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帝内經》淵源
黃帝内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财富,也是至今充滿迷惑的一本奇書。首先,關于《黃帝内經》的成書年代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甚至可以說不知道怎麼來到人類手中的。現在其來源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成書于黃帝時期。因為《黃帝内經》是以設問形式寫成的,主要是黃帝問臣下答,也有一些是臣下問黃帝答。所以有人直觀地認為,《内經》就是黃帝寫成的,因此其成書年代也與黃帝同期,如此推論成書當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但此觀點現在很少有人堅持。
2、成書于戰國時代。到了宋代,一批學者認為應該成書于戰國時,始創此觀點的有宋代邵雍,此人乃是研究《易經》的宗師,相傳曾創“梅花易數”之法,他曾經說:“《素問》、《陰府》,七國之書也。”宋代大哲學家程颢也持此觀點,他說:“《素問》書,出戰國末,氣象可見。”
3、成書于秦、漢之際。持此觀點的學者衆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曰:“《黃帝素問》,原本殘阙,王冰采《陰陽大論》以補之。其書雲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述舊聞,著之竹書,故貫通三才,包括萬變。”
4、成書于漢代。從元朝開始,有人就懷疑此書成于漢代,元明之際的呂複曾說:“《黃帝内經》,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綜合這些觀點,大約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黃帝内經》的成書時間與中醫理論形成的時間是兩回事;二是現在的《黃帝内經》是一部集納本,而絕非原著,是戰國到漢代期間,許多人整理上古醫書的結果,但在整理的過程中,有些醫學家将自己對古醫書的理解加入進去,形成目前《内經》文風不統一的事實。
二、中醫的起源
中醫學是也是充滿疑窦的一種奇怪的東西,成系統的中醫學大約出現于春秋戰國之際,春秋以前找不到任何中醫學來曆的線索,東漢以後又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對它進行增補,在短短的200年左右的時間内,它一下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一經達到,後人就再也無法超越。這在邏輯上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一種醫學想達到一定的程度,非經過漫長的時間醞釀不可。中醫沒有關于起源的任何證據,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證明中醫的起源呢?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應該是文字。可惜這是一個夢,在已發現的15萬片甲骨當中,好象沒有關于中醫的确切記載(據統計,甲骨文中涉及醫藥的文字有323片415條蔔辭,記載病名20多種。但這也不能證明中醫的起源,因為看不到理論及思維的線索,隻能說當時有醫藥的記載)。
看來隻能從遠古的神話和傳說中尋找中醫的起源了。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遠古的時候人民常常患病,但當時還不知道如何治療,病人隻好在痛苦中掙紮,呼天号地,凄聲慘慘。有一位名叫炎帝的人或神,實在于心不忍,決心解除民間病痛。他開始嘗試用草藥來治病,但又不知藥性,隻好以身試藥,拿來各種草藥吃下去,以此來确定藥性和療效。據說炎帝有一天中了七十多次毒。炎帝即為神農氏,這大約是中醫起源于神農氏——“神農嘗百草”的最早版本,以後許多史籍中都延用了這個版本。《史記綱鑒》記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
《搜神記》中還有一條更加詳細的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農。”看來神農用這條“赭鞭”打出來的不止是中草藥,而且還有農作物,所以他才号為“神農氏”。據說“神農鞭百草”并非人們的想象,而是确有其事,《述異記》就記載:“太原神釜岡,有神農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一名神農原藥草山。”
神話傳說中除了神農發明中醫以外,實際上中醫古代有名的大神都與中醫的發明有關聯。比如說黃帝,他是中國神位最高的一位神靈,擁有許多項發明權,象農業、漁網、水井等,其中也包括中醫學。《黃帝内經》一開篇就是黃帝問岐伯,看來他也參與了中醫的發明,所以書以黃帝命名。《帝王世系》“岐伯,黃帝之臣也,帝使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
