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65歲,退休工人。1983年4月10日初診。病者經年累月,自覺諸身不适,肩背脹痛,關節酸脹,胸悶不快,遇陰雨低溫,四肢沉重酸痛,精神疲憊,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脈緩而軟,舌苔薄白潤。血象正常,抗'0'、血沉正常,心電圖正常,血壓138/80mmHg。前醫治以補益氣血藥、滋陰補腎藥、養血祛風藥,均未能達到治療目的,患者依然終日感覺身體不爽,體态不如常人。仔細詢問,病者家況尚好,退休生活安定,又無人際關系不睦。查體亦無陽性體征。改從調和表裡,調和營衛入手。處方:柴胡10g 黨參15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 黃芩10g郁金10g 生黃芪15g炒谷芽炒麥芽各10g炙甘草5g 姜3片大棗3枚ints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服前方7劑後,自謂半年來,唯有此次服藥的療效好。服藥後感覺諸身清爽,精神舒暢,心胸開朗,食量增加。病者譽為神藥。
察其脈舌如常,血壓平穩,無明顯陽性體征,病者要求繼服前藥。遂囑其守原方再進7劑,仍每日1劑,水煎分服。
俟後,病者三四個月未來診。約過年之後,病者來診,訴其每月服7劑,已堅持半年多,自覺精神振作,體态輕盈,食欲正常,睡眠良好,血壓正常,脈息平和,要求賜藥浸酒,以調理氣血。拟用首烏、枸杞子、雞血藤、杜仲各等分,浸白酒常飲。
随訪至今,病者已年逾七旬,每月服上藥5~7劑,并用藥酒佐餐。面色紅潤,精神頗佳,飲食、二便、睡眠勻正常。病者喜稱,先生所賜“保健良方”,不是補藥,勝似補藥。《傷寒實踐論》
論:寒性收縮,表寒不解,則凝滞而束縛,必經年累,而諸身不适。肩背脹痛,關節酸疼,胸悶不快,這是太陽傷寒,表證失解之後的證狀。表不解則汗不出,而有汗者,又不能自止,表不解則經陽之氣,不能化汗外洩,内郁為濕而痹着,故遇陰雨低溫,郁其經陽,不能外達,則沉重酸痛,全身不适。柴胡桂枝湯,還是解表為主。加黃芪,補肝脾之氣,以行營衛。表解營衛行,則諸證得解。
隻要治不解表,那補益氣血,滋陰補腎,養血祛風所有的治法,都是徒勞。還是那句話,善治者,治其皮毛。還是那話句,這就是穿着馬甲的外感病。
44體痛——劉文壅醫案王某,男,42歲,2014年3月14日初診。3個月前淋雨後出現惡寒、發熱、周身關節疼痛,就診于個體診所,用中西藥治療後症狀未見明顯緩解,遂來診。症見汗出惡風,四肢關節及周身疼痛,伴咽幹,欲飲水,惡心,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中醫診斷:體痛(太陽少陽合病)。處方:柴胡12g,黃芩12g,桂枝10g,炒白芍12g,當歸12g,清半夏10g,生姜10g,大棗5枚,黨參12g.3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劑後汗出、惡風、惡心、四肢疼痛即緩解,病情向愈。《經方臨證實踐錄》
45全身關節炎——陳瑞春醫案羅某,女,51歲,工人。1989年4月5日初診。病者開春以來,經常全身關節疼痛,遇陰雨則肩、肘、膝等大關節疼脹難忍,涉水則關節紅腫而痛。前醫以祛風勝濕藥,如羌活、獨活、威靈仙、防風之類罔效,又以四物湯之類養血亦未能奏效。查抗'0'、血沉,均在正常值以内。診時所見,病者身體形寒,全身關節酸痛緊束不舒,膝關節屈伸不利,尤其以夜間關節肌肉疼痛不堪,影響睡眠,食納乏味,二便正常,脈浮弦緩,舌苔白潤。拟從調和營衛,透達風寒,稍佐祛風勝濕為治。處方:柴胡10g 桂枝10g 黨參15g 黃芩10g法半夏10g 白芍10g 秦艽10g 防風10g甘草5g 姜3片大棗3枚水煎每日1劑。囑服7劑,以觀動靜。
