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氏善“調氣”,認為:“人身之病,其在氣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僅二三。氣病有不影響于血者,而血病每關乎氣。”并認為涉及到“氣”,“肝膽脾胃”的功能尤為重要。臨床上善用柴胡劑和瀉心劑調理肝膽脾胃。
“柴胡最善調暢肝膽之氣,推動氣機出入,并由此促進髒腑功能的正常運行。《神農本草經》言柴胡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緻新”,此說明柴胡可促進六腑的新陳代謝,能推動少陽樞機,并由此起到調和表裡、消積化食的作用。在小柴胡類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陽膽氣之出,黃芩苦寒以助厥陰肝氣之入,柴芩并用,則出入如常矣。然二者之中關鍵在于柴胡的疏解,故《傷寒論》用柴芩運轉樞機時,黃芩或可減去,而柴胡卻是必用之品。依仲景法,柴胡劑中還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進肝膽之氣的出入。
調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每由火旺氣實所緻,故降胃每用黃連、黃芩,清火即是降胃。三黃瀉心湯之治吐衄,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之治寒格吐逆,皆屬清火降胃。仲景亦習慣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為痰飲所緻者而設。脾氣以升為常,脾氣不升多兼裡寒,故既用參、草益氣,亦用幹姜溫中。脾胃升降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氣而氣機自調,脾胃升降自然恢複正常。後世在使用半夏瀉心劑時,又有加枳實、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氣之藥調理脾胃,亦有道理。”(付延齡整理)
原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為邪踞少陽,樞機不利。
主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原文: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誤下後導緻“中虛熱結,胃氣壅滞”而緻痞。
主證:心下痞硬,嘔逆,腸鳴下利。
已緻“中虛”故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而用半夏瀉心湯“洩熱和中,降逆消痞”。
柯韻伯:“……未經下而胸脅苦滿,是裡之表證,用柴胡解表,心下滿而胸脅不滿,是裡之半裡證,故制此湯和裡。稍變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陽半裡之意耳。名曰瀉心,實以瀉膽也。”
陳亦人氏認為,痞證和其他證候一樣,都有寒熱虛實之異,所謂寒熱相結之痞,實際是正虛邪實。虛寒痞代表方劑即理中湯,實熱痞代表方劑即大黃黃連瀉心湯。“中虛熱結”之痞證可用兩方加減化裁。故成半夏瀉心湯。陳亦人氏認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虛寒下利,熱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小柴胡湯組成: 柴胡、黃芩、大棗、生姜、半夏、黨參、炙甘草
半夏瀉心湯組成:黃連、黃芩、大棗、幹姜、半夏、黨參、炙甘草
胸廓屬少陽,内含心肝脾肺膽胰,且柴胡劑利小便、通大便、汗。機體三個排邪渠道盡已開通,故小柴胡湯的治療範圍極其廣泛。
陳亦人總結出小柴胡湯可以廣泛應用于以下疾病:
1.能治胃腸升降機能紊亂,嘔吐,二便失調等證。
2.能治肝膽疏洩不利,脅部、腹部脹痛。
3.能治小便短少,對慢性腎炎,腹水、少尿,腎功能嚴重破壞,因伴有柴胡證,投小柴胡湯加味,收到顯著效果。
4.能治心悸,對陣發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長期低熱及其他發熱待查,特别是寒熱間歇發作有效。
6.能治膽經郁熱之鼻淵與風火上擾之耳聾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據史載宋、元祐二年(1087年)時行咳嗽,無論長
幼,服此皆愈。
7.能治熱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熱證,可加生地、丹皮、地骨皮之類。
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的使用範圍也相當廣泛,然其主要用于消化系統。急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疣狀胃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出血、贲門痙攣、急慢性腸炎、痢疾、洩瀉、小兒暑瀉、小兒消化不良、胃粘膜脫垂、胃下垂、胃扭轉、便秘、膽囊炎、消化道腫瘤、(胰頭腫瘤、贲門癌、食道中斷癌術後綜合征)、病毒性肝炎、多涎症等等,隻要是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消化系統的疾病多可以此湯加減變化治療。
劉渡舟說:“半夏瀉心湯,冠于諸瀉心湯之首,實為内科治療胃脘病開辟了法門。尤其是虛實兼夾、寒熱錯雜證則可于諸瀉心湯中随手拈來,往往獲得奇效。現代醫學所謂急性胃炎、胃腸炎、潰瘍病,以及肝膽等疾患,凡以嘔、痞為主證者,運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多能獲效。”(《傷寒論講解》)
觀小柴胡湯與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生姜,甘草瀉心湯重用甘草)兩方各隻有七味藥,藥味僅一兩味之差。一方有柴胡,一方多一味黃連;一方用生姜,一方用幹姜。而主治病機與病症範圍則大有不同。
可見經方配伍之嚴謹,奧妙變化之無窮。
上一篇
王宏劍油畫作品欣賞
下一篇
三皮講診斷之小便異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