伏羲實際上比黃帝更古老,其實真正的中國祖先應該是伏羲而不是黃帝,幾乎所有的早期神話都說是伏羲和女娲創造了人類,漢民族如此,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也是如此。他不但創造了人類,而且學問也大得了不得,《易經》八卦就是他的發明,幾千年來居然沒有人能夠真正讀得懂。這樣一位偉大的神靈,按照“醫源于聖”的法則,伏羲氏也是中醫的發明人之一,《帝王世系》記載說“伏羲氏……乃嘗百草而制九針。”
三、藏與象
《黃帝内經》中闡述的最神秘的東西不是中醫學,而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現象,這個生命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将它稱為靈魂,而在中醫裡則将它稱為“藏象”。中醫學的全部理論,都在講述這一藏象生命與我們的關系。甚至可以說,中醫并不是為我們人類的解剖形體而出現的,而是為藏象生命發明的。因為藏象生命是一種可以獨立于我們身體而存在的,比人類更高級的生命。
“藏象”一詞基本可以概括中醫的所有内容。如果要問“中醫的主要内容是什麼?”,學過幾天中醫的人都能回答,五髒、六腑、奇恒之腑、經絡、氣血、陰陽、五行等等。《黃帝内經》中唯一能将這些散亂的内容統一在起來的就是“藏象”一詞。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所處,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魄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陰,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廪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這是中醫關于“藏象”的最完整記載,甚至是唯一的記載。它涉及到五髒、六腑、血氣、陰陽、五行、神魄等,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中醫的基本内容,而且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有形态有功能。難怪目前有許多學者都認為,“藏象”是中醫的核心,還有的說它是基礎理論的基礎……反正中醫的所有内容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建立起來的。
“藏”字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釋藏曰:“藏,匿也。”就是隐密、藏匿的意思。但這僅僅是字面上的理解,從醫學的角度來理解,“藏”字隻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指“五藏”(心肝脾肺腎,但這裡的五藏絕不是解剖系統的五髒)。所以藏象的核心是五藏,而不是六腑,它是五藏之象也。
那麼什麼又是“象”? 在解釋中醫的“象”以前,我們将視線擴大一些,看一看《易經》中的象。《系辭》曰:“易者,象也。”有的書中就直接将《易經》稱為“易象”,例如,《左傳·昭公二年》記載說:“見《易象》與《魯春秋》。”這裡的“易象”指的就是《易經》這部書。現代人将易象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現象、形象的意思。例如,人們在解釋乾卦時就說:乾為天。這類象又可分為有形之象和無形之象二種。所謂的有形之象,就是有具體所指的象,如天、地、日、月等等。所謂無形之象,這是指那些不能說出形狀的東西,例如風、氣等;
一類是象征、取象,指卦爻中所象征、模拟的自然變化和人事兇吉。例如,在說明離上乾下這一卦時,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在說明坤上艮下這一卦時則說:“地中有山,謙。”
“象”其實就是後人對《易經》内容的一種理解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象”的本意應該是:好象是這樣!比如說,當大家理解不了乾坤時,有人就說:乾坤嘛,就好象是天地。也就是說,象實際上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所以廣義地來說,“象”就是可以理解的比喻方法。
中醫的“象”不是比喻,而是“藏”的印迹,或者是某種徵兆。
《黃帝内經》把從整體觀察得來的人體生理知識,叫做‘藏象’。藏即深藏于活體内的髒腑器官,象是内髒器官功能在機體外部的表現,是可以直接進行觀察的。‘藏象’的含義就是通過機體外部表征可以推導出人體内部的運行規律。
在藏與象的關系中,我們要用藏來确定象,而不能反過來用象來确定藏。現在許多學者将中醫“藏象”直接等同于人體的解剖生理系統,部分原因是他們用“象”來确定藏。因此,必須根據“藏”來劃象的範圍,而不是根據“象”來圈定象的範圍。
四、五藏
藏象生命體是以五藏為中心。那麼什麼又是五藏呢?
中醫五藏與解剖五髒不是一回事。雖然《内經》之五藏指的是心、肝、脾、肺、腎,但它們絕不是解剖意義下的五髒,也可以說《内經》五藏并非血肉五髒。
第一、《内經》五藏與解剖五髒不對應。人體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在解剖上已經相當明确,它們在腹腔中有固定的位置,是不可更改的。但《内經》五藏不能對應解剖學上的結果,“左肝右肺”就與解剖學相違背。
第二、《内經》五藏在功能上要大于解剖五髒。雖然五藏與五髒所指對象相同,但在功能上,五藏要大于五髒。
那麼五藏主要指什麼呢?
