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四逆湯應用的四個原則

四逆湯應用的四個原則

1、堅持辨證,有是證用是方

方從法出、法随證立。辨證準确是最關鍵的。附子屬于溫陽法,針對的是陰證。假若在陽證的時候用了附子,自然會變證百出,被誤認為附子中毒、藥物不良反應,其實不在于藥物,而在于辨證錯誤。因此有句俗語: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人參用錯了,也是毒藥。你給張飛吃附子,肯定要出不良反應或中毒的。因此,用附子的第一個大原則就是,辨别陰陽,陰證才考慮用附子,陽證不能用附子。因為,“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同樣道理附子下咽也可陽盛則斃。正如扶陽學派開山祖師鄭欽安說“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證。亦不難于識證,而難于識陰陽。”

2、附子劑量據證應用,以知為度,不盲目大劑量

四逆湯中附子一枚,強人可大附子一枚。據有學者測算,正常附子一枚,約15g左右,而且是分溫再服。實際上一次劑量并不大。若強人,就是體質強壯高大者,可大附子一枚,約30g左右。表面上看起來,要辨體質,實際臨床辨證,其實已經包含了辨體質。三因制宜的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都是要辨别的。

附子的臨床用量還是從小劑量起,以知為度。根據體質的強弱不等決定藥物的劑量,更重要的是根據證來确定藥物的劑量。但我們臨床當中還是從小劑量緩慢加起,以知為度,中病即止,不要盲目地加大劑量。能用附子10g解決問題的,為何要用20g呢?就像之前講麻黃解表一樣,能用10g麻黃解表發汗,就不用20g麻黃去發汗。比如林黛玉出現了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細欲絕的時候,附子劑量大。若症狀不急迫的情況下,少火生氣,劑量小一些就行。

3、注意配伍。要理解附子、幹姜為何加入甘草

四逆湯中甘草雖然不是溫陽的,但甘草味甘性緩,駕馭附子、幹姜的辛溫辛熱,辛甘化陽,緩慢釋放,從而起到溫陽作用。若無甘草的甘緩,則幹姜附子湯勢大力猛。類似于十棗湯中的大棗,統領駕馭甘遂、芫花、大戟。

在四逆湯中,附子一枚、幹姜一兩半、炙甘草二兩,我們發現甘草用量明顯大于幹姜和附子的量,這就是利用甘草來佐制附子的毒性,辛甘化陽,臨床上運用四逆湯時,一定要注意甘草的劑量,不能比附子、幹姜的量小。炙甘草的作用不容忽視,這就是為什麼有甘草幹姜湯、桂枝甘草湯、甘草附子湯,體現了辛甘化陽的作用,把附子、幹姜的熱轉化為人體需要的陽氣。

4、陰證的時候,劑量小劑量加起

陽證的時候,正氣不虛,側重于祛邪。陰證的時候,正氣虛,側重于扶正。“壯火食氣,少火生氣”,治療應該溫火去化,而不是大火急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對于慢性病的溫陽也要慢慢溫。就像我們煲粥一樣,小火慢炖煮出來才香。因此對于陰證,病情急迫,則大劑量、頻服以救逆。若病情不急迫的時候,可以用小劑量的四逆湯來溫陽。這樣患者服藥後也比較舒服一些。否則欲速則不達,适速行天下。

通過四逆湯的條文,可以發現,高頻詞出現的症狀是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大家不要認為見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細欲絕的時候才是四逆湯證。你平常也見不到四肢厥逆、脈細欲絕的休克患者,多在ICU ,見到了讓你治療效果也不好,半死半生。因此,隻要确定了是陰證,就有姜桂附、四逆湯的應用可能。四逆湯可以看做是溫陽法的基本代表方劑,無非是病情重急迫的時候四逆湯劑量大一點,病情穩定或不急迫的時候,小劑量的四逆湯同樣可以應用。臨床中,常常采用附子、幹姜、炙甘草各6g,或小劑量四逆湯合當歸芍藥散來溫中補虛、扶助正氣。

臨床中會有附子中毒事件,怎麼樣避免附子中毒呢?所謂的附子中毒,首先的原因就是可能是辨證不準确,錯誤應用附子導緻的不良反應,卻讓附子背了黑鍋。其次是配伍不恰當,比如沒有合入甘緩的炙甘草,再者就是藥物劑量過大,煎煮時間不夠長。附子15g以上要先煎至少半小時,30g以上先煎2小時。隻要做到以上幾點,都能夠妥善避免附子中毒事件的發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