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拓制是文物考古、博物館陳列展覽與資料建檔、書法臨摹,以及古玩收藏者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實用技術。據相關資料證實,拓片技術起源于梁、隋,成熟于唐、宋,明清時期拓制技術已經是相當高超了。精美别緻的拓片具有現代攝影技藝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它能夠清晰、真實、準确地記錄古代文物的原貌,提供相當公平完整的形象,通過傳拓技法制成的拓片,不僅有利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使古代精美的書法、繪畫、銘文藝術等廣泛流傳,而且還能夠讓那些特别貴重的不易展出和随意觸摸的孤本文物得到合理地利用和有效保護。時至今日,這門已經擁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古老傳統技藝在新時期文物工作過程中,仍然發揮着提取、傳播、交流和保護文物的重要作用。
本人比較喜愛這一傳拓技藝,參加工作十餘年來,繼承和發揚文物前輩的敬業精神,虛心向老職工請教學習,在工作實踐中提高拓片制作技術,閱讀學習并吸取碑文精華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積累了一定的拓片制作經驗,以下就是自己在古代碑刻文物拓片拓制過程中的基本技法和點滴個人體會。
一、碑刻拓制的工具與材料
(一)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拓片質量的高低和工作進度的快慢直接與拓碑用工具的選擇有很大的關系,這類工具大緻上可以分為:毛筆、刷子、撲子、鑷子、純色毛巾、塑料盆、抹布、拓闆和電吹風等。
1、刷子。比較常用的有三種。(1)軟毛刷:一般油漆刷即可,用來在碑面上洗刷粘液和除塵用。(2)打刷:即用于将水浸潤透後貼附于碑面的宣紙打入文字或花紋内,一般采用細豬棕制成,形狀類似于人們日常使用的牙刷,但比牙刷大數十倍,分短把和長柄兩種,黑棕上品,白棕則次之,由于豬成長周期的宿短,黑棕已經很少見了。新棕制打刷買來後應先在粗木闆或硬磚石上反複揉搓刷面,柔軟後的刷面可以減少将宣紙打毛掉層的機會,從而提高拓片着墨的質量。(3)平刷:用植物棕絲制成,亦稱為掃刷,上紙時用于掃平舒展宣紙,避免拓紙表面形成皺折和積聚過多的空氣,新棕刷同樣需要揉擦,防止挂紙減少次品;平刷品種分大、中、小三等,根據所拓碑刻面積的大小分别選用相應的尺寸規格,實踐操作中大多以個人的手感受好和習慣為準。
2、上墨用毛筆
一般選擇較軟的羊毛筆,分為大、中、小号若幹。
3、撲子
撲子又名"拓包",專作宣紙着墨之用。其制作比較考究,因地因人之習慣又各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撲子的内包料可以選用棉花、鋸沫、海棉、稃子等,也有人為增加手感重量在鋸沫中滲少量細沙,它的外面用一塊棉布包起來,再罩一層塑料薄膜(布)以防墨浸入。這是撲子制作過程中的内層,外層選用2—3塊細紗布,最表層則選一大塊質量上乘的細沙布,四角提起,用細棉繩捆紮牢固即可。撲子外層的選擇是拓片時着墨均勻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可以采用細綢布,因其布孔細密不利于向外釋放墨汁,一旦綢布表面沾上宣紙紙屑之後拓制拓片時會在宣紙上拓印出大小不一的墨點,效果不盡人意,嚴重影響質量,實踐證明選擇高質量的醫用紗布是比較理想的。
拓制碑刻有大有小,選用撲子規格大小亦應有所不同,事先準備好各種型号的撲子多個,另外備足了的撲子的材料,根據現場工作需要随時制作,大小自由,綁拆自如。
4、其它
這類工具如鑷子、刀片、剪子、玻璃闆和電吹風等也是拓片時不可或缺的用品。撲子用久了表面會沾附大量浸墨的紙屑,尤其是重新蘸墨後膨脹隆起,需用小鑷子去除(以往來用的二撲子對搓擦方法亦很實用,但其缺點是加速撲子表層紗布的損壞,造成更換頻繁浪費多,電吹風是用來吹幹拓紙提高工作進度,碑刻實體大多野外或院内露天放置,風力、走向或是否能得到陽光照射,以及一塊碑刻的上下部分都會影響到所拓宣紙的整體幹濕程度,特别背蔭處碑刻下方近地面的那部分往往最後幹躁,個别的則不加吹風,半天也難以達到拓片所需的幹濕最佳效果,所以準備一台電吹風是十分必要的;玻璃闆用于撲子蘸墨,使用習慣因人而異,有的用木闆、地闆,有的用大理石闆,或兩個撲子對拓,選用玻璃闆(厚度一般為5毫米左右,30厘米四方)是因其透明、輕便、易洗、表面光潔度高,而且質優價廉,方便易得,工作時選備一大一小兩個撲子就基本上可以滿足需要了。
