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簽: |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距今約5000至6000年前,持續時間約2000年,因首次發現于赤峰紅山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于遼甯省淩源縣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淩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甯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
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征。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紅山文化玉器特征:
1)玉材多為岫岩玉(蛇紋石)硬度4-6,呈油脂光澤,有黃綠或淡黃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瑪瑙和煤玉。
2)器類有裝飾品勾雲形玉佩、玉環、串飾、馬蹄形玉箍、竹節玉飾等。動物形象的佩玉藝術品最多,有玉龍、豬龍形獸、豬首獸、鷹、燕、蠶、魚、龜等。
3)器型一般較小,但采用大塊面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簡練,質樸。
4)裝飾紋飾簡潔,疏朗多為抽象圖案。一般多着重大塊面抛光,僅在眼、口部作精細雕琢。
5)器形多為扁平體,無論單面或雙面雕琢均有厚薄變化,常将器物外輪廓琢成薄形鈍刀狀。
6)琢制工藝擅長以磨碾手法制作類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溝槽,壓地隐起的陽紋和斜面棱線,有的棱線觸之有感,視之不見,說明琢磨很精細。後期才在隐起圖案上加刻陰線紋。
7)因為大多應用于懸挂、佩帶,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一般為單面鑽孔,兩面孔徑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稱馬蹄孔。可能出于減少鑽孔難的設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則采用雙面打孔,孔徑兩端大,中間小,俗稱蜂腰眼。有的對穿孔對接有誤差,因而孔徑有台階式痕迹。這兩種琢孔方式商周時代仍沿用。
8)另有三種玉器特征有,其一為在一面打兩個孔,斜入"刀"在深處穿通,俗稱象鼻眼,這種打孔方式唐代以後才又采用。其二為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對穿。其三為在先磨出的兩道橫向溝槽内斜向對穿。這三種穿孔方式可統稱為雙眼穿洞單面成孔法是紅山文化琢制工藝的獨特特征。
名玉欣賞:
玉龍,高14.4厘米。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
玉豬龍褐色玉,長4.2、寬3.4、厚1.4厘米。
玉馬蹄形器青綠色玉,高8、口徑7、下口徑8厘米。
玉鈎雲形珮青灰色玉,長11.3、寬8.9、厚0.35厘米。
玉獸面紋丫形器青綠色玉,長12.4、寬4.1、厚0.2厘米。
玉鈎形器青綠色玉,長9.5、寬3.1厘米。
玉鸮青白色玉,長4.8、寬4.9厘米。
玉雙聯璧青白色玉,長9.5、寬4.5厘米。
上一篇
&家有君子蘭&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