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著
出處:
《景嶽全書·卷五一·新方八陣·和陣》
組成:
當歸二錢,熟地三至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四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至七片
主治:
景嶽雲:1、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2、年邁陰虛、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
2.謬說
觀本方是以當歸、熟地滋陰血,二陳化痰濕,組方似乎矛盾,養陰之藥易阻氣滞痰,而化痰之劑又溫燥傷陰。
陳修園于《景嶽新方砭》中謂“景嶽取熟地寒潤,當歸辛潤,加此二味,自注為肺腎虛寒之劑。不知肺寒非幹姜、細辛、五味子合用不可,腎寒非幹姜、附子重用不可。若用當歸、熟地之寒濕助其水飲,則陰霾四布,水勢上淩,而氣逆咳嗽之病日甚矣。燥濕二氣,若冰炭之反,景嶽以騎牆之見,雜湊成方,方下張(“張”為誇大之意)大其說以欺人。
3.體會
金水六君煎主治之機理
考《景嶽全書》中金水六君煎可廣泛用咳嗽、喘促、痰飲、聲喑、傷風、頭痛、嘔吐、嗳氣、反胃、嘈雜、虛損、肺脹、厥逆、痱風等病症,
論其病機,無非兩個方面,
一是肺腎陰虛,血氣不足,痰濕内阻,
一為腎氣不足,水泛為痰,
總屬本虛标實,既有髒氣虛損,又有痰濁外邪侵犯者,施用本方方為适宜。
正如《景嶽全書·卷十九·雜證谟·咳嗽》中言:“外感之嗽,凡屬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之輩,則最易感邪,但察其脈體稍弱,胸膈無滞,或腎氣不足,水泛為痰,或心嘈嘔惡,饑不欲食,或年老中衰,血氣漸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減主之。足稱神劑。
張景嶽認為“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髒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景嶽全書·卷三十一·雜證谟·痰飲》“若外感風寒,咳嗽多痰,喘急而陰虛血氣不足,痰有不活,氣有不充,則托逆無力,邪不易解。”
有的醫家惑于本方中當歸、熟地之用,棄良方而不用,殊為可惜。事實上熟地、當歸不僅能填精補血、滋腎壯水,而且能補益元氣。
張景嶽尤其對熟地的應用有獨特的認識,非他醫所能逮,他認為熟地黃“大補血衰,滋培腎水,填骨髓,益真陰,專補腎中元氣,兼療藏血之經”。“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陽虛而真氣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歸原”。
景嶽之觀點,或許與我們一般中醫藥理論相左,然确有療效,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其立言誠有偏處。然當日必用之屢次見效,而後筆之于書。”
4.腎虛之痰
腎虛水泛為痰”之“腎虛”,不能僅理解為腎陽虛或腎陰虛。因為腎陽虛與腎陰虛皆可緻痰。
所謂“腎虛水泛為痰”,并不是說腎中之陰精,可以上泛為痰。
腎陽虛弱,命門火衰,火不暖土,土虛不能制水,是腎虛成痰的機理之一。
《醫家心法》将腎陰虛成痰,喻為“水沸為痰”,并認為這種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頃刻變為稠黏之水。”可謂腎虛成痰之機理之二。
5.辯證要點
景嶽書中強調“但察其脈體稍弱”,大有深意。使用本方,辨證除掌握“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頃刻變為稠黏之水、脈沉細”外,尚有“痰鹹”一證。
《王孟英醫案》張與之令堂案載:“脈細痰鹹,陰虛水泛,非此不為功、、、、恰當病情而取舍得宜也。”王氏在用熟地等藥治陰虛水泛的痰嗽時,補充證實一個獨特的症狀,為“脈細痰鹹”,完善了應用金水六君煎的辨證指征。
再閱《程門雪醫案》,治—陸姓男子,“痰有鹹味而粘厚,苔白膩。治以金水六君煎為主,補腎健脾而化痰”。其中熟地重用至八錢,五劑痰中鹹味已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可見金水六君煎證之辨證要點為'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頃刻變為稠黏之水、痰鹹、脈象沉細。
末學在臨證中以此詳為辨析,謹察病機,處用該方,療效确切。
筆者介紹:李東海,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畢業于河北省職工醫學院。國醫大師路志正之再傳弟子。師從于國醫大師路志正親傳弟子河北名中醫張波教授。從事臨床工作近20年,在脾胃、腦病、不孕不育,腎病等疾病上均有建樹。李東海醫師