二診:服上藥後,自覺身暖舒展,不惡寒,全身輕松,關節基本不酸痛,食欲增進。服第一二劑,身有微微小汗,服第三劑不再出汗隻覺身體舒适。脈緩平和,舌苔白潤。囑再服7劑,以鞏固療效。
數月後告之,兩個多月的關節痛,服前藥7劑已病去八九,再服7劑一切正常,一故末再複診,已上班勞動。《傷寒實踐論》
論:羌活,獨活,都是發汗的表解,但此藥往往是汗發出來了,而表寒卻仍未解,所以有個解表方叫九味羌活湯(獨活羌活湯),經常是出汗之後,而表仍未解,所以不如仲聖方,麻黃湯與桂枝湯。而麻黃湯汗出之後,有時也是表寒不去,而半日複起熱,這時就是桂枝湯,解表寒。這個防風藥,是洩經絡之濕的,正是此濕内阻,而生的風,濕洩之後,經脈通暢,則風自止。本案全身關節疼,還是外感病,表不解而留下病根。柴胡桂枝湯,還是解表,加防風行經絡之濕。
46全身關節疼痛——劉二亮醫案白某,女,45歲,2013年2月20日初診。1周前受涼後發熱惡寒,全身關節疼痛,某醫院急診科用中西藥治療後仍覺不适,遂請劉二亮老師診治。診見汗出惡風,四肢關節疼痛,口幹咽幹,惡心,納呆,二便調,無口渴欲飲,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中醫診斷:痹病。西醫診斷:關節痛。治則: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和解少陽,調理樞機。處方:柴胡12g,黃芩10g,黨參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棗4枚,桂枝10g,白芍10g。1劑,水煎服。
二診:藥後汗出惡風、關節疼痛、惡心症狀消失,四肢出現厥冷,大便偏幹,伴口幹咽幹,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改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清上溫下,重用辛溫之幹姜、桂枝以理微結。因患者津液損傷,大便幹燥,故用白術溫陽生津。處方:柴胡12g,黃芩10g,生龍牡各15g(先煎),天花粉12g,幹姜6g,桂枝10g,白術18g,炙甘草6g,1劑,水煎服。
藥後四肢厥逆、大便幹、口幹等症狀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經方臨證實踐錄》
47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趙東明醫案申某某,男,51歲,1987年9月20日初診。緣于三個月前在勞動後飲水,頓覺汗出身涼,舒服不已。但于當晚即見惡寒,發熱,體溫達38.3℃,汗出,周身酸重不适。午夜出現左胯酸脹疼痛,并沿左側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向足背竄痛。在當地衛生所口服解熱鎮痛藥後熱退痛減,但仍汗出不已。次日,複發熱,并感左腿痛甚,酸重無力,步履困難。經多次封閉及針灸治療,疼痛雖有所緩解,但終不能根除疼痛,并見每于左腿冷痛前有低熱、全身不适感。先後服用中藥獨活寄生湯、身痛逐瘀湯等數十劑,仍無寸效,今特邀餘診治。刻診:左側腰胯酸痛,每痛即竄及左下肢,可沿後側痛及足背,足不敢着地,并訴疼痛多于發熱後發作,伴納差,自汗,面色白,舌淡紅,苔厚白,脈象浮弦。西醫檢查:血常規在正常範圍,血沉:33mm/h,抗“0”陰性。直腿擡高試驗陽性,環跳、承山穴處有壓痛,診為坐骨神經痛(原發性)。脈證合參,證屬少陽、太陽并病,治宜和解少陽,兼以表散,柴胡桂枝湯出人:
柴胡15克,半夏12克,黃芩10克,黨參15克,黃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溫服。