(二)材料
1、宣紙:以生宣紙為宜,一般選擇出産于我國安徽省泾縣的淨皮棉連紙、單宣紙等,紙質細膩,薄厚适宜,纖維長且柔韌性能強,上碑時的幹濕吸附性能好。這種宣紙規格有四尺和六尺兩種,比較适合各類碑刻拓片所需,碑刻面積小,且字紋細密者可采用較薄的四尺宣,反之則用厚一點的。
2、墨汁
常用來拓制碑刻拓片的墨汁有"高級中華墨汁"和"一得閣墨汁"等,北京産的"一得閣"墨汁品質上乘,墨香四溢,目前成為拓片的首選。古代多用油煙墨,有"墨以紫光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為下矣。光之與色不可偏廢,以久而不渝者為貴"之說,如今舊墨的效果雖然更佳,但已無從尋之,選用"一得閣"既經濟實惠,又可達到烏黑發亮的拓制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3、白笈
一種中藥,有切片和碎末兩種,以切片為佳,從藥店購之,加适量清水及火煮之,以手感之有一定的黏性後倒入玻璃杯中待用。熬制後的白笈水用于增加宣紙在光滑石碑刻表面的吸附力,另一個用途是用白笈水拓制出來的拓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蟲蛀的作用,因此,白笈比其它粘性液體更具首選性。
二、碑刻拓制的技術要領
碑刻拓制一般經過清洗、濕紙、上紙和着墨四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須認真負責、細心操作,一幅質量合格的拓片是各工作程序順利開展的結果。
清洗之前,應對所拓碑刻進行嚴格認真的檢查,查看石碑的大小,存放的位置,表面是否完整,有無殘損或人為劃痕,凹凸不平處都在什麼部位,凹溝的寬窄和長短是否影響着墨等,這些情況拓碑時應該如何處理,事先是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方可從容應對,臨陣不亂。碑刻露天放置久了,表面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層薄薄的灰塵和點點蟲糞污物等,用清水将碑的正面進行仔細地清洗,拿比較柔軟的毛巾或棉抹布由上到下、由裡向外、有步驟按順序地擦洗,不可性急草率。遇到碑刻上文字或紋飾裡夾雜有土鏽、物塵的情況時,可選用細扁竹簽、鈍釘尖等物按字畫紋飾的走向自然剔除,小心謹慎,不可損傷碑刻文物,直到把碑文及紋飾部位清晰地顯現出來為止。筆者曾經在拓制武侯祠内的國寶文物嶽飛手書《出師表》時,遇到石碑靠下一角無字光滑處有一漆滴凝固,當時不太留意,主要觀察點都在字迹方面,它是建築彩繪工人油漆《出師表》碑廊房木構件時無意中滴上去的,漆液經流動凝固後在碑刻表面呈一"歎号"狀,拓出拓片後發現"歎号"處重墨,其周圍發白,在烏黑發亮的拓片表面一個重墨的"歎号"格外顯眼,成為整張拓片的一個敗筆,可見仔細清洗碑刻是十分必要的。
裁紙,所拓之碑刻經清洗之後可以自然涼幹,亦可電吹風幹,這由工作進程的快慢決定,裁紙工序則是提前進行的,任務下達之後,仔細測量碑刻的尺寸,根據碑刻文物表面的大小寬窄,量體裁衣,一般所裁宣紙應略大于所拓碑刻文物部分,以三厘左右比較适宜,過大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過小則不能充分反映碑刻的全貌。裁好的宣紙錯縫折疊起來,一角處用細鉛筆标柱所拓碑刻的名字和尺寸大小,濕水後疊放入濕毛巾内,得到足夠的時間使宣紙完全濕潤,使其内部纖維拉力強度達到最佳狀态。
上紙,無論碑刻大小,上紙均可采用幹上法和濕上法。在進行上紙工序之前将碑刻表面均勻塗刷一層薄薄的白笈水,注意白笈水的濃度即粘性要适中,粘度不夠無法使宣紙有效地吸附于碑刻表面,增加拓片半成品和次品的概率,粘度過強又會使着墨後的宣紙不易從碑刻表面揭下,或揭取時出現大小不等的窟窿,功夫白費。幹上法,即将裁好的宣紙對正清洗且塗過白笈水的碑刻之上緣,由上至下自然攤平附着在碑的表面,取濕毛巾一塊卷成圓柱狀,從宣紙上面向下按壓,或從中間往兩側按,避免宣紙起皺,待宣紙按壓平展後用棕刷(平刷)從中間向四周排刷,趕出拓紙内的氣泡,然後從上部到下面沿"人"字形路線整體運刷一遍,不可遺漏,直到拓紙表面平整、無折無皺為止;拓紙濕上法則是事先将裁好的宣紙濕水後存放在濕毛巾内,上碑時取出對正所拓碑刻表面鋪平,掃平之法如同幹上法。