談談腎虛痰犯與金水六君煎李某某,女,72歲。北京人。主訴:咳嗽咳喘20餘年,加重1周。
現病史:患者上上周五來診,自述有慢性支氣管炎20多年,平時不嚴重,每次感冒或者勞累後發作或加重,近10餘年每次發作都來找我開中藥,一般服7-14付就完全緩解。本次因感冒病情加重,在急診輸液4天不見好轉,特來就診。患者動則氣喘,咳嗽不甚,咳吐白痰,量偏多,質不粘,輕微咽癢,每次大小便即氣喘籲籲,動則氣喘,不能行走,胸悶憋氣,納呆,舌苔白厚膩,脈濡滑,尺脈無力。形體中等,面色偏白。
診斷:喘證病機:腎虛痰犯治法:補腎化痰方藥:金水六君煎加味。熟地30,當歸15,姜半夏9,陳皮9,茯苓15,炙甘草3,沉香粉3(沖服)。7付。上周五複診:喘促減輕大半,咳痰減少,胸悶憋氣消失,舌苔已化,脈濡弱。效不更方,上方加白芥子6克,以增強化痰之力。本方出自《景嶽全書》卷五十一,原方當歸二錢,熟地黃三至五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加生姜三至五片,水煎,食遠服。貞元飲(熟地、當歸、炙甘草)+二陳湯組成,主治腎不納氣兼有痰濁,“多因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喘逆多痰”。取熟地、當歸補腎納氣,二陳湯化痰祛濕。攻補兩用,補腎與化痰并舉,虛與實并治,不治喘而喘自緩。蓋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濕犯肺,肺失宣肅,氣機失調,則咳嗽痰多。腎乃先天之本,精氣化生之源,腎虛乃不生精而生痰。《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 “痰飲病輕則治肺脾,重則治腎。以虛痰之本源于腎,腎氣虛則閉藏失職,上見飲泛為痰,下呈不約為遺,故加熟地、當歸使令腎氣得充,厚其閉藏之力,則水濕運化,痰之本源清也。肺為水之上源,上源得清,金水相生,腎氣振複,固攝有權則遺漏自止。故前哲雲: '脾腎為生痰之源,肺胃為貯痰之器’。”我在臨床上:(1)常加沉香粉以降氣定喘,溫腎納氣。(2)重用熟地,一般15-30,由于由沉香粉不嫌滋膩,即使納呆照用不誤,而且補後食欲增加,否則,效果不顯。(3)當歸一般為15,佐熟地以納氣;(4)即使納呆,不必消導。此方在臨床上往往畏懼而不敢用。《王孟英醫案》載:“張與之令堂久患痰嗽礙卧,素不投補藥。孟英偶持其脈曰:'非補不可!’予大劑熟地藥,一飲而睡。與之曰'吾母有十七載不能服熟地矣,君何所見而重用頗投。’孟英曰:'脈細痰鹹,陰虛水泛,非此不為功。以前服之增病者,想必雜以參術之助氣。昔人雲勿執一藥以論方,故處方者,貴于用藥能恰當病情而取舍得宜也。’”王氏在用熟地等藥治陰虛水泛的痰嗽時,補充證實一個獨特的症狀,為“脈細痰鹹”,完善了應用金水六君煎的辨證指征。在《程門雪醫案》中,治—陸姓男子,“痰有鹹味而粘厚,苔白膩。治以金水六君煎為主,補腎健脾而化痰”。可以為師矣。 金水六君煎治療老年哮喘金水六君煎為明張景嶽所創,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高陰虛,氣血不足,外感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痰帶鹹味等症,其謂“外感之嗽,凡屬陰虛血少,或腎氣不足,水泛為痰,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減主之,足稱神劑”(《景嶽全書》“雜證谟”)。這種咳喘以老年急慢性支氣管炎為常見。其方為:當歸二錢,熟地黃三至五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至五片。水煎服。方中以當歸、熟地補肝腎陰血以納氣平喘,二陳湯化痰兼有強心之效。
對于久咳、内傷咳嗽不止者,當歸是味好藥,《神農本草經》說:“當歸主咳逆上氣”,《局方》的蘇子降氣湯中即有當歸,清·唐容川認為:“蘇子降氣湯之所以用當歸,乃因氣以血為家,喘則流蕩而忘返。”故當歸可使耗散上逆之氣收斂肅降,而有“蕩子歸母”的作用。有醫家對于久咳不止者,每重用當歸而取效。
關于熟地,張景嶽最喜用之,對于陰虛精虧者,每用大劑熟地為主,動則二三兩,常收立挽危亡之功,故有“張熟地”之美譽。近賢張錫純也力主臨床用大劑量熟地。認為“各髒腑陰分虛損者皆能補之”,即使是腎陽虧損,也可以用大劑熟地為基礎,配伍溫陽之品,“蓋陰者陽之守,血者氣之配,地黃大能滋陰養血,大劑服之,使陰血充足,人身元陽之氣,自不至上脫下陷也。”張氏還認為“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反不作悶”。并附大劑熟地治痰喘驗案,如鄰村李媪,年七旬,勞喘甚劇,十年卧寝,每日用熟地煎湯當茶飲之,數日即安卧。又如一室女,資禀素羸弱,得溫病五六日,痰喘甚劇,治以《金匮》小青龍湯加石膏,喘止。至寅時喘複作,神恍怔忡,脈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煎熟地四兩,生山藥一兩,自晨至暮,共用熟地十二兩,竟能救此垂危之證,張氏贊曰:“熟地之功用誠偉哉!”