藏象五藏也指心肝脾肺腎,但它又不是我們熟悉的解剖意義下的心肝脾肺腎,完全是兩回事。其實藏象中的五藏有兩層含義:
五藏的第一層含義,它主要指藏象系統中的五條經絡,即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這五條經絡的不健康狀況,都可以反映到解剖五髒中。比如說,當手太陰肺經遭遇傷寒、溫熱,它會表現于肺部。
五藏的第二層含義,是指藏象系統作用于人類解剖形體上的五個功能點,或者說五個功能的折射區。也就是說解剖五髒是藏象五藏的影子。因此,藏象五藏與解剖五髒沒有一一對應的空間關系。當我們說藏象五藏中的肝時,絕不在解剖五髒肝的位置上。
那麼,藏象五藏在人體中的什麼位置呢?它又是個什麼樣的形狀呢?根據中醫的理論,在中醫五藏學說中,心是其餘各藏的領導者, “心者,君主之官”、“藏真通于心”、“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肺是僅次于心的“藏(髒)”,它好象朝中宰相,古代時右為上,故左肝右肺。肝的地位居肺之下,脾又再次之,腎主外。各藏按照五行相生相克關系排列,我們意外地發現,五藏像個輪,其形狀好象佛教中的萬字符,我們把這個輪稱為“生命之輪”。
此輪是個立體結構,心居此輪正中,五藏相互間由三焦經相連(三焦分上、中、下,完全可以聯系五藏),構成生克、勝複諸多關系。每藏中又有兩條經絡通向全身,肺(肺經與大腸經)、肝(肝經、膽經)、脾(脾經、胃經)、腎(腎經、膀胱經),心除了包括心經、小腸經外,還包括心包絡,正好構成十二條經絡,各經之間又有絡相聯,構成一個“如環無端”的網絡系統。
所以,《黃帝内經》之所以稱為五藏,那是有特指的,它指的就是神、魂、魄、意、志五神,稱為藏象五神,或五藏神,除此之外的藏精、藏氣、藏血都與藏神有關。
五、藏象生命系統
(一) 精
我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中醫學,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在我們的身體内,有一個獨立于人類生命的另一高級生命,我們将它稱為“藏象生命體”,它是個以“五藏”為核心,以經絡為輔助,食天地之氣的高級智慧寄生生命。
那麼,這個生命究竟是個什麼模樣呢?藏象高級智慧生命,它是無形的,至少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上還不能明确證明它的存在,可是中醫學卻為我們勾畫出它的一個基本輪廓。實際上,這個生命系統就是通常所說的靈魂系統,佛教和道教中人孜孜不倦探索的宇宙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知道人類的身體賴以生存的所有能量,都來自飲食,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纖維、維生素……源源不斷地進入身體,轉化為維持生命的能量。那麼,藏象生命在我們的身體内部它“吃”什麼呢?,答案是:“精”。
“精”也是中醫裡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一個最說不清楚的概念,讓人摸不着頭腦。有人曾經統計過,在一部《内經》中,關于“精”的具體含義就有13項之多。然而奇怪的是,現代人對“精”的本質的理解好象比較一緻。
當代學者們認為,中醫裡所說的精氣具有哲學含義,它是宇宙中運動着的“精微物質”,是構成萬物的最原始物質。故精是“精微物質”的說法幾乎成了一切中醫教課書的通行結論。但這此“精微物質”究竟是什麼?有什麼作用?人們一般都辟口不談。
那麼“精”究竟是什麼呢?
