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歌唱中的胸腔共鳴 李情情【轉】
摘要:胸腔共鳴通俗講就是我們的肺部及其所在腔體的共鳴。在所有共鳴腔體中,胸腔是所占體積是最大的,因此在歌唱中的作用也應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體現在美聲唱法中,胸腔共鳴在歌唱中的低中高聲區發揮着重要作用,要正确訓練與運用。
關鍵詞:胸腔共鳴 共鳴理論 重要作用 訓練方法
引言:在科學發聲過程中有三大要素:歌唱姿勢、呼吸、共鳴. 從事音樂研究的前輩總結經驗,對正确的歌唱姿勢和呼吸方法已有定論,然而對歌唱共鳴的訓練方法與運用的經驗總結卻衆說紛纭。尤其是對歌唱中胸腔共鳴的運用存在一定争議。
一、關于胸腔共鳴的幾種理論
七十年代中國音樂家對歌唱方法進行總結,得出了“面罩共鳴”理論,強調聲音應當從面部或是眉心發出,音色明亮,高音尖銳。美國戲劇男高音詹姆斯·麥克拉肯卻對歌唱位置問題做出解釋說:“要小心對待面罩裡歌唱的問題,因為它包括不同的部分,而有些部分就是起不了作用。如果一個人還不懂怎麼歌唱就決定要在面罩裡歌唱,他們把聲音引導進入面部前方,而沒讓聲音在頸部後面和頭顱裡面和胸腔裡出現。許多人想在面罩裡歌唱,想唱得很好,預示開始有一點點鼻音,聲音單薄。然而竟有那麼可怕的教師在教這個方法。沒有足夠的底下的聲音沒有飽滿的體内共鳴”這樣缺少底部共鳴支持的聲音,給人感覺是輕浮沒有根基的,因此好的音色是頭腔共鳴和底部的共鳴二者的結合,我們必須要使上下共鳴達到均衡,不容許顧此失彼。
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經驗的豐富,音樂審美的提高,八九十年代音樂人本着使歌唱音色更為柔和優美,聲音過度更為連貫統一,感情表現更為深邃有力的目标,再次完善了歌唱共鳴理論,得出了“整體共鳴”的歌唱共鳴方法,這是中國聲樂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越。那麼,在這次歌唱共鳴理論飛越中“越”的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是注重了胸腔共鳴的作用。因為“面罩共鳴”理論已經明确指出口腔、喉咽腔、鼻腔、頭腔等胸腔以上共鳴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相對與“整體共鳴”,它缺少的正是對胸腔、腹腔共鳴作用的重視,而腹部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氣息,腹腔作為共鳴器官的作用效果并不突出,因此,在這次歌唱共鳴方法理論飛越中,胸腔共鳴的運用是核心。
在歌唱中想要更好的運用胸腔共鳴,首先要明确什麼是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是基本共鳴,通俗講就是我們的肺部及其所在腔體的共鳴。我們平時說話唱歌都離不開胸腔共鳴,講話發聲時我們把手放在胸部,可以感覺胸部在震動,這說明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産生了共鳴。早在19世紀音樂研究者已經提出了“胸腔共鳴”這個概念,那時音樂研究者們對胸腔共鳴的定義是根據聲波向下的傳播過程進行的總結,就是說聲波由上颚向下傳播,引起聲波所經過的腔體的振動,從而産生胸腔的震動感。而今音樂研究者們又從物理學另一角度重新對胸腔共鳴進行定義:胸腔共鳴是指聲帶振動激起氣管内空氣柱振動,傳送到肺再擴及整個胸腔引起整個後腦及其以下腔體的所有共鳴。這兩種物理定義分别讓我們從聲音傳播和氣體振動兩方面看清了胸腔共鳴産生的原理。
二、胸腔共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許多音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忽視了胸腔共鳴在歌唱中重要作用,這對我們聲樂教育的傳承是很不利的。下面談一下我對胸腔共鳴的幾點認識。