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為二陳湯,有化痰之效,我的老師認為半夏還有強心的功能,故每用溫膽湯治療冠心病,金水六君煎中用二陳湯亦有振奮胸陽之效,配伍當歸、熟地有強壯之功。
舉近期治療兩例醫案:
一男性患者,84歲,形體魁梧而胖,半年前因要做鼻窦部手術而戒煙,手術後即誘發哮喘。曾找中醫治療,處以麻杏石甘湯、三子養親湯、桑菊、白虎、六味地黃湯、生脈飲之屬皆不效,後入院經西醫診斷為心衰,心源性哮喘,經強心平喘治療緩解。此次又外感引發哮喘,症狀與前次相似,吸氣困難,白痰,不得平卧,納呆,惡熱,大便不暢,右目紅赤,口中鹹,足部長期浮腫而緻皮膚紫暗。舌苔薄膩,脈滑小數,左尺沉,辯證:外感風熱,腎虛不納氣,水泛為痰。宜納氣平喘,清肺化痰。處方:橘子絡皮各10g法半夏10g雲茯苓30g炙甘草5g熟地30g當歸15g五味子5g桑白皮10g生石膏30g(先煎)北細辛2g霜桑葉10g杭菊花10g雞内金10g炒谷稻芽各15g 三劑後據其子來雲一劑喘平,三劑諸症均緩解,老人不願服藥,遂停藥靜養漸複。
此患者素有心腎虧虛,戒煙後身體代償性心髒功能不能承載,複因手術傷及肺氣,而引發哮喘。此次發作因外感引發,其症吸氣困難,不得平卧,口中鹹皆是腎虛之象,故以金水六君煎為主方,重用熟地、當歸以益腎養血、納氣平喘,複加五味子之收斂助歸地納氣,少量細辛之辛開助二陳化痰;惡熱、喜涼飲,右目紅赤為肝肺經風熱,故合用桑菊、生石膏、桑白皮以清解,再加雞内金、炒谷稻芽以健胃消食,收效之快,出乎意料。
有一老年婦女因外感風寒,有微熱、惡寒、身痛、鼻塞、清涕、咽痛,我先處以荊、防、蘇、薄等解表之劑,劑量均未嘗用量,服用三劑,藥後表解,反出現咳痰,動則微喘之象,于是立刻處以金水六君煎原方,三劑諸症皆平。此案給我一個教訓,凡老人肝腎不足或體虛之人,用解表藥不可太過,要注意扶正。
我上一篇文章中治療的老年哮喘用當歸、熟地補腎即取金水六君煎之意,但那位患者無痰而有肺氣郁閉之象,故去二陳加麻杏而取效。
中醫組方技巧方劑是藥物治病進一步發展,是在中醫理、法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法度地運用藥物防治疾病的工具。前人概括為:“理之後,方言法;方之後,方言藥”,“法從方出”,“方從法立,以法統方”。
汗法
(一)表寒: 表寒實證: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灸草)。大青龍湯、麻黃加術湯、午時茶、感冒清熱沖劑、川芎茶調丸等;
表寒虛證:桂枝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湯
(二)表熱: 輕證: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葦根),桑菊感冒片。感冒甯等。
平證:銀翹散(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竹葉、荊芥、淡豆鼓、牛蒡子、甘草、葦根),銀翹解毒片。感冒退熱沖劑、複方柴胡注射液 重證:麻杏石甘湯(麻黃、生石膏、杏仁、炙草)。清瘟解毒丸、羚翹解毒丸、荊防敗毒散
(三)正虛外感 氣虛外感:人參敗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甘草) 氣虛外感,内有痰飲:參蘇飲(人參、蘇葉、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殼、桔梗、陂皮、炙甘草),參蘇丸。 陽氣虛少、外感證寒:再造散(黃芪、人參、桂枝、甘草、熟附片、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姜),再造丸。 陰虛外感:加減葳蕤湯(生葳蕤、生蔥白、桔梗、白薇、淡豆鼓、薄荷、紅棗)
補法 (一)補氣 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草),四君子丸。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丸,補中益氣丸等。
(二)補血
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 歸脾丸(人參、黃芪、白術、炙草、當歸、酸棗仁、龍眼肉、遠志、茯神、木香、生姜、大棗),歸脾丸。
(三)氣血雙補
八珍湯(四君十四物)。十全大補丸、人參養榮丸、人參歸脾丸等
(四)補陰
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
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健步丸、左歸丸。