《管子·内業》中有一段話談到了精:“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行于天地間……”、“精也者,氣之精也”也就是說“精”這種東西充斥整個宇宙,無處不在,它既可被物體沉積成為物的一部分,又可以象物理學中的粒子一樣穿行在宇宙中,但就是無法看到它,更别說抓住它。中國人的天文學真的很奇特,古人們居然可以看到遙遠宇宙天際中那些漂泊的粒子,而且這些粒子還可以進入人體,成為藏象系統最原始的能量。其實在中國古代凡是談到“精”的時候,都将其與宇宙相互聯系,這說明“精”原産于宇宙,而不是地球的物質。
宇宙中漂泊的這些粒子,當它進入藏象生命系統後,就變成了某種原料。而五藏既是貯藏車間,也是加工車間,在這裡原始的宇宙之精被加工成對藏象生命系統有益的形式,比如說精可以轉化成氣——“精化氣”;精也可以變成血——“精生血”;還可以變成津液等等。離開了這些原料,藏象生命系統将意味着死亡。
宇宙中飄泊不定的有機分子、或者類似有機分子的生命基本元素,可稱為“宇宙生命素”或稱能量。中醫的精和氣,就是這些源于宇宙的“生命素”。人體藏象系統中的生命,它們可能來自與我們不同的地球環境,或者宇宙環境,所以它們需要這種生命素。
“宇宙生命素”以标量波能量的形式,從四面八方到達地球,據中醫的确切記載,宇宙生命素經由五條通道掃過地球運行軌道,年年如此。中醫的氣指的是“宇宙之精”,而不是平常意義下的空氣,但“宇宙之精”又确确實實夾雜在空氣當中。所以我們隻好這樣來理解:凡是人呼吸的都是空氣,凡是藏象生命需要的都是宇宙之精。氣就是宇宙精氣,它是一切生命之源,故稱宇宙生命素。它飄蕩在我們人體之外,充斥在整個宇宙之中。
盡管宇宙精氣無所不在,充斥整個宇宙。但影響我們地球的宇宙精氣則是有限的,而且與月亮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形成五條通道,每年掃過地球的公轉軌道,進而影響我們人類的生老病死。這五條通道是:蒼天之氣、黃天之氣、丹天之氣、玄天之氣、素天之氣。《内經·五運行大論》中對這五種氣有專門的論述。
我們将它與目前天文學的星座作一個對比,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
丹天之氣:牛女——奎璧(雙魚座——金牛座)
黃天之氣:心尾——角轸(摩羯、寶瓶座——人馬座)
素天之氣:亢氐——畢昴(人馬座——巨蟹座)
蒼天之氣: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
玄天之氣:張翼——婁胃(天蠍座——雙子座)
上述的這些星星,有的屬于銀河系,有的則為銀河系之外的星系,稱為河外星系,有的則是以星系團的面貌出現,例如室女座星系團就屬于河外星系,它距離銀河系大約6000多萬光年,擁有2500多個星系,每一個星系都有銀河系這麼大。
宇宙精氣不但影響着我們,同樣也影響着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它是一切生命共有的生命之源。如果宇宙中存在高級生命的話,盡管它與我們的生命結構可能極不相同,但他們同我們一樣也從宇宙精氣中獲得生命,從這個角度說,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根生的親兄弟。
上述五個宇宙精氣通道,當它們掃過地球時,就受到地球軌道的角度、周長、軌道波動幅度、地球周邊星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它的來量、大小、遲早都有區别。這種區别對宇宙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我們人類而言則具有決定性意義,它會影響我們的生老病死,“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醫将人體之外的天之氣稱為陽氣,“陽者,天氣也”。為了研究宇宙精氣對人體的影響,中醫學中專門設置了一個專題,那就是“五運六氣”。五運研究的是地球軌道的變動情況,它包括歲運、主運、客運;六氣研究的是宇宙精氣的變動情況,它包括主氣、客氣、歲氣、司天之氣、在泉之氣。
(二)氣
人體手三陽、足三陽六條陽經對應天之六氣,經絡将天之氣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故中醫講“天食人以五氣”。但天之氣對人體也有傷害,比如說,應該來的時候它沒有來,應該早來的時候來得晚,應該來的少時來得多,等等,都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即使天之氣來的正常,但由于人體五藏、經絡的變動、盛衰情況不同,天之氣也會傷害到人體。
宇宙中的任何物體,不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都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再釋放宇宙精氣。地球周邊的星球雖然并不大,但對人類而言已經巨大無比了,所以在它們釋放截留的宇宙精氣時,對人類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其中有兩個天體對人類的影響最大,一個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月亮,一個是離我們最近、最大的恒星——太陽。這兩個天體釋放出來的宇宙精氣,中醫稱為日月精華。
