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宋龍淵《道德經講義》——知止章第四十四

知止章第四十四

恭聞。人生性備太極之理。身得形氣之正。與天地并立為萬物之靈。可謂至貴矣。我即當以全理。而歸之于天可也。倘若不然。或背理狥私。妄求不實之名。或人百己千。妄貪不義之貨。此等所為。名與實皆喪。貨得害必生。貪得無厭。而不知其足。貪心不已。而不知其止。所以兇事及之。禍患随之。愈趨愈下。日遠日離。是謂自入于邪徑者也。非天之所使。人之所緻而然也。可不慎乎。

此章經義。是言身外物。皆非長久可恃者。人切不可殉物以害真。終至自取辱殆耳。

名與身孰親。

名者。聲名也。人之在世。有此身。方有此名。名從身生。身有名立。倘若不有此身。則名亦不立矣。是故名者。乃吾身之過客耳。必然有時而來。有時而去。其來也。亦無所加。其去也。亦無所損。便是虛幻不實之事。人當重其身。而輕其名。可也。奈何世間人。貪名者。亦知與身較其孰親乎。或有狥名。而喪其實者。或有為名。而害其身者。惟知名可親。不知身可親。卻不知名為輕。而身為重。身比名更可親矣。故曰名與身。孰親。自古有名者。亦多矣。皆是積德累行。實踐之名也。非僥幸而求之者也。所以名揚天下而不掩。名垂萬世而不朽。是以身在而名立。身去而名存。名亦不能害其身。身以不能廢其名。譬如孔子。有萬世不磨之名。老子。有萬刼不壞之名。當時二聖何嘗有心于名哉。皆是不求而名自有。不立而名自成者也。以此觀之。今之求名者。可以知所法矣。

身與貨孰多。

有萬古不泯。謂之道身。有一時暫寄。謂之幻身。道身。得天地之正理。備萬物之造化。貧賤不足以累其心。富貴不足以介其意。身中之富貴。更有異于身外之富貴。豈肯貪彼貨财。敗我身中之富貴乎。惟幻假之身。有妻子眷屬之牽纏。有衣食口體之墜累。所以争名競利。愛貨貪财。雖天涯海角。不以為遠。雖戴月披星。不以為勞。入虎狼之穴。而性命不顧。臨刀劍之場。死亦不悔。此等之人。輕其身。而重其财。且如身與财校之。孰多孰少。孰重孰輕。況貨财者。乃身外之物。有此身。方有此财。不有此身。财亦不生。今之求财者。何不以此而較量之。身與貨何者可以謂之多。何者可以謂之不多。則多與不多之理。自明矣。故曰身與貨孰多。細想富貴者。天之命也。人可聽之于命。倘若貪之而不得其道。則禍辱必至。災害必生。身亦不能立。财亦不能保。自古聽命者。莫如顔子。人止知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卻不知顔子之心。自有至富至貴之樂處。所以能見其大。而忘其小。不必有财。而後富。有爵而後貴也。學道之人。當求此等富貴。方是存養有素之人也。

得與亡孰病。

得者如得名得貨。亡者如喪名喪利。病者。害也。人之在世。貪名者。百計千條。為利者。深謀遠慮。名利兩事。費盡平生之機智。得失二字。勞碌無限之精神。或損人而利己。或舍死以亡生。或功名蓋世。而求之不已。或金玉滿堂。而貪之不足。倘若一日持盈不久。操存未固。因利而生害者有之。求榮而反辱者有之。此皆是不知得失之理。不知存亡之故也。是故有名。必有利。有利必有害。有貴必有榮。有榮必有辱。得之于利。必然亡之于害。得之于榮。必然亡之于辱。以此較之得與亡。何者可以謂之病。何者可以謂之不病。病不病之理。自知矣。故曰得與亡孰病。細詳修行人。無得無失。忘名絕利。倘若不可求而強求。不可得而強得。譬如飛蛾見夜光。知進而不知退。又如蒼蠅觸曉窗。知往而不知返。未有不病于得失存亡者也。是故君子深明得亡之輕重。而不肯妄勞其心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