(五)補陽
腎氣丸(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附子、桂枝)
右歸丸(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菟絲子、鹿膠、杜仲、當歸)。參茸片、補腎強身片、桂附地黃丸、金鹿丸、龜齡集。
清法
(一)清氣分
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蒼術湯
(二)清營涼血 清營湯(犀角、地黃、元參、竹葉、麥冬、丹參、黃連、銀花、連翹)。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皮)。
(三)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栀子),黃連解毒丸。牛黃上清丸。
仙方活命飲(白芷、貝母、防風、赤芍、歸尾、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金銀花、陳皮)。蒲公英片、連翹敗毒丸、醒清丸、消腫片、小金丸、穿心蓮片。
(四)清髒腑
導赤散(生地、木通、生草梢、竹葉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栀子、澤瀉、木通、當歸、生地、柴胡、甘草)、龍膽瀉肝丸。龍膽草片、當歸龍荟丸)
清胃散:(生地、當歸身、丹皮、黃連、升麻)。黃連上清丸,三黃片,黃連解毒丸。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黃連素片、葛根芩連片、香連化滞丸。
(五)清虛熱
青蒿鼈甲湯(青蒿、鼈甲、生地、知母、丹皮)
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芄、鼈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溫法
(一)溫中祛寒
理中丸(幹姜、人參、白術、炙甘草),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良附丸、溫胃舒、胃痛甯。
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十香正痛丸。
(二)回陽救急
四逆湯(附子、幹姜、炙甘草)。通脈四逆湯、參附湯。
回陽救急湯(附子、幹姜、肉桂、人參、白術、茯苓、陳皮、炙草、五味子、半夏、生姜、鹿香)
(三)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草、通草、大棗)
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芍藥、大棗、生姜)
下法
(一)寒下: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樸)
小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
調用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
(二)溫下:
溫脾湯(大黃、幹姜、附子、芒硝、人參、甘草)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
半流丸(半夏、硫磺)
(三)潤下:胃腸燥熱:麻子仁丸(脾約麻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藥、大黃、枳實、厚樸)、麻仁丸,麻仁滋脾丸,更衣片
津液虛少: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陳皮)。五仁潤腸丸。
(四)攻逐水飲:十棗湯(大戟、芫花、甘遂、大棗),十棗丸。舟車丸、五皮丸。
消法(一)理氣:氣滞: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殼、芍藥、川芎、陳皮、炙草)。逍遙丸、香附丸、舒肝調氣丸、舒肝丸。(二)降氣
1)肺氣
(A)痰涎壅肺: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前胡、厚樸、肉桂、當歸、炙草)。通宣理肺丸、三子養親丸。
(B)痰熱壅肺:定喘湯(白果、麻黃、黃芩、桑白皮、蘇子、款冬花、杏仁、半夏、甘草)。平喘片、複方咳喘片。
(C)寒邪客肺:寒喘丸(麻黃、射幹、清半夏、幹姜、細辛、五味子、款冬花、紫苑、大棗。)
(2)胃氣:(A)胃虛痰阻:旋複代赭石湯(旋複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生姜、大棗、炙草)。木香順氣丸、香砂養胃丸。(B)胃虛清熱: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生姜、甘草、人參、大棗)
