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普濟消毒飲
(辛涼複甘寒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銀花一錢 連翹一錢 薄荷五分 荊芥穗五分 牛蒡子六分 元參一錢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五分
活水蘆根一兩,煎湯代水,一日三劑,約2時服一劑。
[主治]溫毒咽疼喉腫,耳前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俗名大頭瘟,蝦镆溫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溫毒者,穢濁也。凡地氣之穢,未有不因少陽之氣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氣發洩,故多有是證;秋冬地氣,向有不藏之
時,亦或有是證;人之少陰素素,不能上濟少陽,少陽升騰莫制,亦多是證;小兒純陽火多,陰未充長,亦多有是證。咽痛者……蓋少陰
之脈,皆循喉嚨,少陰主君火,少陽主相火,相濟為災也。耳前後頰前腫者,皆少陽經脈所過之地,頰車不獨為陽明經穴也。面色赤者,
火色也。甚則耳聾者,兩少陽之脈,皆入耳中,火有餘則清竅閉塞也。治法總不出普濟消毒飲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涼膈散為主,而加
化清氣之馬勃、僵蠶、銀花,得輕可去實之妙;再加元參、牛蒡、闆藍根,敗毒而利肺氣,補腎水以上濟邪火;去柴胡、升麻不用者,以
升騰飛越太過之病,不當再用升也(《溫病條辨》)。
近代·何廉臣:此方以涼膈散為君;以化清氣之馬勃、僵蠶、銀花為臣,走上焦而開天氣;再加元參、牛蒡子、闆藍根為佐使,清熱
毒而肅肺氣。去原方中升麻、柴胡者,以升騰飛越太過之病,不當再用升提也。又去黃芩、黃連者,以芩、連為苦寒清裡,此病初起,宜
用辛涼開達,不得先用苦寒裡藥,故犯中焦也(《重訂廣溫熱論》)。
[近代驗證]
例一 丁學屏治溫毒發頤(流行性腮腺炎)案
崔某某,男,23歲,工人。1976年12月29日因腮部腫痛,高熱二天入院,住院号:11339。
患者于兩天前自覺兩腮部腫脹,疼痛,發熱(T38℃)。今日因體溫升高,兩腮部脹疼加劇而來院急診。T38.7℃,血液化驗白細胞
3500,中性77%,淋巴20%,大單核2%,嗜酸性1%。
體檢:T39℃,P104次/分,咽部充血,扁桃體未腫大,無滲出。兩側腮部腫脹,腫勢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擴散,觸痛明顯。心肺(
-)。診斷:流行性腮腺炎。予中藥治療,服藥二劑後疼止,三天後體溫正常,腫勢消退。
初診:1976年12月30日,形寒身熱,頭痛鼻塞,兩頤腫脹疼痛,妨礙咀嚼,翕張為難。舌尖嫩紅、苔薄黃,脈形浮數,此因溫毒上犯
肺胃兩經,引動少陽膽火上沖,壅滞經絡使然。今拟辛涼疏風,清解熱毒。
薄荷葉3克(後下) 炒大力子9克 象貝母9克 連翹12克 玄參9克 馬勃3克(包)闆藍根9克 山豆根9克 夏枯草12克 荊芥穗9
克 三帖
複診:1977年1月1日,前投辛涼疏風,清解熱毒之劑。頭痛已止,兩頤腫疼亦見輕減。拟于原方撤去疏風之品。原方去荊芥、薄荷,
加蒲公英12克、地丁草12克,三帖
三診:1月4日,溫毒已從外解,少陽膽火亦平,兩頤腫疼已消,惟大便燥結,小溲色黃,口幹渴飲,餘熱未清,肺胃陰津已傷。拟予
甘涼益胃,輕清餘熱。
京玄參9克 川石斛12克 天花粉9克 銀花12克 馬勃3克(包) 北沙參12克 破麥冬9克 幹蘆根30克 生甘草4.5克 三帖。
[按語]
溫毒發頤,由風毒上犯肺胃,引動膽經伏火上沖使然。考前人治法,《東垣十書》有普濟消毒飲一方。吳鞠通氏非之。謂升騰飛越太
過之病,不當再用升、柴;;且病在上焦,早用芩、連苦洩,有故犯中焦之嫌。吳氏于《溫病條辨》中訂加減普濟消毒飲一方,頗為公允
。此案首診用藥,得力于吳氏;二診頭痛已止,熱退腫退,即撤去風藥,恐辛散太過,傷其正也;末診以清養肺胃收功,以溫病傷人之陰
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