細想上文所謂。貪名貪貨。皆是欲愛之心。所使而然也。欲愛之心既甚。必勞我之身心。必耗我之精力。刼刼纏縛。颠倒錯亂。不能自己。故文中言。甚愛必大費。是誡世人。事事不可太過之意。其愛愈甚。其費愈大。此一定之理也。惟有道之人。愛己身。不愛身外之物。愛性命。不愛人世之榮。又安有大費之患乎。

多藏必厚亡。

不但其愛者。有大費之患。觀之多藏者。亦未嘗不有厚亡之害也。人生天地。一飲一啄。無非分定。命有富貴。自然富貴。命該貧賤。自然貧賤。一動一靜。皆可依乎天理。壽夭窮通。莫不還其大數。甚愛者。空自費力。多藏者。空自勞心。吾見世間。有等不知命者。不守本分。妄自貪圖。見利忘義。常懷不足之心。觸境迷真。不了貪鄙之義。積貨積物。至于身危命害。悖取悖入。必至悖出悖去。困辱之端必生。禍害之事必至。所藏者雖多。所亡者必厚。所以養道之士。眼之所藏。不觀華美之色。耳之所藏。不聽邪亂之音。鼻之所藏。不聞異味之香。舌之所藏。不貪爽口之味。身之所藏。不有五陋之害。意之所藏。不起邪妄之思。眼耳鼻舌身意。藏之日久。則真炁流注。造化日生。無為無欲。德性真常。能藏于此者。我之精神。可與天地同其長久。我之道性。可與太極同其體用。厚亡之患。于何有乎。

知足不辱。

細詳上文貪名。貪貨。甚愛。多藏。皆是不能知足。所以有此。貪愛之害也。故文中言知足不辱。知足者。樂天知命。而順受其正。不愛不貪。而無欲無為。此便是知足之義。是故知足之人。衣不求于文錦。布衣足以為暖。食不求于百味。藜藿足以為飽。視聽言動。無往不是。克己之功。卓然而守。身安而道泰。超然自得。進退以無憂。困辱之端。于何有乎。知足者。固當不辱。亦有無事而遭禍。辱之害者。此正是天之試我也。觀我之所處何如也。處之能善。辱者。終歸于無辱矣。

知止不殆。

嘗聞知足者。未嘗不知止。知止者。未嘗不知足。知足者。足之于心也。知止者。止之于事也。知止之人止于道。止于德。道德仁義。止之而不啻饑渴。行險僥幸。止之而畏若探湯。奢侈之作不敢行。邪僻之情不敢縱。進寸而退尺。内謹而外慎。好惡之心不起。利欲之心不動。所以是非不有。人我不生。安閑自在。危殆不有矣。此便是知止不殆之義。

可以長久。

此四字。是發明知足知止之義。細說人之有此身。四大假合。五蘊非真。身如水上之浮漚。命似石中之流火。雖有百年之期。七十者稀。雖有修道之門。長生者少。奈何今世之人。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無涯不測之事。倘若一息不來。真性倏然而不往。一命告終。真靈即投于别殼。雖然榮居極品。祿享千鐘。家藏無價之珠。室有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君所有之物也。以此觀之。名有興亡。利有得失。興亡者。如過眼之浮雲。得失者。如電光之易滅。皆非長久之道也。欲求長久之道。惟知止。知足。禍辱不有。危殆不生。其道可以長久。故曰可以長久。人能看破世情。知此長久之道。不以名利為廣遠之活計。不以貨财為長久之事業。顯微動靜。戒之于未貪未愛之先。進退往來。守之于知止知足之後。功名富貴。不使易其操。利祿貨财。不緻改其節。則性情之定理。愈久而愈堅。心上之操存。日久而日固。知止之理。可與天地同其常。知足之道。可與大道同其久。幻境之塵緣。方能看得透。大費厚亡可免。不辱不怠乃可至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