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陰火上沖?

神黃中醫智庫 2017-10-10 09:34

“陰火上沖”語出東垣,他解釋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緻陰火上沖,作蒸蒸而熱。”其症狀見:“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則已。或熱極而汗出也解。”這說明促成陰火的物質基礎是下流肝腎的脾胃之濕,而其所以化為陰火,并使之上沖,關鍵在于“閉塞其下”,因為脾濕下流,在一般情況下,隻不過是清陽下陷,隻有在脾濕下流又兼有“閉塞其下”情況下才可能發為陰火,如下竅或下部某些髒器濕熱腫脹,脾濕不能外洩,使濕濁滞留不去,化為陰火。

火之為物本無形質,不能孤立,必與一物相依附,而始得存在。也就是說,脫離開病理産物,火是不存在的,而下流之濕,閉塞其下,正好郁遏下焦陽氣的生發運行,使其化為陰火。陰火既不是人體生理上的需要,其必受正氣排斥,不能下洩,就必然上沖,所以才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

《内經》雲:“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明确指出,出上竅,發腠理,實四肢者為清陽,是指飲食物中營養物質之輕清者,而濁陰則指營養物質之稠濁者,或殘留的糟粕。臨床上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可出現諸多病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清氣在下,則生飱洩,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清氣在下除常見之飱洩外,還可見到帶下、淋濁、崩漏下血,同時兼有時時惡寒,喜熱,食欲不振等症。若濁陰不出下竅,或下竅不利而受到壅遏,即為“脾胃下流之濕閉塞其下”,郁而化火,逆而上沖,就形成了陰火上沖。常可見胸中滿悶,不定時躁熱,自汗,頭昏腦脹,或出腎竅而見到耳鳴、耳聾。

中醫之謂,榮氣上升,則為清陽,榮氣下流則為脾濕。其緻病之關鍵是脾胃損傷,脾胃之氣越下陷,下焦之濕越重,很容易“閉塞其下”而出現陰火上沖。治療之法當求之于脾胃,必以補中益氣之法,藥用人參、白術、黃芪、甘草、升麻、柴胡等物,降陰火可酌加茯苓、澤瀉;利下竅,加黃連、黃柏直瀉陰火,此正所謂“甘溫除大熱”之意也。

==============

13小時前

所謂陰火并非實火,由虛而成,虛則為陰,實為陽,虛分氣血陰陽虛凡是由虛所生成的火稱為陰火,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所緻的火用甘溫法,陽虛所緻火用溫陽法其火也稱陰火

回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