服上藥1劑後,患者即感痛減,效不更方,又連服5劑,諸症盡消,痊愈而歸。[黑龍江中醫藥1990,(2):41]《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論:典型的傷寒,這不是沒病找病嗎?大熱入水,的确爽快,可但凡年長一點的都知道,身熱用涼水一激,一下就能激出病。
48關節腫痛——謝富儀醫案張某,男,51歲。住院号53044,患者四肢關節腫痛反複7年,加重2個月收住院。入院刻診:四肢關節腫脹作痛、灼熱、口苦口幹、頭目眩暈伴發熱、惡風、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查體:T 38.6℃,貧血貌,心肺(一),雙手掌指關節、雙膝關節輕度腫脹壓痛。血常規:RBC 2.42 ×101,Hb 74g/L,wBC3.0X10°,N 0.66,ESR 43mm/h,RF陽性,CRP 59mg/L,抗核抗體陽性,抗ds-DNA陽性,抗Sm抗體陽性,拟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辨證為風邪雜至,兼以和解清利之法治之。處方以柴胡桂枝湯加減:
桂枝10g,白芍12g,柴胡9g,沙參12g,半夏9g,黃芩9g,片姜黃10g,雷公藤10g,生姜3片,甘草6g。每日2劑,連治5日,病人諸關節疼痛減輕,體溫下降,餘症遂減,唯下午發熱減而未已,知濕熱已去,然陰虛内熱未除,減片姜黃、半夏,加鼈甲、地骨皮,續進5劑,病情轉機,宜調理肝腎之陰圖治其本。《經方驗案評析》
49腰間盤突出——婁紹昆醫案李某,男,35歲。1992年8月16日初診。2年前,在工地勞動時挫傷腰部,引起腰腿麻痛。刻診:瘦長身軀,痛苦面容,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攣,難以轉側;憎寒煩熱,口苦咽幹,惡心幹嘔,小便短澀不暢。舌淡紅,苔厚黃膩水滑,脈沉弦。檢查:腰部發現脊柱向左側彎,L5棘突向右偏歪,L4 ~ L5,S1棘突周圍壓痛,左骶髋關節壓痛并觸及索狀物,左腿擡高試驗強陽性;X線攝片顯示,L5~S1間隙變窄,已形成骨橋。診為左骶髋關節錯位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此為風寒濕駐留太陽,由表及裡,傷及少陽,緻兩經合病,法宜解肌散風、和解少陽、祛寒除濕。予以柴胡桂枝湯與腎着湯合方加味:柴胡、黃芩、桂枝、白芍藥、黨參、幹姜、半夏、白術、茯苓各10g,甘草5g,生姜5片,大棗5枚。5劑。并針刺左側環跳一穴。
3劑後,諸症始緩;5劑藥盡,腰部冷痛與左腿麻木都明顯減輕。
藥已中的,守方繼進5劑,并給予針刺、按摩。
三診後,諸症均緩,加細辛3g,以加強散寒溫經之效。數法并用,諸症漸失,1個月後恢複如初。2000年偶然相遇,見其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婁紹昆經方醫案醫話》
論:本案是柴胡桂枝湯合腎着湯加味。
50痹證——劉景琪醫案靳某,女,53歲,工人,1983年5月24日初診。右半身麻木,頭脹,心煩,惡心,頭痛,口苦咽幹已兩年,發病原因不明。苔薄白,脈弦,痹證,太陽未罷,邪入少陽。治則:發散太陽,和解少陽 處方;柴胡24克半夏9克黨參15桂枝8克白芍9生姜9克甘草9克白術18克澤瀉45克,服三劑。
6月27日複診;服藥後出汗較多。于服頭劑後二小時許右半身發麻和頭暈等大為好轉,但仍口幹,脈弦。處方:在初診方中加麥冬30克五味子9克浮小麥30克三劑,症狀消失。《經方驗》
