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補腎祖方
《黃帝内經》是公認的中醫理論奠基者,《神農本草經》是最早的中藥學著作,但是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且繼往開來的則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黃帝内經》裡提出了腎的概念和重要性,《神農本草經》記錄了很多補益藥材,但是真正的補腎祖方則是張仲景的“腎氣丸”。
張仲景成名于東漢末年,那時候正是兵荒馬亂、連年戰亂,老百姓食難果腹,還經常疫情泛濫,因此治病救人才是最首當其沖的。而在張仲景的《金匮要略》裡,“腎氣丸”是醫聖唯一記錄的一個補益方,由此可見其重要程度。因其組方精妙也一直被後世醫家所推崇。
“腎氣丸”也叫“八味腎氣丸”、“ 崔氏八味丸 ”,是由幹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八味藥材組成,是最早的補腎經方,後世的各種補腎組方多由腎氣丸加減演化而來。比如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六味地黃丸就是在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附子、 桂枝二味溫補腎陽的藥材。
1、腎氣丸
腎氣丸方内應用桂 、 附溫陽 ,六味滋陰,體現了“陰中求陽”的用藥原則 ,除了有溫補腎陽作用外 , 又能使陰陽協調 , 腎氣充足 , 對腎的精氣不足 ,陰陽兩虧的病症,也可适用 。
主要用于腎陽不足不能溫養全身而出現肢寒畏冷 ,腰膝冷痛,面色晄白 ,腎髒封藏失職, 男子滑精早洩,女子帶下清冷 。命門火衰不能鼓動陽事, 男子則陽萎不用,女子則宮寒不孕等生殖功能衰退 。水液代謝失調方面,還可出現夜尿頻多 , 小便清長 , 或尿少尿閉 , 浮腫等症 。 腎虛不能納氣 , 又可出現咳喘氣急。
臨床上腎氣丸較多地用于治療慢性腎炎 、糖尿病 、 高血壓病、 慢性支氣管炎 、 肺氣腫 、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 甲狀腺機能減退症 、 性神經衰弱 、 尿崩症 、 更年期綜合症等慢性久病或年老體弱患者出現腎陽不足或陰陽兩虧的症候 。
2、濟生腎氣丸:在腎氣丸的基礎上加車前子 、 川牛膝即 “濟生腎氣丸” 。 它有溫補腎陽 , 化氣利水的功效 , 主治腎虛腫脹、小便不利 、 陽萎精冷等症 。
3、附子七味丸:腎氣丸去桂枝 , 就成為附子七味丸 , 可溫補脾腎,主治氣虛火衰 , 腎虧畏冷 , 腹部冷痛,大便糖稀等症 。
4、右歸丸:腎氣丸去 “三 瀉 ”(澤瀉 、 牡丹皮 , 茯苓) ,增加溫陽補腎的鹿角膠 、 菟絲子 、 杜仲 、枸杞和養血的當歸 , 為右歸丸 , 着重溫補腎陽 , 兼能補益精血 , 适用于腎陽不足 , 命門火衰或年老久病而出現畏寒肢冷 、 腰膝無力 、 氣衰神疲 、 陽萎滑精等病症。
5、六味地黃丸
中醫兒科鼻祖,北宋大醫學家錢乙在治療兒科疾病時頗有心得。他考慮小兒稚陽之體,無需助陽 ,又恐過用溫燥而耗陰, 于是他巧妙地減去了張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的“ 八味腎氣丸” , 減去剛燥的附子、 桂枝, 改幹 地黃為熟地黃, 組成了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後世認為本方為治療腎陰不足一切疾病的良藥。
六味地黃丸适用于有腰痛膝軟, 眩暈耳鳴, 失眠夢遺, 消渴口幹, 潮熱盜汗,五心煩熱, 舌紅苔少, 脈沉細數等症候。
臨床上六味地黃丸較多地用于治療高血壓病症, 糖尿病, 慢性腎炎, 慢性尿路感染, 慢性肝炎,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神經衰弱病症等慢性久病中且有陰虛症侯者。
7、歸芍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當歸、 白芍是歸芍地黃丸。 有補益肝腎、 養血調經作用, 适用于肝腎陰虛的月經不凋、 脅肋作痛等症。
8、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白菊花、枸杞, 是杞菊地黃丸。 有滋補腎陰, 益肝明目作用,适用于陰虛陽浮的眩暈、 耳鳴、 視力減退等症。
9、明目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白芍、 當歸、 白菊花、 枸杞、 白蒺藜, 石決明是明目地黃丸。 有滋補肝腎, 平肝明目的作用,
适用于肝腎不足, 眼目幹澀, 視物模糊,雲翳内障,迎風流淚等眼疾。
10、耳聾左慈丸:六味地黃丸加菖蒲、 磁石、五味子是耳聾左慈丸。有滋腎通竅的作用, 主治腎虛耳鳴, 耳聾,目眩。
11、七味都氣丸: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名七味都氣丸。 有滋腎, 斂肺, 止嗽作用,
适用于肺腎氣慮的咳喘。
12、麥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麥冬, 五味子是麥味地黃丸, 又名八仙長壽丸, 有滋補肺腎之陰的功效,
主治肺腎陰虛的久咳氣喘諸症。
13、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知母, 黃柏是知柏地黃丸。 有滋腎陰, 瀉虛火的作用, 主治陰虛火旺的骨蒸勞熱,虛煩盜汗, 早洩夢遺諸症。
敲黑闆劃重點,很多年輕男人都存在這方面問題。
14、左歸丸:六味地黃丸去丹皮、 茯苓、 澤瀉, 增加補益肝腎的菟絲子、 枸杞子、 淮牛膝和填補精血的龜闆膠, 鹿角膠, 就成了補肝腎, 益精血的左歸丸。
主治肝腎精血虛損的形體消瘦, 衰弱, 或口燥盜汗,眩暈遺洩等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