法國戲劇女高音雷吉娜·克雷斯潘講述法國胸聲運用曆程時講到:“許多年前在法國所有的人都反對用胸聲歌唱,不允許我們那樣唱,而這正是為什麼我曾陷入一段十分困難的時期,必須去探索如何才能使聲音上下均勻不發生斷裂,對我這種類型的聲音,有時需要用一點胸聲,從A開始…在這裡它幾乎是自然出現的。” 雷吉娜·克雷斯潘所講的“胸聲”就是我們通常說所說的胸腔的共鳴,歌唱家們對胸聲運用的偏見和忽視,造成的何止雷吉娜·克雷斯潘一個人的困惑呢?實踐證明:胸聲可以輕松地解決聲音上下不均勻甚至發生斷裂的難題。如果音樂家們能盡早消除對胸聲的誤解,在歌唱中充分發揮胸聲的作用,那麼聲樂史上的這種停滞就不會出現。
胸腔共鳴是一個龐大的共鳴系統,它在人體共鳴系統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位置。許多人認為胸腔共鳴隻能在低聲區運用,這也是一種對胸腔共鳴應用的誤解。其實高、中、低每個聲區有含有胸腔共鳴的成分,隻不過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胸腔共鳴是伴随人們在日常說話中自然産生的。歌唱審美講究最自然的音色才是最美的,那麼在這種既講究自然音色又要适當運用發聲方法的歌唱中,胸腔共鳴也成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胸腔共鳴在歌唱中的高、中、低各個聲區到底分别發揮着什麼樣的作用呢?
(1)胸腔共鳴是低聲區歌唱發聲的共鳴基柱
低聲區又稱胸聲區,低音區的歌唱技巧主要是運用胸腔共鳴。低聲區的音色越結實飽滿越好,本質的嗓音條件不可能任由我們徹底改變,那麼要唱好低聲區就必須抓住最主要的繩索——胸腔共鳴。
墨西哥抒情戲劇女高音吉爾達·克魯斯—羅姆在記者提問“有些歌唱家說‘運用胸聲太危險’。”時回答說:“那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學會把胸聲與頭聲混合起來使用。我是一個戲劇抒情女高音,而且當我與一個大樂隊合作時,有必要把胸聲混合進去以穿透所有的樂器聲。當然這是在中央C上面的第一個#F的限度以内用的。必須柔和細心地運用胸聲,我不能說的充分又很清楚—要十分小心的運用胸聲。” 在這裡我們應該注意,低聲區的發聲是以胸腔共鳴為主,并不完全抛棄上部共鳴。唱低音的時候,以胸腔共鳴為主要共鳴器官,可以起到擴大聲音穿透力,增加音響效果的作用,而上部共鳴發揮的是輔助性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聲音沉悶暗啞,以胸腔為主力,同時得到頭腔共鳴的協作,發出的聲音将是純厚而清亮的。所以兩者必須配合适當,才能發出寬厚而有力度的聲音。
許多聲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了這樣的難題:學生的高音很輕松的就可以上去,中音區也基本可以用含着說話的狀态唱出來,到了低聲區要求用胸聲演唱時,卻出現了壓嗓子下不去的狀況。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試分析:“壓嗓子”說明喉頭已經太過向下用力,呈現緊張狀态,在喉頭不能放松的條件下,聲音在喉頭受到阻攔,根本不可能傳到胸腔,用不上胸聲,僅憑擠壓聲帶發出聲音,低音必然下不去。因此在低聲區運用胸腔共鳴充分打開喉頭十分關鍵。
胸腔共鳴是高中低聲區自然過渡的重要橋梁
