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邏輯新引·怎樣判别是非》 閱讀筆記(十九)

第二章 了解科學
費格爾(Feigl)關于科學誤解的論述

費格爾:哲學家、邏輯實證主義者,維也納學派最早的成員之一。心身同一論的著名代表。 質疑1:有些 人士,特别是些傳統主義者,認為科學不能确立人的事務之基礎。因為科學的知識常常在變動之中。本身不穩定的東西,顯然是不能拿來作其他事物之基礎的。

不過,如果這種變動使科學更逼近于“實在”,那麼比之不更逼近于“實在”,是否更能作确立人事務之基礎呢?

正解:說科學不夠穩定的人往往以為知識的确定性别有來源,而且這種來源在性質上與科學不同。例如,先驗。但所謂的“先驗的知識”,就是不靠感覺經驗而成立的知識。這類知識,解析起來無一不是約定俗成之結果。所以,這類“知識”的确定性是約定的确定性。離開了約定,無确定性可言。關于經驗的知識,沒有必然可言,隻有蓋然。從邏輯的眼光看,我們要獲取經驗的知識,隻能借試行錯誤來摸索。自稱知道整個宇宙的圖像及其發展的趨勢者,無一不是玄學的妄人。


質疑2:有些人說,科學不過全然起于實用的需要。因此,科學的唯一價值,隻是滿足這些需要而已。
然而,科學的真理之探索,必須完全獨立于實用需要的考慮。

正解: 科學對人類的影響,除滿足實用的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态度與方法。科學提供我們比較可靠的看事看人的态度與方法。迷信、義理和社會神話這一類的東西,常能給人以情緒上的高度滿足,并凝固人的偏執,因而也常引起人瘋狂的沖突,或對他人的迫害。

有人也會質疑殺人利器都是科學研究的結果。但是,科學最基本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态度與方法。在事實上,許許多多人在心理狀态上是迷信的、義理的、社會神話式的,而在手段上卻是采取科學技術。這就是最文明的工具被操縱于最野蠻的頭腦,科學是沒有義務負責的。


質疑3.有些人說,科學是建立于沒有經過批評的預先假設(presuppositions)之上。科 學是靠科學自己的标準來證明科學的看法。所以,我們如果用科學方法來解決知識問題并且決定行為方向,那便陷于循環論證的謬誤。
正解:現代哲學的解析功能,乃厘清科學的基本假設,并批評其方法。科學的哲學之興起,更是嚴格批評科學的基本假設。借着邏輯解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知道, 科學方法是能夠産生比較可靠的知識的唯一方法。

質疑4:有人說,科學的定理定律不盡合于事實。 科學往往納事實于其定理定律之内。科學所用的方法常為抽象的,有抽象就有舍象(概括的具體化)。一經抽象與舍象,就是為事實設置模型。這麼一來,我們便不能得到有關經驗之豐富而繁雜的内容。
正解:這種批評的基本錯誤,在把“表達”(representation)與“再造”(reproduction)混為一談。而且以為科學必須把經驗再造出來。科學工具,隻能用來“表達”事實,而非再造。
科學的工作是求發現關于某種事物在某種條件之下可靠的和精确的知識。因此,科學是盡可能逼近事實之真相。至于連續或不連續,都可用數學方式表示出來,而且隻有借現代數學的技術才能表示得貼切。

質疑5:有人說,科學隻能對付可度量的事物。因此科學易将不能度量的事物“解釋掉了”。

正解:所謂“不能度量的事物”,是先天地不能度量,還是在技術上不能度量?如果說是先天,那麼根據何在?如何證明?如果說是技術,那麼就不能證明它在原則上不能度量。

如果某一時期的技術水準不足以度量某一事物時,那麼我們沒有理由說在日後技術水準進步時我們不能度量它。

定量思想乃現代文明的标記。有而且隻有将研究的題材度量化,知識的精确程度和互為主觀的程度才可增加。

質疑6:有人說,科學從來不能夠“說明”經驗現象。科學隻能“記述”經驗現象。因此,現象以外的實在世界也就非科學所能及。

正解:為什麼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偏偏不是實在的,而心裡所想的形式就一定是實在的呢?為什麼是實在的必須是在思議中永恒不變的,而在思議中不是永恒不變的便不是實在的?“現象”和“實在”之劃分線又在哪裡?何以可感覺的是表面的,而不可感覺的則是在背後的?何以“現象”一定次于“實在”?

從認知的層次着眼,把宇宙分作“現象”和“實在”而又輕重揚抑于其間,根本是毫不相幹的舉動。要說是“實在的”,則凡有的,包括可感覺的及可思議的,都是“實在的”。如果我們要玩弄命名的自由,那麼,我們要說凡存在于宇宙之間的都是“虛幻的”,我們說感覺世界是“虛幻的”,可思議的形式同樣是“虛幻的”。科學是認知的活動及其産品。因此,“實在”與“現象”之分,對于科學也毫不相幹。科學既不研究“實在”,也不研究“現象”,它隻研究可經驗項。

質疑7:有人說,科學與宗教不相容。

正解:這一批評是否為真,視條件而定。如果宗教代替知識或侵入知識的園地,那二者确不相容。反之,二者可互為補償。曆史上,二者之間之所以常常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系出于二者都沒有守定“分土而治”的原則。

質疑8:有人說,科學對于現代文明的種種罪惡和失調之處應負責任。科學制造毀滅性的武器,科學技術之應用,造成人類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種種病症。因此,人類愈金華,道德愈堕落。