(二)理血:
活血:(1)下焦蓄血桃核承氣湯(大黃、芒硝、桃仁、桂枝、炙草)(2)胸部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牛膝、柴胡、桔梗、枳殼、生地、當歸、甘草。)(3)氣虛血瘀補陽還五湯(黃芪、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歸尾、地龍)(4)沖任虛寒、瘀血阻滞 溫經湯(吳芋、桂枝、當歸、白芍、川芎、阿膠、人參、丹皮、生姜、半夏、甘草),溫經丸、調經丸、艾附暖宮丸。(5)瘀血諸痛 失笑散(五靈脂、蒲黃)
止血:(1)肝火犯肺咳血方(青黛、瓜蒌仁、栀子、诃子、海粉)(2)熱傷血絡之血淋、血尿小薊飲子(生地、小薊、滑石、木通、蒲英、藕節、竹葉、栀子、當歸、炙草)(3)陽虛便血 黃土湯(伏龍肝、幹地黃、白術、附子、阿膠、黃芩、甘草)
各種出血:雲南白藥、各種出血或瘀血:三七片。
(三)祛濕:
燥濕和中:(1)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炙草、生姜、大棗)平胃丸。香砂養胃丸。(2)藿香正氣散(藿香、蘇葉、白芷、大膠皮、茯苓、白術、陳皮、半夏曲、厚樸、桔梗、炙草、生姜、大棗),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液。
清熱利濕:(1)茵陳蒿湯(茵陳、栀子、大黃)(2)八正散(瞿麥、扁蓄、滑石、車前子、木通、栀子、大黃、炙甘草)(3)三仁湯(杏仁、蔻仁、薏仁、半夏、竹葉、厚樸、滑石、通草)
利水滲濕:(1)五苓散(豬芩、茯苓、澤瀉、白術、桂枝),五苓丸(2)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皮丸
溫化水濕:(1)腎着湯(幹姜、白術、茯苓、甘草)。濟生腎氣丸。(2)真武湯(附子、生姜、茯苓、芍藥、白術)。(3)實脾散(附子、幹姜、白術、茯苓、厚樸、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炙草、生姜、大棗)。
祛濕化濁:(1)陽虛不化,清濁不分萆解分清飲(益智仁、烏藥、川萆解、石菖蒲)(2)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完帶湯(人參、蒼、白術、車前子、山藥、白芍、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白帶片
祛風勝濕:(1)風濕客于肌表經絡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炙草、蔓荊子、川芎)(2)肝腎兩虛、風濕痹證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當歸、芍藥、地黃、甘草),獨活寄生丸。小活絡丸、大活絡丸。
(四)祛痰:
燥濕化痰:(1)濕痰證:二陳湯(半夏、橘紅、茯苓、炙草、生姜、烏梅),二陳丸。半夏片,半貝丸。(2)膽胃不知,痰熱内擾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
清熱化痰:(1)清氣化痰丸(膽南星、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瓜蒌仁、茯苓、半夏、生姜汁)。清金止嗽化痰丸,蛇膽陳皮散,川貝枇杷露、急支糖漿。(2)實火老痰:礞石滾痰丸(礞石、大黃、黃芩、沉香)
潤澡化痰:貝母瓜蒌散(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紅、桔梗)
溫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甘草、幹姜、細辛、五味子)。
冷哮丸
化痰熄風: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半夏、橘紅、白術、茯苓、甘草)和法
(一)和解少陽
(1)典型少陽證: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炙草、半夏、生姜、大棗)
(2)少陽熱痰:蒿芩清膽湯(青蒿、黃芩、竹茹、半夏、赤茯苓、枳殼、陳皮、碧玉散)
(二)調和肝脾
(1)陽郁厥逆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炙草)
(2)肝郁血虛:
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炙草、生姜、薄荷),逍遙丸。加味逍遙丸。
(三)調和腸胃,寒熱互結
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黃連、幹姜、人參、大棗)
上一篇
為什麼叫丹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