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論治,屢用達藥
一、 治痹當分初、中、末
王海藏雲:“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當猛峻者,
謂所用藥勢疾利猛峻也; …… 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 …… 末治之道,法當寬緩,寬者為藥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養血氣安中”。
治痹亦當如此。初期當分風、濕、寒、熱之邪,以大劑猛峻以速去其邪。中期者失治或邪未盡去者,當于祛邪猛藥中少加扶正之品,如黃芪、當歸、桑寄生、白術等可選用一、二。若經年累月遷年不已,因邪襲經脈,運行失常,轉為虛證,特别容易引起血虛,故治當注意養血補血,以“獨活寄生湯”最為得當,中有歸、芎、地、芍四物,養血補血,此為痹證末期扶正驅邪之效方。若初期邪盛之時用之則誤。
若面色晄白短氣乏力而氣虛者,本方去桑寄生加黃芪、續斷,名為“三痹湯”。若身體瘦弱,周身疼痛而無定處,纏綿不已,(化驗均為陰性)可用《金匮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切莫當風、寒、濕痹治。
二、 辨痹證關節疼痛
痹證關節疼痛有腫者,有不腫者,宜詳辨之;大凡腫者較不腫者為重,若
但腫痛局部不紅不熱,舌淡少苔或白滑苔者,多屬寒濕之邪流注關節;若腫甚而痛不顯者,多因于濕;腫痛而灼熱,舌質紅绛苔多黃膩或白膩者,多屬濕熱化毒之侯;若關節腫大、肌肉削瘦難以屈伸者,乃濕熱化毒轉為化燥,煎耗津液精血所緻,最為難治。
大凡痹症腫痛者,多因濕邪流注于經脈關節所緻,因濕邪其性粘膩濡滞,一旦流注關節,濕邪越聚越粘,膠着不去,腫久不消,與頑痰死血相結,留滞難除。
治腫初期常加二妙,薏苡仁、澤瀉之類,末期常重用半夏、天南星、白芥子配逐瘀之土鼈蟲、蛇、蠍子等蟲類搜剔絡道。此外,亦常用劉寄奴 30 克、蘇木 30 克,此二藥為消骨腫之效藥,且有活絡止痛之功。
三、痹痛用藥
痹證之痛是因風、寒、濕、熱之邪所緻之關節骨痛。乳香、沒藥是治因撲跌損傷血腫而痛者。
延胡索、川楝子是醫因氣滞血瘀而痛者。五靈脂、蒲黃是療血瘀血海而痛者,專主下焦。瓜蒌、薤白專主上焦胸痹氣滞之痛。丹參、檀香專主上焦氣滞血滞之痛。上藥雖皆屬于止痛,但用于痹證骨痛則藥不對證,故效不确切。
用半夏、天南星各 60 克 ,再随症配伍,确有止痹證骨痛之效,若量小亦無效。其配伍為:
以風濕之邪為主者,配獨活 30~ 60 克;
以寒邪為主者配桂枝 10~ 20 克。患痛痹一側腿痛劇烈,又不耐二烏者,常以半夏、天南星各 60 克 ,配桂枝 10~ 20 克,止痛效果甚佳。
以熱邪為主者,配大劑白虎湯。若腫而痛者配全蠍 10 、祁蛇 20 克 、劉寄奴 30 克 ,腫痛無論新久, 10 數劑即可消腫止痛大半。
四、藤類引經藥之運用
治療痹證,因病變部位常在四肢關節處,為了引藥力達到病所,以提高療效,方中可加藤枝類藥物。如:
絡石藤:祛風通絡,善通絡中之滞,肝腎虛之風濕痛痹者最宜。
青風藤、海風藤:二藥均主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前者以鎮痛之功最顯,且有止癢之效。後者善治絡中之風,遊走性疼痛。
忍冬藤:具清熱解毒之功與忍冬花較勝,又專主絡中之熱毒,故善治熱痹腫痛。據張山雷《本草正義》雲:“今人多用其花,實則花性輕揚,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氣味具厚,古人隻稱忍冬,不言為花,則并不用花入藥。”
雞血藤:功能通絡舒筋活血補血。專通絡中之血,故用于婦女及血虛者最适宜。
伸筋藤:功能舒筋活絡,清熱利濕。主治風濕筋骨疼痛,腰肌勞損。筋急肉疼者可選用。
天仙藤:祛風濕,通經絡,化水濕,消腫止痛。凡風濕痹痛兼有水濕而腫者最宜。
絲瓜絡:通絡祛濕,專祛絡中之濕。
桑 枝:能通絡清熱舒筋,利關節,能引諸藥之力達于四末,為療四肢疾患之主要引導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