在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為引力,一切星球都要受引力的支配。宇宙精氣既然是宇宙中的某種物質,它也會受到星球間引力的影響。地球周邊的星球,由于運行周期各不相同,它們引力的複合作用,從兩個方面來影響地球:一是影響地球軌道的波動幅度,使地球在通過五條宇宙精氣通道時角度不同;二是影響宇宙精氣的走向,地球周邊行星引力的作用可以使宇宙精氣徑行的路徑發生偏差,故而中醫說“不及與太過而上應五星”。
天之氣源自宇宙天際,地之氣則源自地球的本身。地之氣又可分為地球之氣,地表物之氣二種。
宇宙精氣飄蕩在天際,一切物體及生命都可以将其截留、保存、再釋放出來。地球在宇宙中是個很普通的小行星,對宇宙、星系而言,它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的程度。但在幾十億年的運行過程中,地球吸取截獲了大量的宇宙精氣,在它緩慢的釋放過程中,對地球表面的所有生命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中醫将地球再釋放出來的宇宙精氣稱之為“地氣”、“大氣”,因為“大氣”從下向上散發,故曰“大氣舉之”。
所以地球表面一切生命的過程,不但要受到宇宙精氣的影響,也會受到地球“大氣”的影響,例如中醫在讨論地表植物“成熟有多少”時就明确地說:“地氣制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
地球散發被截留的宇宙精氣,受地球在軌道中的位置影響巨大,地球在軌道中的不同位置,标志着不同的季節,每年地氣始于子,“正月、二月……地氣始發;三月、四月……地氣定發;五月、六月……地氣高;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九月、十月……地氣始閉;十一月、十二月……地氣合。”
地之氣的另一組成部分是地表物之氣。
地球表面生長的動物、植物、礦物、水、地球大氣等,同樣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宇宙精氣。所不同的是,當宇宙精氣處于流動狀态時,被稱為“氣”,當宇宙精氣被截留、保存時,則被稱為“精”,精是氣的一種狀态。我們人類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即能夠從地表物中提取出它們所截留的微弱宇宙精氣,轉化成人體藏象系統——第二生理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這就是中藥的理論源泉,天下之物皆可為藥。
(三)中藥
當五種宇宙之精在掃過地球之時,自然會被地球的動植物、水、無機物等截留、貯存,這種截留不是有意的截留,而是無意之中的收獲,因為目前還無法證明地球上的動植物需要這些宇宙之精。由于動植物的種類各不相同,它們截獲的宇宙之精也各不相同。如果我們将“宇宙生命素”比喻成七彩的陽光,由不同光譜組成,那麼不同物種吸取、沉積的“宇宙生命素”的成分就不同,有些物體可能吸取藍光,有些物體則可能吸取紅光……但更多的則是吸收混合光,将幾種宇宙之精混合吸納。如此一來,恰好證明了中醫的一個觀點:世界萬物均為藥,藥食本同源,因為這些物體中都包含着宇宙之精。
中藥為什麼可以治病?因為中藥裡有藏象系統所需要的宇宙之精,而且經過藥材的截留,這些宇宙之精不是“原精”,而是被“粗加工過的精”。因此,中藥的治病機理與西藥有着本質的不同,西藥是以化學分子的形式作用于解剖器官中的疾病,而中醫則是以宇宙之“精”的形式作用于藏象生命系統。
宇宙中充滿了宇宙生命素,但如果它們到不了藏象系統中,也終歸是無用的。那麼如何才能使宇宙精氣轉變為藏象系統所需要的能量呢?
(四)後天之精
讓我們來看藏象生命體如何“吃”東西吧。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叫“後天之精”?凡是藏象生命體通過人的身體,從人類飲食、呼吸中提取出來的“精”都叫後天之精,這是藏象系統能量的重要來源。這種原材料從兩個渠道進入藏象生命系統:
第一個來源是脾胃。人類每天都需要飲食,而藏象系統中的脾胃可以從人類飲食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原始能量——精,這在《黃帝内經》中有大量的記載(記住:這裡的脾胃并不是指解剖系統的脾胃,而是指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如:《奇病論》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 《玉玑真藏論》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等。