兩種上紙方法實是異曲同工,如何實施可由個人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環境條件及任務的緊緩等因素決定,靈活操作,具體問題且體分析,無論何種辦法均要使宣紙平展地附在碑刻的表面。拓紙經掃平之後就可以進行上紙的最後一道工序了,即打紙,用打刷在拓紙表面均勻地捶打一遍,打刷捶打的方向與碑刻表面呈垂直角度,輕重适宜,避免側擊或漏捶。最後檢查碑刻四周的邊紙是否封好,必要的話用濕毛巾按壓和打刷輕擊,防止被風吹起,待拓紙的濕度達到八成幹時,就可以着墨了。
上墨,拓制碑刻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着墨,看似簡單其實很關鍵,沒有長期豐富的實踐經驗、相應的手勁兒和不急不躁的心理素質是無法圓滿地完成這一步驟的。為提高拓片效果,上墨時較多采用兩個大小基本一緻的撲子相結合的拓法,即其中一個撲子蘸墨後與另一個相互拍打,先輕後重,且在拍打過程中轉動撲子以使撲子着墨面吸墨均勻;有時則采用一個撲子在玻璃闆上蘸墨後就地拍打,邊拍邊變換撲子的角度,目的同樣是使撲子均勻蘸墨。拍打後的撲子還要在廢舊宣紙上輕輕地撲打幾下,察看撲子的墨色深淺是否一緻,從經濟實用的角度出發,更多地使用廉價的舊報紙代替價格不菲的宣紙,色深時則多拍打幾下,色淺時再蘸墨汁,合适後就可以上紙拍打了。俗話說一遍輕,二遍重,三遍補窟窿,這是前輩碑刻文物拓片專家從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實用心得,用撲子拓第一遍墨時動作要輕,由邊緣無字或無紋飾必先上墨,從左至右,或自上而下有規律按順序着墨,墨要稍淡,均勻後一撲子約壓前一撲子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一撲子壓一撲子輕輕地有節奏感地拍打,用力适中,全神貫注,心手相應,目無旁顧,避免使撲子那怕是較短時間的在拓紙上駐足休息。待第一遍墨稍幹之後,仍用上述方法進行第二遍着墨,勁兒可稍大一點兒,墨色略重些兒,使墨完全浸潤到拓紙之上。最後一遍要邊拓邊觀察,拓紙上墨色的深淺和亮度,色淺稍淡之處随時補墨,墨點濃淡适宜區域則酌情處理,務必使全幅拓片該黑之處黑,該白處白,黑白分明,墨色均勻一緻,揭下來後整張拓紙無殘缺遺漏,方可稱得上合格的産品。當然在揭取拓制完畢的拓片時因各種因素不可避免地會碰上無法順利揭取的難題,在遇到這種情況下,不可慌張急躁,要有足夠的耐心,沉着冷靜,用細刀片輕刷,或用嘴對準拓紙背面呵氣,邊呵氣邊揭取,千萬不能硬拽,以免前功盡棄。造成這一不便的原因,一般來講與碑刻表白笈水過濃和拓片時透墨幹後粘度大有關,揭取拓片後,用抹布蘸清水,把碑刻表面的殘墨擦試幹淨,有利于下一幅拓片的順利開展和環境衛生保護。
三、結語
拓片完成之後,其後期管理亦很重要,每一幅拓片自從下碑刻的那一刻起保護的問題就已經提上日程了。經自然涼幹後的碑刻拓片,經檢驗合格後放平對折疊好,放入專用保管袋内保存,專庫專櫃,作好通風防潮防蟲蛀。為避免造成日後管理上的混亂,所有入庫的碑刻拓片要在檔案袋上注明拓片的名稱、編号、拓制時間和拓碑人的姓名等,建立藏品的分類帳和文物總帳,即建立相應的拓片檔案,切實有效地對碑刻拓片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精心養護。
一幅優秀的碑刻拓片都可以稱得上是在原碑基礎上的一種藝術再造,鑒賞一幅精美的拓片作品,猶如獨自享受一門高雅的墨白藝術,那古樸渾厚的藝術風格,臻于完美無憾的藝術造型和無可替代的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因此,在自己所完成的一幅幅碑刻拓片中嚴格要求自己,力求認識和理解所拓物的文化内涵,努力發現和再造其内在美,在實踐中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拓制技藝,使自己的黑白藝術作品能夠更加清晰、準确和完美地展現出被拓物品的原始風貌,最大限度地發揮碑刻文物拓片在有效傳播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和實現博物館館藏文物社會效益及經濟價值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