正解:世界之所以發生種種罪惡,系出于政治和經濟不适合大多數人之良好的生存所緻。政治和經濟為什麼不适合大多數人之良好的生存呢?因為不依照科學。在世界許多地區,該夾雜着多少不合邏輯的成分:關系于衆人禍福的權力要靠流血搶奪。多的以後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他們借此滿足私欲,大家的生活資料被用作權勢屈從的交換。教育被當作灌輸社會神話的工具……凡此等等,無一為科學提供。

從前,社群靠祭司、聖人、賢哲之言作生活的指導原則。顯然,這些人所言已不适用于新的形勢,所以社會敗像畢露。欲救此弊,必須拿嚴格地科學知識代替前人的教言。

質疑9:有人說,科學的知識對于真理是中立的。研究純科學的人是居住在象牙塔裡。因此,科學家容易對當前的人生切要問題漠不關心。

正解:科學的理論研究必須不受實際需要左右。稍為之所左右,理論便為之歪曲。實際問題可以刺激理論研究。但不許可的,隻是在做理論研究時,把實際需要的動機摻雜進去,左右結論。所以,攻擊“個人興趣”,輕視“純技術觀點”,都是無的放矢。

質疑10:有些人說,科學方法在說明、預斷并控制物理現象時固然極其成功,可是,在研究有機事實時則成功極少,而科學研究心靈現象和社會現象更無成功的希望。物理科學的方法,即使不是唯物主義,也是機械主義的,因而不免忽略了許多重要的非物理因素。

正解: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科學方法以外,還有什麼别的方法呢?時至今日,我們不能相信玄學可以解決科學所不能或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果所謂“機械式的”解釋,指尋求一定的定律,那麼它依然是一切科學所不可少的程序。

質疑11:有人說,科學不能決定價值。因為,充其量說,科學隻能發現世界的真相,它從來不能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正解:即使科學不是或不可能是倫理價值決定之充足且必要條件,至少是個必要條件。我們要做倫理價值決定,必須在科學所提供的經驗知識基礎上,否則便是盲目決定。理智成熟的人必須依照人的需要、欲求,以及社會狀況等因素,來決定倫理價值标準。

科學共同具有的特征 1.互為主觀的可檢證性: 所謂“互為主觀”,即一個命辭或概念為不同的個人所了解或應用。依此,所謂“互為主觀的可檢證”,即一個命辭或概念可以為不同的個人所互相驗證。這種辦法,可以使科學免受個人或文化的偏見所支配,可以幫助我們把科學活動與非科學活動加以區分。

我們要把活動變成知識,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把他們組織稱互為主觀因而也就可以理解的構造。(2)可以付諸适當的檢證,确定其是否可靠。
認知的意義(cognitive meanings):包括純形式的意義和經驗的意義。純形式如邏輯與數學,經驗如各種經驗科學。
2.有足夠的印證程度。 意見可因人而異,可随立場而變,知識卻不能。能夠改變知識的,有且隻有共同世界裡的經驗。在一般情形之下,我們試圖提出的觀點或假設,有時會被吸收進科學,有時卻得不到印證而被放棄。有時所追求的真理常為基于輕率的推廣作用而形成判斷,或者是基于薄弱的模拟作用而形成,常常與“如願的想法”結合,而成錯誤之源。

3.有組織。 科學必須是有組織的知識。 我們要知識有組織,必須将知識納入一個系統之中,或把知識組織成一個有系統的形式。既然如此,科學知識必須是各部分彼此融貫的。知識間互相矛盾,在科學裡不允許的。我們所尋求的,是一組安排妥帖的語句或命辭。就叙述而論,融貫即是分類、歸類、圖解、統計等。就說明而論,融貫表現于假設與定律之間的調和。
4.有廣含性。在科學中,往往以相對少數的基本觀念、假設、定律,來說明相對多數的事項。 因為科學有這種力量,所以它能收獲記述的經濟、說明的經濟,以至于思想的經濟。
5.懷疑。科學還有一種重要特點就是有懷疑的态度。 幾乎可以說,沒有懷疑就沒有經驗科學。純粹的經驗科學起于對自然和人生的懷疑,有了疑問就要求解答。要求解答,則可逐漸衍生出科學知識。對于自然需要懷疑,對社會的建構尤然。
懷疑必須徹底,應用範圍必須毫無限制,也許毛病就躲藏在那不徹底的角落 。對眼前的事物和建構可以懷疑,對傳統也可以懷疑,對聖賢的言行也可以懷疑。卡爾·波普爾說:“偉大的人物可能制造偉大的錯誤。”對人的言行懷疑程度必須與其偉大程度成正比。
可是,人當然不歡迎被懷疑。照他們看來, 懷疑就是不忠的表現,而無條件的信仰則為力量之泉源。所以,他們要用種種建構來培養絕對的信仰,并且打擊和消滅懷疑。

懷疑和猜忌根本是兩回事。猜忌是自卑的産品,也是唯恐他人奪走權利的心理反應。猜忌是主觀的,所作的判斷并不拿事實來檢證真假,而隻是以猜忌的心理來支持。懷疑則是理知追求的表現。科學家把懷疑看作一種程序,希望由它得到無可懷疑的結論。一旦理論圓通而且證據确鑿時,懷疑自行終了。
沒有經過懷疑而行的肯定,不是盲目、便是武斷。盲目來自于權威、風俗、從衆。武斷來自先入為主,或與情緒結合而成。這樣的肯定又有什麼價值呢?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科學方法。如果還有其他所謂“緻知的方法”,那一定是旁門左道。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