現在許多人将中醫之“精”理解為可知的種種營養成分,比如說脂肪、蛋白、維生素等等,這是錯誤的。精就是“宇宙生命素”,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它的化學成分,甚至它是否可以分解為化學成分也不清楚,但我們知道它源于遙遠的星空。
為什麼飲食中會有“精”呢?宇宙精氣從五條氣道掃過地球,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質都可以将是截留、貯存,植物、動物、水、甚至岩石都可以根據自身的特性截留不同的宇宙精氣。
當我們人類将飲食吃進去以後,藏象中的脾就會從這些飲食中将截留的宇宙精氣提取出來,供藏象系統之用。這與解剖生理系統消化、吸收營養不是一回事。
第二個來源是肺。我們說宇宙之精散布在空氣當中,當肺進行呼吸時,藏象系統也會從空氣中提取宇宙之精,這是中醫後天之精的另一個重要來源。當然,《内經》中的後天之精的概念中并沒有涉及肺的這一功能,但在《六節藏象論》中曾明确寫道:“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肺從空氣中提取的宇宙之精,進入藏象系統後與來自脾胃的宇宙之精合化,最後形成了“宗氣”或者叫“大氣”。這種氣是藏象系統的根本推動力,是促使藏象系統運行的激發力量,如果肺氣虛弱,則宗氣生成不足,就會出現少氣不足以息,語言低微,身倦乏力,脈沉微等現象。
中醫将脾胃從地表物(飲食、藥石)中化生的精以及從肺呼吸中化生的精統稱為“陰精”,而将經絡直接從空間吸取的精稱為“陽精”,其實都是一個東西。中醫認為藏象系統采集陰精和陽精與地形、氣候有很大的關系,因而直接影響人的壽命長短。
脾胃與肺化生來的精在體内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首先是藏精。精的最大特征是藏(貯藏),脾藏所化精,貯藏于五藏中,《靈樞·本神》曰:“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素問·金匮真言論》曰:“東方青色……藏精于肝……南方赤色……藏精于心……中央黃色……藏精于脾……西方白色……藏精于肺……北方黑色……藏精于腎……”五藏就像是五個容器、五個錢罐、五個大庫房,将精藏于其中,當需要時,再拿出來将它變成各種東西。此藏字應該理解為蓄。精也是一樣,它隻能存身于五藏中,當它轉變為其它能量或者物質時,就可以脫離五藏容器變成運動态。比如說,它進入經絡後就可以變成氣,在全身川流不息,故曰“精化氣”;而當它變成血的時候,也可以涓涓流行于全身,故曰“精生血”。
五藏不但像五個大倉庫,而且它也是五個生産車間,而産生的原料就是已經貯藏的精,産品則各不相同,可能是血,也可能是氣,還可能是津液。這五個車間并不是同時開工,而是像值勤一樣,輪換着開工生産。春天的時候肝值勤,負責生産整個藏象系統所需要的物質,既生産經氣,也生産血和津液。夏天的時候心當值,長夏的時候脾當值,秋天的時候肺當值,冬天的時候則腎當班。
後天之精轉化的氣存于五藏的,稱為五藏之氣,行于經絡者稱為經絡之氣。經絡之氣又分為營氣、衛氣,營氣行于脈内,一日夜五十周;衛氣行于脈外,一日夜也是五十周。當十二經絡充滿時,其氣又可溢向奇經八脈。
但與精畢竟不同,精藏而氣行;氣行經絡,精藏五藏。氣的最大特點是運動,每時每刻都穿行于經絡、五藏間,片刻不能停滞,一停留則為病。這個特點恰恰是精沒有的。精的最大特點則是藏,它由脾生成後就藏于五藏間,當它進入經絡時,就變化成氣的形态。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概括:停于五藏者,謂之精,藏者為精;行于經絡及五藏者,謂之氣,行者為氣。
《内經》在人體各部位上都使用氣概念,不但五藏、六腑有氣,皮骨毛發都有氣,看似很混亂,其實有章可循。人體第二生理系統由無數經脈、絡脈将全身串聯為一個整體。由于氣在經絡中運行,經行至何處,何處受氣,行于六腑,則六腑受氣,行于皮毛,則皮毛受氣。所以全身之氣,分則無數,合則為一。
關于精的形态,《内經》中并沒有明确說明,但總觀經文,“精”應該是液體形态,腎主水,也主藏精,可見精與水形态相同,或者說精隻可以在液态中存在;“汗者,精氣也”、“精生血”,都可證精為液體形态,它與血、津、汗、液同态。
精不但可以生化氣血、津液,它還是五藏神安定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可以将精理解為某種膠合劑,它将兩套生理系統結合在一起,組成藏象系統。所以精失就會導緻五藏神位移,“魂魄飛揚,意志恍亂,智慮去身”;精傷則虛,“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精并則影響五藏神,“五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喜……虛而相并者也”所謂的“并”就是有餘,精有餘則傷氣,氣傷則情志亂。“精脫者,耳聾”
生殖是精的另外一個耗散大戶。構成生殖之精的,主要是先天之精,但也有一部是由精化成氣(精化氣),再由氣凝聚而成的精(氣化精)。這種精是相當貴寶的,如果在生殖過程中不被消耗掉,這種後天之精最終可以轉化為先天之精,增長人類的壽命。但許多人不知珍惜,反而任意浪費這些寶貴的精,甚至還透支使用,緻使先天之精越來越虛,不但會縮短壽命,還會帶來其它疾病。
(五)先天之精
