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道德經聖解(五十九)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②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辯若讷。④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⑤

[注釋]

①河上、王弼本作“弊”,傅奕本作“敝”。大成者,無物不成而若無成,故若缺,而其用敝。

②範應元謂王弼古本作“大滿若盅”。蔣錫昌謂“‘滿’字以漢惠帝諱而改”,故本字即為“盈”。《淮南·原道訓》:“沖而徐盈。” 注:“盈,虛也。”案:此句與上句為對,言道之用無窮,有如大盈之器,唯虛能盈,故曰大盈若沖,而其用不窮。

③傅奕本“屈”作“诎”。

④此數句乃闡明“反者道之動”之意。蓋道之體,若沖非盈,若屈非直,若拙若讷;亦唯因其體之非盈、非直,亦拙、亦讷,乃能 成其用之盈、直、巧、辯,是真成道用之大者也。

⑤二十六章“靜為躁君”,靜躁相對應,故蔣錫昌謂:“此文疑作‘靜勝躁,寒勝熱’。”《說文》“躁”作“趮”,疾也。範應元謂:“躁 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故知清靜者,以為天下之正也。”此言體道 而行者,當常以清靜為正。

總闡清靜為天下正

大道以虛無為體,以自然為宗;與天地同其造化,與日月同其升恒,與陰陽同其終始。故能無生而無不生,無有而無不有,無為而無 不為,無成而無不成。聖人法之,以為修道之本,而以虛無為守,以天行為行,以清靜為正,以因循為用,以寂寞恬淡,全性全真為德,以 循環往複,正反互用為功,而至于無極。複以無不生也,故能大生;無不有也,故能大有;無不為也,故能大為;無不成也,故能大成。唯 天地之為道,大不可極,極則必反!故老于之于道,雖正反均相對以生,相對以存,然其于用也,則概主守反而用反。反複歸正,即反複 歸道矣。或守正而用反,或守反而用正,或正反兩用而兩存之,或正反兩不用而兩去之。故曰:無正而無不正,無反而無不反,要皆一歸 于無體而無不體,無用而無不用。深矣遠矣,玄矣極矣,不可以言說加矣。

聖知之士,如能默契上旨,悟入玄微,融萬德萬行而複歸于一,則老子本章大義,亦自可貫而通之,不待解而自解,不待明而自明 矣。其“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神用均在四“若”字,其中大有事在,見義理,亦見功夫。

大成若缺者:大成至聖,而若無聖;大有天下,而若無天下;至大而能自損自小,至尊而能自下自卑,謙之至也。《易》曰:“天道下濟 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能若缺則自卑矣。道經曰:“自大者不大,自尊者不尊。”故有大成矣,宜自損而若缺,乃聖人守大成之道。又 曰:“天道忌大圓滿者!大圓滿者,必虧以持圓保滿。”此守全之道也。虧之又虧,以至若缺而無成,故曰“其用不敝”。此乃“廣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之道也。即大成而時虧之,使常處于無成與不圓滿之中,則自能常保其成,而複有其新成。

大盈若沖者:大道以虛為體,而惡盈。盈者德之賊,而道之所虧,何況大盈乎?故《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 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故老子以若沖為教也。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又曰:“天有所長,地有所 短,物有所通。”故人處其間,無可逃其猶有所憾之情而不得遁。故當适大盈之時,宜自損以處之若沖。沖者,虛也;虛則能容人容物, 無所不虛,則無所不容;自損其盈而利人利物,則自“既已與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蓋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損又之損,以 至于若虛,故曰:“其用不窮。”蓋常虛,則能取之不盡,注之不滿,而用之不竭也。此乃“上德若谷,大白若辱”之道也。

大直若屈者:直不可終直,直往無前者,恒無死地。以至大至剛之大直,無往而不利,衡行于天下,遠不若以至聖至神之大屈,無入 而不自得,而曲全天下也。大剛而能若柔,大強而能若弱,大直而能若屈,則自能屈伸自如,而能以屈為直。故曰:“其用不诎。”此乃“明 道若昧,進道若退”之道也。

大巧若拙者:巧不可恃,故巧不可常巧;而制天下之至巧者,恒在至拙。若天地之生物,刻雕衆形而不為巧,化育萬物而不為功;巧而不自以巧為巧,利而不自以利為利,以此乃其性分中之事。聖人效之,不以巧利利天下,而守之以拙減,知雖周萬物而不用知,謀雖窮海内而不用謀,拙誠之極,而至于無用,故曰:“其用無極。”此乃 “大智若愚,大方無隅”之道也。

大辯若讷者:辯不可為道,而道在無言;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且天下善辯者,隻能服人之口,而不服人之心;複能反複是非, 而亂人之性。莊子有言曰:“說明邪,是淫于色也;說聰邪,是淫于聲也;說仁邪,是亂于德也;說義邪,是悖于理也;說禮邪,是相于技也; 說樂邪,是相于淫也;說聖邪,是相于藝也;說知邪,是相于疵也。”之八者,莊子認為“可使天下不安其性命之情,乃臠卷怆囊而亂天下” 也。何況可混淆是非黑白之辯者乎?故曰大辯不辯而若讷,其用不竭。此乃“質真若渝,大音希聲”之道也。故老子又曰:“大象無形,道隐無名。”既已無形矣,豈得有言乎?既已無名矣,豈得有辯乎?

是以老子于本章結之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斯乃其聖義正旨所在。以清靜修之于内,可以為心性正;以清靜理之 于外,可以為天下正。良以清靜恬淡寂寞無為,道之體用,無不具焉!而要以清靜為作聖入道之不二法門也。

本章簡明淺近,故不再為撰“參證章旨”一文。讀者如能舉一隅而三隅反,仔細參會,自可盡得其餘蘊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