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健脾養胃益氣祛濕良方——五行健脾散的配方與炒制

時下中醫養生較流行,許多網友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五行健脾散,由于目前市場上沒有五行健脾散的成藥,網絡上不斷有網友詢問配方和炮制方法。鑒于我個人已經食用此藥已經有一段時間,并且收效比較明顯,所以今天整理一下制作過程,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謹為各位網友炮制此藥時提供參考。

一、五行健脾散的配方、功效

配方:山藥、茯苓、薏米、白蓮子、芡實共5種材料各等份。

功效:健脾、養胃、扶陽、祛濕。

(1)山藥:一定要用河南焦作的懷山藥。懷山藥,又叫懷參。因焦作古稱,因此這裡的山藥也叫懷山藥。懷山藥味甘、平,歸脾、肺、腎經,是重要滋補藥品,具有滋補益腎、健胃化痰、補中益氣、祛冷風、鎮心神、安魂魄、長肌髓等功效。臨床常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神經衰弱等症。1962年,國家從《》1892種中草藥中選出44種為“國藥之寶”,懷山藥即名列其中。懷山藥被曆來醫家視作“藥食同源”的典範,可以當成正常食物充饑使用,用者沒有避忌。

懷山藥

(2)茯苓:一定要用茯苓,不能用土茯苓等代替。茯苓味甘、淡,性平。藥理作用主要有利水滲濕、健脾、甯心,在中醫裡常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中醫常用茯苓塊或茯苓片入藥,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呈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3)薏米:又叫薏、苡仁、六谷子。薏米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功效。在中醫裡常用于治療、水腫、腳氣、,以及、等病症。因薏米比大米、小麥熱量高,且富含脂肪、多種氨基酸、大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鈣、磷、鎂、鉀等,所以,對于久病體虛及病後恢複期的患者來說,是一味價廉物美的營養品。

(4)蓮子:一定要用去芯白蓮子。蓮子味甘、澀,性平,歸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等功效。中醫裡,常用于治療脾虛洩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等症。

(5)芡實:又名雞頭子。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的功效,在中醫裡常用于治療夢遺、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病症。芡實素有“水中人參”和“水中桂圓”的美譽,是傳統的中藥材和珍貴的天然補品。

芡實 二、五行健脾散的炮制、注意事項

五行健脾散的5種藥材需要炒制才會相應的效果,打磨成粉後才方便食用。

山藥炒制方法:每500克山藥用800克左右小麥炒(或米炒)。先将小麥用小火炒熱,放入山藥,像唐山人糖炒闆栗一樣(炮制山藥不加糖),小火翻炒,直到将山藥炒至發黃即可篩出。

茯苓炒制方法:每500克茯苓用500克左右小麥炒(或米炒)。方法與山藥炒制相同,小火炒至發黃即可。

蓮子炒制方法:與茯苓炒制方法相同。

芡實、薏米炒制方法:二者需單獨炒制,不需要使用小麥或米炒。小火炒至發黃即可。


注意事項:

(1)炒制中藥要用中藥鍋或不鏽鋼鍋,不能用鐵鍋、鋁鍋、不粘鍋等。

(2)炒制山藥使用小麥多,是因為山藥塊大,多用些小麥更容易受熱均勻,同時節省時間;炒制蓮子和芡實使用小麥少,則是因為二者較山藥小;薏米和芡實則不需要使用小麥。

(3)五種原材料一定要單獨炒制,因每種藥材硬度、顆粒大小不一,放在一起炒制受熱不均勻,無法達到炒制效果。

三、五行健脾散的使用方法

五種材料全部炒制後,分别用研磨機打成細粉,充分攪拌均勻即可。

用量:根據食用者的身體實際情況,每天食用20——40克。年齡較大、身體較虛者适當多用些,一般不建議14歲以下少年兒童食用。

用法:每天與早餐同食。用熱水沖泡成糊即可食用,煮食更佳。用水量因人而異,根據口味可适當加紅糖等。

四、五行健脾散使用禁忌

五行健脾散屬于藥食同源,無毒副作用,可長期食用。

禁忌: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禁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