藏象生命體是寄生于我們身體内的另一類高級生命。其實這個觀點早在《黃帝内經》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記載,可是曆來厚古薄今的先生們就是不肯相信,或者說不敢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會裡,更是無人敢信。中醫在這點上說得十分明确:藏象生命在人類形體生命尚未産生之前,它就已經存在。請看以下這段資料:
《靈樞·決氣》說:“兩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靈樞·經脈》又說:“人始生,先成精”
《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
從上面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以上資料其實是在論述兩種生命的出現,一種是人類的肉體生命,一種是我們不知道的生命體,資料中稱之為“精”。這兩種生命的出現有先有後。當人類男女交合,卵子與精子結合的瞬間,一個新的人類肉體生命就誕生了。但此時,我們還沒有肉體組織,我們是以遺傳密碼的形式存在着,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身體。然而,就在卵子受精的瞬間,藏象生命體卻已經産生。有證據說,當卵子受精的瞬間,當細胞一分為二的時候,任督二脈就出現了。而且它一經産生,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有五藏,也有經絡。它的經絡系統,尤其是手三陽、足三陽六條經絡,從出現的瞬間已經開始工作,不斷地從宇宙當中吸取着宇宙之精,來維持着藏象生命體的能量需求。所以藏象生命體的成形時間要早于人類肉體,故曰“常先身生”。
這裡涉及到一個最不易回答的問題,那就是藏象生命是怎麼來的?它與人類的生殖有什麼關系呢?藏象生命是種活着的共生體,它也有自己出現、成長、衰亡的過程,因此它也要繁殖,也要子子孫孫延續下去。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它與人類共生,因此在繁殖機會上二者也是同步的,當人類的卵子受精的一瞬時(兩神相博),藏象生命也同時誕生。甚至存在另一種可能,人類的繁殖成功率完全受控于藏象生命。
藏象生命體雖然成形要早于人類肉體,但其生理的成熟期卻比人類要晚。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内,出生之時,解剖五髒系統除了腎以外,心、肺、肝、脾的功能基本建全,否則這些生物就不能生存下來。但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統的成熟期,卻比我們人類要長。《靈樞·天年》說:“人生十歲,五髒(藏)始定。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髒(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換句話說,在“五藏始定”之前,我們人類是不完整的,或者說是分裂的,兩套生命系統沒有結合在一起。此時的人類沒有心中無神,體内無魂,乃是一個純純粹粹的人類。
“五藏始定”标志着兩套生命系統正式結合,這種結合有兩種意義:第一、标志着藏象生命體開始從人類飲食中提取精氣,後天之精進入藏象系統,故而“血氣已和,榮衛已通”;第二、标志着藏象生命體開始接管、控制人類的精神世界,故而“神氣舍心,魂魄畢具”。隻有到此時,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
因此,所謂的“先天之精”,其實就是藏象生命系統通過經絡獲得的宇宙生命素,它在“後天之精”出現以前就存在,故稱為“先天之精”。實際上,這就是從虛空中轉世而來的靈魂,或元靈。當我們成熟之後,即可以向藏象系統提供後天之精時,經絡系統也一直在不斷獲取宇宙之精,此時稱其“後天之精”。
什麼時候後天之精可以完全到位并與先天之精融合?《内經》說:“人生十歲,五藏始定”但這是一個最高的限數,而不是一個确定的标準數。即每個人“五藏始定”的年歲均不同,但相差最大不過9年,有的人1歲定五藏,有的人9歲才能定五藏,但相隔最多不超過10年。等人的“五藏始定”之後,脾藏才能化出足額的後天之精。
由于藏象系統在人“五藏始定”之後,需要先天與後天之精的同時維護,因而,當解剖生理系統或者藏象系統因為疾病的原故,不能提供充足的後天之精時,先天之精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來維持系統的平衡,這也會加速了先天之精的耗散率。所以在中醫所有脈象中,最主要的脈有三個,即神、根、氣,神為心脈,根為腎脈,氣則為脾脈。無論再嚴重的疾病,如果脾脈充盈有力,則意味着後天之精的供給源源不斷,藏象系統有充足的能量戰勝疾病。
素材:謝占維 作者:田文榮 來源:網絡 編輯:張麗群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國醫戰隊推薦編校發表,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