜給家長提出的建議。

海豚式,本身就是顧問型家長的寫照。作為一名顧問,家長的角色不是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也不是說“你需要那樣”或者“你需要這樣。”相反,幫助你的孩子理解他或她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看看水平高超的商業顧問是如何做的?他們通常能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的本質和事情的輕重緩急,但他們不會代替客戶做決定,或強迫客戶改變,而是根據客戶的預期目标,引導他們考慮周詳,并提供建議。

1、家長顧問的角色是提供幫助,而不是強制幫助。

不要認為每件事都太重要,不允許任何錯誤發生。要意識到,允許讓一些事情出錯,然後解決它。正如要學會遊泳,一定是在水中撲騰掙紮,喝幾口水之後會的,而不是根據遊泳訓練教程的文字按圖索骥來。

2、當孩子們有問題或犯錯誤時,不要急于求成。

孩子們通過獨立管理壓力而變得有彈性,需要時提供幫助。同理心傾聽,提供幫助,但不要試圖強迫幫助或建議。當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家長的反應是“我為你感到遺憾。我知道你工作很努力。我能幫你什麼嗎?“ 看起來你真的很難過。有什麼辦法能幫到你嗎?” “你想聽聽我的建議嗎?”如果你得到“不”,那請退一步。

3、當孩子們失敗時,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并通過堅持不懈的過程培養他們的複原能力。

家長傳達給孩子最好信息是:我相信你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決定,并鼓勵孩子試着自己解決問題,然後在錯誤中吸取教訓。

有些家長認為,為人父母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提供住所、食物、衣服和教育,同時還要進行一些管教。他們并不會花時間進行真正的心心相印的交談,也不會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結果,他們幾乎不了解他們的孩子。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經常忙于工作、困于日常生活壓力和疲于奔波。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長大後往往有點冷漠,他們無法和父母分享和交流,話不投機半句多。



鼓勵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

有一位名叫裡德·拉森的科學家,他研究青少年的發展關注動機。幾年前,他得出結論說,培養一個自我激勵的、年長的成年人的最好方法是鼓勵他們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試着激發孩子的自然興趣或激情,發展與自己以外事物的聯系,并利用這種聯系将他們拉向目标和意義。

他的觀點是,如果一個孩子深深地參與到他喜歡做的事情中,他會創造出一種大腦狀态。這種狀态結合了高度專注、高能量、高努力和低壓力。想想大人們的職業環境和選擇,感興趣,積極,敏銳,專注,但不是高度壓力,這些通常是我們選擇職業的标準,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同樣如此。

裡德曾經分享他的成長故事,他在高中時考試成績并不突出,但每晚至少花兩到三個小時學習搖滾樂。他當時在一個樂隊裡,學會了演奏樂器,學習和弦結構,練習和聲部分等等。他經常會告訴自己,“好吧,我會進我的音樂室半個小時,然後我會做一些家庭作業。”

但通常情況下,兩個半小時後,他才會出來,不知道所有的時間都去了哪裡。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學習,在音樂上的堅持和愉悅同樣影響到學習。

顯而易見,孩子是通過充滿激情的參與培養自我激勵的,獲得内在動機。家長應該支持孩子在運動、藝術、舞蹈、音樂、手工或編程方面發現他們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在語言、自然、自省、人際、運動、音樂、空間、邏輯等領域總會有突出的一方面,家長的任務是發現孩子在哪個領域的智能比較突出,并加以發展。

控制好屏幕,而不是被屏幕控制

技術,已經變得無處不在,衆多的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不可或缺的依賴。更多的孩子依賴社交媒體,沒有什麼比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的信息并等待别人評判更能外化或降低控制。

吐倫格的最近的一篇文章暗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很可能對2012年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急劇增加負有巨大的責任。研究發現,至少10%的男孩對電子遊戲上瘾。


沉迷于事物的孩子們常常對自己說:“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做,但我不能停下來。”這是一個相當明确的信号,表明他們缺乏控制力。

限制屏幕時間是培養孩子控制力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并不是一個全數字化的社會,所以孩子們仍然需要與外界互動—這包括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意識到并學會如何對付這個“對手”。。

在今天的成長過程中,說“沒有屏幕時間”似乎讓人讨厭,但說“一天不超過N小時”(N取決于年齡、孩子和孩子的時間)似乎是相當合理的。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譬如,每天可以有一個小時的屏幕時間,但是這個一個小時是用于做事的,如閱讀,音樂練習等,并在一定的家務事完成後。

此外,屏幕的時間必須在一個适當的時間--例如,早上的第一件事和晚上的最後一件事都是不可能的。睡前半個小時的限制也許是為了不打亂睡眠。有時隻能是周末。這樣是我們控制了屏幕,而不是屏幕控制了我們。

參考資料: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 斯蒂克斯路德和約翰遜

《“雙減”之下,如何培養孩子的自驅力?》 妙手蓮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