胸腔共鳴在高中低聲區自然過渡中的作用,其實也就是胸腔共鳴在共鳴區統一問題上所發揮的作用。那什麼是共鳴區的統一呢?就是在運用胸聲區(低聲區)、混合聲區(中聲區)、頭聲區(高聲區)發聲時,共鳴腔的使用要調節得當,在各個聲區中的比重有多有少各顯不同,但每個音都要有整體共鳴色彩。共鳴的調節,是歌唱發聲的需要,更是音色變化的需要。因為歌唱時不同的共鳴器官發出的共鳴音色是不同的,口腔、頭腔、胸腔的靈活調節對歌唱音色有很大影響。換句話說,完美的歌唱聲音需要共鳴區的統一調節,即口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的協調配合,運用比例恰當的混合共鳴。所以,在不同聲區隻有善于調節各共鳴腔體的比例,才可能在統一共鳴區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各共鳴腔體的特點,使音色具有豐富多彩的變化,較好的達到表現歌唱藝術的目的。
高中低聲區的自然過渡需要運用比例恰當的混合共鳴,那麼胸腔共鳴在高中低聲區的過渡中又有怎樣的作用呢?胸腔共鳴在低中聲區常常用到,低中聲區發聲時,如果喉頭不緊張,牙關放松,聲音在狀态裡,那麼胸腔的振動就會較為充分,它不但可以增強低聲區的音響效果,而且更能夠加強音樂氣氛。雖然這種振動感對于高聲區的歌手而言感受相對較弱,但是胸腔共鳴的協調對于高聲區歌唱者的音色來說至為關鍵。許多高聲區歌手的高音明亮、尖銳,缺乏柔和婉轉的效果,尤其是嗓音條件很好但不太注意聲音色彩的女高音歌手,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好正确的歌唱呼吸,調節好胸腔共鳴的比例,便會改變高音的音色,獲得美妙動聽的歌聲。
法國戲劇女高音雷吉娜·克雷斯潘在具體講述如何平滑地通過高中低聲區的過渡時說道:“如果我想在降D上運用胸聲,那麼對D和降E,E和F(中央C之上的)就必須刻苦下功夫,然而現在我知道應該如何使它平順圓滑地通過,因為我使喉頭下來并讓它自然又自在。這很容易解決,因為胸聲是自然的聲音,我們說話時,是運用胸聲的。胸聲是說話的發聲。”這是雷吉娜·克雷斯潘對于低聲區到高聲區聲音過渡的經驗總結,說明低聲區以胸聲為基礎,那麼唱更高的音時更需要把喉頭放下,像自然說話一樣,保持原有的胸聲狀态。
沈湘教授在闡述胸腔的共鳴狀态時,對于在高音區如何使用胸腔共鳴講得很清楚。他指出:“對于男、女中、低音的聲部來說,胸腔是他們在中、低音區歌唱發聲的主要共鳴腔體,唱高音時也得挂着點兒胸腔,不然,音色就不統一了。”
胸腔共鳴的運用可以增強高聲區的氣息支持
高聲區胸腔共鳴與氣息的關系原理是:聲音由中低聲區進入高聲區時,腹部氣息容易産生伴随性的緊張上提,這時候立刻返回胸聲,增加胸腔振動共鳴,就會感覺胸部頓時放松,并有一股氣息從胸腔沉下去,在腹部産生一種反作用力,使氣息由腹部往上升起,産生結實的氣息支持,有結實氣息支持的聲音必然強勁,高音必然感覺輕松。
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在《軍中女郎》中有一段被稱為男高音禁區的唱段——《阿,多麼快樂》,帕瓦羅蒂用胸腔共鳴連續唱足9個漂亮的高音C,就此穩居世界頭号男高音的交椅,被稱為“高音C之王”,帕瓦羅蒂以強勁的高音和胸腔共鳴而著稱,在本世紀男高音中,能專門在高音區飛翔的隻有帕瓦羅蒂一人。不難看出,胸腔共鳴在帕瓦羅蒂的高音區占據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國戲劇女高音雷吉娜·克雷斯潘對胸聲在高聲區的作用中講述:“胸聲總是與面罩相聯系起來運用,胸聲比較松弛。有時我從較高的音域開始唱時感覺呼吸不那麼自如,我立即返回進入胸聲,馬上呼吸顯得自然而自如了。我又獲得了更多的氣息。而這樣做能使我往上唱時也放松下來。”她在歌唱經驗中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高聲區,恰當使用胸聲能夠獲得更多的氣息。
高聲區胸聲與氣息是相互補充協調統一來發揮作用的。穩健的氣息可以增加胸聲的穿透力,使高聲區聲音強勁有力;而在高聲區聲音返回胸腔的同時,又能獲得更多的氣息,這樣使高聲區歌唱變得輕松容易。
三、如何獲得胸腔共鳴
(一)确立正确的胸腔共鳴狀态
通過想象有意識地去尋找正确的胸腔共鳴狀态:
(1)想象胸腔是個“口小、頸細、肚大的空瓶子,氣管與咽腔連通成一根‘管子’像瓶子的頸,橫膈膜像‘瓶子底兒’。”這種心理暗示必須永久地留在歌唱者的記憶中。