51類風濕性關節炎——劉景琪醫案劉某,女,27歲,售貨員,1983年4月14日初診。全身肌肉關節疼痛已二十餘天。因産後五、六天,病房内大搞衛生,門窗大開,身着甚單,為冷風所吹,當晚又用濕毛巾擦身,當夜全身肌肉關節均痛,指(趾)關節痛,頭痛。現各關節腫脹,兩臂不能擡舉,不能抱小孩喂奶,兩腿勉強能立,但步履困難,血沉第一小時末60毫米,類風濕因子陽性,口苦咽幹,頭痛頭暈,目眩,惡寒,惡心,納呆。舌苔白,脈弦。印象;類風濕性關節炎。辯證:産後血虛,太少兩感。治則:發散表邪,和解少陽。
處方:柴胡24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棗8個桂枝9克白芍15克川芎9克服三劑。4月18日複診:全身肌肉和關節疼痛明顯減輕,上下樓梯已自如,左臂活動自如,右臂仍不能高舉。又繼服原方十五劑,關節腫消痛止,血沉正常
《金匮要略·婦人産後病》日:“指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此案緻病原因,與經文相同,療效亦佳。《經方驗》
論;本案典刑的産後傷寒。産後亡陰,則陽逆上蒸,汗出而竅開。皮毛竅開,則一被冷風吹,即病傷寒。注意,一被冷風吹,不是傷風,而是傷寒。皮毛為經陽,經陽傷寒,而寒性收縮,所以全身肌肉關節疼痛。柴胡湯解傳經之少陽,桂枝湯外太陽之傷寒。
産後本身有陰陽之偏,陰陽不和,陽蒸汗洩而竅開。所以一吹冷風,即病傷寒。本有陰陽之偏,此太陽傷寒,不必三日傳經,也會太陽與少陽合病。桂枝解太陽,柴胡解少陽,和陰陽。
《金匮》卷二十一,産後附方提綱;治附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三物黃芩湯主之。本案即是産後自發露得風的典型醫案,典型的傷寒。此風者,作傷寒理解。
52肩周炎——劉渡舟醫案于某某,男,43歲,1993年11月29日初診。左側肩背疼痛酸脹,左臂不能擡舉,身體不可轉側,痛甚之時難以行走,服西藥“強痛定”可暫止痛片刻,旋即痛又發作,查心電圖無異常,某醫院診為“肩周炎”,病人異常痛苦。診時自訴胸脅發滿,口苦,時歎息,納谷不香,有時汗出,背部發緊,二便尚調。視舌質淡,舌苔薄白,切其脈弦。辨為太陽少陽兩經之氣郁滞不通,不通則痛也。治當并去太少兩經之邪,和少陽,調營衛。方選柴胡桂枝湯加片姜黃:柴胡16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黨參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棗12克,片姜黃12克。
服3劑,背痛大減,手舉自如,身轉靈活,胸脅舒暢。續服3劑,諸症霍然而痊。[《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143~144]
按語:劉老認為,治療肩背痛當抓住太陽、少陽、督脈三經。肩部為少陽經,肩痛多用小柴胡湯和解;背部為太陽經,背痛可用桂枝湯治療。久痛入絡者,其血必結,可加片姜黃、桃仁、紅花、川芎等藥活血通絡止痛。若背痛連及腰部,頭身困重而苔白膩,婦女兼見白帶量多者,常用羌活勝濕湯而取效。案中所用之方為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叫做“柴胡桂枝湯”,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經中之邪,以桂枝湯解肌調和營衛,以解太陽經中之邪。
臨床上,劉老常用柴胡桂枝湯治療以下幾種疾病,療效較佳:
(1)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證見肝脾腫大,腹脹,脅痛如刺,面色黎黑,舌質紫暗,邊有瘀斑,脈來沉弦。化驗檢查見A/G倒置,TTT增高等。常用本方去人參、大棗,加鼈甲,牡蛎、土元、茜草、紅花等軟堅化瘀之品,堅持服藥一兩月,每收良效。
