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45條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經曰∶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湯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則其類矣。

清·吳謙《醫宗金鑒》太陽病,先發汗表未解,仍宜汗之,而複下之,治失其宜矣。脈浮者不愈,蓋以脈浮,邪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誤下未成逆,脈仍浮,故知邪尚在外,仍宜桂枝湯解外則愈也。程應旄曰:愈不愈辨之于脈。其愈者,必其脈不浮而離于表也。若脈浮者,知尚在表,則前此之下,自是誤下,故令不愈。從前之誤,不必計較,隻據目前。目前之證,不必計較,隻據其脈。脈若浮,知尚在外,雖日久尚須解外則愈。有是脈,用是藥,亦不以既下,而遂以桂枝湯為不中與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誤下後而脈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陽邪未陷,隻宜桂枝湯解外,勿以脈浮仍用麻黃湯也。下後仍可用桂枝湯,乃見桂枝方之力量矣。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論述太陽病汗、下後不解仍可再汗。太陽病,本應發汗而解。現在是先發汗不解,說明可能是表裡同病,或者是汗不得法,或者是病重藥輕,以緻一次發汗不能解除。既然表邪不解,那就應當再以汗解,即使有裡證也不應該攻下。否則,誤下必傷正氣,引起表邪内陷,變生他病。現在是表邪不解而複下之,脈仍見浮,說明病邪仍在太陽之表,沒有内傳。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是自注句,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當汗未汗,而反用下法。由于現在這個病發生在汗下之後,雖然應當再汗,也不可用麻黃湯峻汗,而應當選用桂枝湯。太陽病,有一汗不解可以再汗之法;陽明病,有下後餘熱複聚;可以再下之法。臨證以辯證為準,有是證則用是法,千萬不能動搖不前。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中醫有這麼一個說法:汗下,發汗不好了,完了吃瀉藥,這是一個陋習呀,這是不對的,庸俗陋習。那麼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先發汗”,應該先發汗,就是用麻黃湯發汗,這個病沒好,這不是錯誤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樣,你像我們遇到流感,你給他吃發汗藥,由于這個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沒好了,這個大夫應該看隻所以沒好的原因,到底根據現在證應該用什麼藥。這個大夫粗心,他一看發汗不好,“而複下之”,那發汗不好,我再給吃瀉藥吧,這是有這麼一種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這樣子了。“脈浮者不愈”,你吃瀉藥的時候看看脈呀,脈還浮,外不解,那應該吃桂枝湯就對了,所以先發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應該吃桂枝湯。這個大夫沒這麼來,他(給)吃瀉藥了,吃瀉藥的時候,脈浮者不愈,根本就脈浮,外不解,吃瀉藥是誤治,這個病是不會好的。什麼道理呢?底下他解釋了,“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這個病還在外嘛,到裡邊治去了,吃瀉藥不是治裡嗎,所以這個病它不好。那麼現在發汗了,又瀉了,這陣兒再看看這個脈呢,還浮,所以這個病仍然在外。那麼在外,你就“當須解外”就好了嘛,給他吃桂枝湯就行了。這裡頭你們看出來了沒有,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汗後,下之後,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

桂枝湯可見是最平穩不過的藥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解,還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這是定法,這個在臨床上挺重要。就是我們給人家發過汗了,用麻黃湯,然後你再用銀翹散也不行,這個薄荷還是發汗的,所以必須用桂枝湯。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經發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這個地方挺重要。這我們就看出來中醫對這個外表呀,外表就是咱們普通得了感冒,這裡頭不是随便,現在咱們講立個法吧,就是辛溫發汗吧,我們講這些都是辛溫發汗,應該用哪個方劑呀?他提出桂枝湯證、桂枝證,就是要辨方證,原則上應該用辛溫發汗,它是太陽表證嘛,所以是各個不同。我們還沒講完,這太陽篇還早呢,因發汗就是這麼樣子複雜。應該用葛根湯的,你要用了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用麻黃湯也絕對不行,不但無效,而反有害。所以這個方劑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們看這個書也看出來了。這個書上方子本來不多,非要記熟不可,不但要記他的藥味、分量,而且還要知道這個方劑适應的一切,你這樣才能治病。究其實這個很好明白,又好學,不是難學,你記住這個就能治病啊,記不住不行,你光談論這些理論不行,我們看到這就看出來了,你看這個解表方劑,你看這幾個都不一樣。你看大青龍湯那個,很像麻黃湯證,那個證候你要用麻黃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後面說這個“傷寒,脈浮緩,身重,乍有輕時”,那個根本就是個水氣病了,那用麻黃湯就更不行了。

就是他說那個中風,他特意擱個中風,怕你用麻黃,他那一段那個語句很好啊,所以後世注家,他越好越給人走邪路,說又治風又治寒,他給這麼看了,風傷衛,寒傷營,大青龍湯就治營衛兩傷,哪有這些事呀,不是的,他這個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可是有麻黃湯證,同時有越婢湯證,他就是這個,你要分析這個方劑,就能明白這個,你要不分析方劑,你就不清楚。

倪海廈注如果剛開始「桂枝湯」,給病人發汗沒有好,又誤攻下,攻下了以後,病人脈還是浮的,代表「表證」還在,沒有好。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裡,走錯方向了,今脈浮,故知在外,須當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所以「桂枝湯」非常的好用。

子恒試注太陽病,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未緩解,如果是浮脈,又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病不會痊愈。浮脈主邪氣在外,卻使用下法治療,屬于誤治,所以不會痊愈。現在是浮脈,所以邪氣在外,應當繼續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可根據情況選擇桂枝湯。此條可知脈象分用于辨表裡之病,表證未解不可攻下,表證發汗不解可以繼續發汗治療,選方須慎重。注:複:再;又。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45條

前文提要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姜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谵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第30條: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胫拘急而谵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胫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内結,谵語煩亂,更飲甘草幹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胫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胫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谵語,故知病可愈。

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自我測驗

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