(2)胸口的發聲位置,也就是衣服的第二顆紐扣的位置。胸口就是胸裡有口,聲音就是從這個張着的口裡發出來的,口的下面連着一根管子。當聲音由高音區向低音區進行時,胸口的聲音随着音高的降低而向口下面的胸腔擴散,胸腔共鳴得到增強;當聲音由低音區向高音區進行時,胸腔裡的共鳴又向“管子”裡面聚攏,使胸腔共鳴減弱。集中在“管子”裡面的共鳴聲音,随音區的不斷上升,向胸腔以上的共鳴腔體延伸,順着咽腔進入頭腔。
(3)歌唱發聲時,要把上胸部當做共鳴腔體來用,而不是作為呼吸器官來用。上胸部完全放松,保持氣息上下相通。
(4)歌唱發聲時,歌唱者必須在心理上穩定放松。胸腔以一種吸氣的感覺,松弛地擴張,而不要強制用力撐開。打開胸腔吸着唱,獲得良好共鳴最重要的方法。
(二)掌握準确的胸腔共鳴訓練方法
1、喉頭放松練習。微微張開嘴巴,必須充分放松喉頭,注意并不是過分下壓喉頭,閉合聲帶,像金魚吐泡泡一樣輕輕地發聲或低低的哼唱,體會胸腔的震動。
2 、經常靠牆練習。因為靠牆可以接觸你的後脊梁,讓你更容易感覺到氣息沿後背向前走的走向,并且胸腔的共鳴能和牆産生共振,讓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
3、運用想象的方法練習。經常想象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想象聲音的圓潤飽滿。閉上嘴巴,發出“嗯”的音,有感情的将“嗯”拉長一點,會感覺頭和胸前在震動,這就是胸腔共鳴與頭腔共鳴的協調音色。
4、選擇帶有濃厚胸聲的母音練習。一般發“歐”、“哞”、“嗨”等母音容易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發聲時咽喉腔盡量找“半打哈欠”的感覺,下腭自然不能過度僵硬用力,把聲音先打在上腭再移至牙根,讓聲音在氣管和喉頭周圍自然振動,最後通過氣管後傳至胸腔産生良好的胸腔共鳴。在此過程中,氣息要均勻地流動,柔和地沖擊聲帶,切忌為了尋找寬厚的共鳴聲音而壓着喉頭唱,這樣會導緻緊張的“喉音”出現。
結論
胸腔共鳴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歌唱發聲中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胸腔不但是低聲區的主要共鳴腔體,能夠增加歌唱發聲的音響效果;它也是連接高中低聲區的橋梁,能夠輕松的解決聲區轉換時聲音斷裂的難題;它還是高聲區獲得氣息支持的動力。因此,在歌唱過程中,要合理恰當地運用胸腔共鳴,不斷完善歌唱發聲方法,使我們的聲樂教育事業不斷得到創新與發展。
緻謝
本畢業論文是在我的指導教師樊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幽默诙諧的授課方式,樸實無華的人格魅力,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着我。從課題的選擇到論文的最終完成,樊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樊老師不僅在學業上給我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樊老師緻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著.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音樂卷[M].沈陽: 沈陽出版社1993.
[2] 李曉貳著 [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社,2003.
[3] [美]傑羅姆·漢涅斯著、黃伯春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4] 沈湘著.沈湘紀念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