(2)肝氣竄證:患者自覺有一股氣在周身竄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凡氣竄之處,每有疼痛和發脹之感。若以手拍打痛處,還可見嗳氣、打嗝,其後症狀緩解。本證以老年婦女較多見。
(3)風痹挾有肝氣郁證:風濕性關節炎肢節煩痛的同時,兼見胸脅苦滿,或脅背作痛者,而有很好的療效。
論:本案若不傳經少陽,就是太陽桂枝證。觀胡希恕桂枝湯醫案則知。
53身痛——彭堅醫案患者,女,62歲。患者四肢疼痛酸脹多年,遇到天氣變化或勞累加重,時發時愈,飲食二便尚可。最近周身疼痛,右下肢從臀部到小腿脹痛厲害,活動稍舒,躺下尤劇,以緻心煩不眠,舌淡苔薄黃,脈弦細。處以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10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黃芩10g,黨參15g,半夏10g,生姜10g,大棗10g,黃柏10g,蒼術10g,蜈蚣1條,全蠍10g。服上方後7劑後,患者臀部及小腿脹痛顯著好轉,全身酸痛也有改善,頸部不适,精神疲倦,舌淡,脈弦細。原方加葛根50g,黃芪30g。服上方後1周,感頭頸部及上身疼痛全部緩解,精神亦好轉,僅臀部留有酸脹感,脈舌同前,仍然用首診方加木瓜30g,懷牛膝15g,薏苡仁30g,黃芪30g,當歸10g。服7劑後,患者臀部的酸脹感也消失,一如常人。《經方治痹》
54疱疹遺神經痛——黃煌醫醫案春節前的門診患者依然很多。複診的Z老漢剛坐下就說:'好多了,好多了!能睡着覺了!”他來自宿遷,患右脅肋部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痛勢甚劇如電擊,每夜痛醒七八次,病已經5年多。月初來診時,面色憔悴,一臉痛楚。1周後來複診,已經眉開眼笑,一夜僅醒一二次,而且疼痛程度大大減輕。春節前趕來多配點藥。
我給他的方是柴胡桂枝湯與大黃附子湯:柴胡20g,黃芩15g,姜半夏15g,黨參10g,生甘草5g,桂枝15g,白芍20g,幹姜20g,紅棗20g。此方早午服用。另:生大黃10g,制附片20g,北細辛10g,附子先煎40分鐘後入大黃、細辛,開蓋煎煮,臨睡前頓服。
柴胡桂枝湯在《傷寒論》中是一首治療發熱性疾病的方,但在《金匮要略》中則變為止痛方,被用來治療“心腹卒中痛”。所謂心腹,包括上腹部、胸脅部等;所謂卒中痛,提示疼痛為突發性,如電擊、針刺,臨床上許多神經痛常常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Z老漢帶狀疱疹後遺的神經痛,就比較适合此方。
大黃附子湯是止痛方。《金匮要略》記載:“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所謂脅下,指腋下至腰部;所謂偏痛,不是全腹部,疼痛或在左,或在右,比較固定。
Z老漢的神經痛,與大黃附子湯證相符。
将兩方分别煎煮、分别服用,基于以下兩點的考慮:其一,患者夜裡疼痛劇烈,大黃附子湯止痛力強,故睡前服用;其二,柴胡桂枝湯不僅止痛,也是傳統的調和表裡方,适用于有神經症狀的免疫系統疾病,其人多見全身狀況較差、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患者病已5年,不能圖速效,可以柴胡桂枝湯緩圖。那麼,兩方為何不共煎同服?因為《傷寒論》《金匮要略》中沒有柴胡與附子細辛同用的例子。經方的應用,應當尊重前人用藥經驗,亦步亦趨、小心謹慎為好。2018-02-17《黃煌經方醫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