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聽馮老講經方怎樣學懂《傷寒論》 (三)

6經方和醫經兩大醫學體系(略)

7排除誤讀傳統,經方有不少獨有的理念

咱們說,六經的實質不用說了,跟《内經》是兩碼事,好多專家都論證過了。

再一個,病名觀念也不同,你這個“傷寒”,醫經和時方他認為什麼,傷寒學家大多強調《傷寒》所論是廣義傷寒,主要根據是《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與《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的論述,從而認為《傷寒論》是一部讨論多種外感熱病的專著。這是我們誤讀傳統的一個主要原因,

錯誤的認為,張仲景是由當時發生“傷寒病”而促使他挂冠為民,發奮寫成《傷寒論》,這個是錯上加錯。醫經和時方的“傷寒”,什麼狹義的傷寒和廣義的傷寒,都跟《傷寒論》的“傷寒”不是一回事。《傷寒論》的“傷寒”就是第3條說的概念,經方,“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是表陽證,這不是個熱病,不是個急性傳染病,有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不是這樣的,它隻是一個表證。

第三個,經方獨有的概念,“陽”、“陽氣”、“脈促”、“半表半裡”,這在《内經》裡都沒有的,所以以《内經》解釋《傷寒》,那解釋不通的,它沒有,并不是說“一切理論來源于《内經》”,它沒有的,所以是經方獨有的理念。

所以,對于46條說的“陽氣重”,胡希恕先生指出是“津液重”,你用《内經》理論解釋的通嗎?解釋不通的,它是獨特的概念。

還有些概念,你像關于“溫瘧”,《金匮要略》上和《内經》的概念就不一樣,咱們這“溫瘧”是什麼,“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痛,時嘔……”,這個它是“溫瘧”。《内經》呢,正好相當于它的“瘅瘧”,它的“溫瘧”不是這樣的,而“瘅瘧”像(經方的)“溫瘧”,

它們這概念(實質)都不一樣,叫的病名一樣,它概念(實質)不一樣。

我們這一段就是講,學好《傷寒論》,必須擺脫誤讀傳統,明确有兩個醫學體系,因為我們都是用的一個(大學)教材,“一切理論來源于《内經》”、“張仲景根據《内經》撰寫的《傷寒論》”,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到河南去,他們開校慶,我講了這一個,有位教授上(講台)去(講)以後說,中醫學有兩個醫學體系,我頭一次聽說,以後好好學習,挺謙虛的。

所以這個是個問題,能理解不能理解,能轉變不能轉變,要學好《傷寒論》,這個觀念必須轉變,不用兩個理論體系去理解,是不行的。

互動環節

學員甲:馮老師,《内經》裡不也有“三陰三陽”這種表述嗎?跟《傷寒論》有何不同?

馮老:三陽三陽,名字是一樣,跟“傷寒”似的,《傷寒論》也叫“傷寒”,《内經》、《難經》也叫“傷寒”,但是概念(實質)不一樣。太陽(病)啊,都叫“太陽”啊,但那不一樣,那是太陽膀胱經啊,不一樣,《傷寒論》的太陽是什麼?表陽證啊。不一樣的,(雖然)叫的名字一樣。

學員乙:馮老,這是兩套不同的經驗,但是目前我們學生學的和考試用的,主要是《黃帝内經》那一套理念,如果這兩套理念沖突,會不會給學生帶來困惑,甚至可能會說,他考醫師執照都考不上呢?

學員丙:确實,這個問題很矛盾。

馮老:考試,那是一個問題,但是學術必須明确,你要學懂《傷寒論》,必須明确。

學員丁:現在醫師執照考試不考《傷寒論》。

馮老:他不考你,因為兩種醫學體系嘛,都要懂,都要學,目前來說也是,我講的《内經》的一些“黑點”多一點。為什麼,你用《内經》解釋《傷寒》,你解釋不通啊。

但是,我話也得說回來了,《内經》是我們的瑰寶,是祖國醫學的瑰寶,所以胡希恕先生經常用《内經》的一些條文、片段解釋,它有些科學的東西,裘沛然先生不是也說了嗎,它裡頭有一些燦爛的、正确的東西,也有一些糟粕的(東西),

所以這兩套醫學體系都要學,連西醫也是,我們現在不學不行,你必須懂得,什麼叫肝炎呀,你轉氨酶升高了,肝炎呀,這簡單的事啊,你得懂啊,得學。但是,我們要說,我們用中醫治病,你堅決不能用西醫的理論去指導去,這是抗病毒的,你用抗病毒(指導用)的(中藥)能治好肝炎嗎?它沒有。隻有用我們中醫的理論指導(用中藥),才能治好肝炎。

學員乙:馮老,那入門的時候盡量廣一點,先是《傷寒論》的深度,然後後續再涉及廣一點,我們現在有個中醫實驗班啊,他們那些學生非常喜歡《傷寒論》,他就隻看《傷寒論》,其它的書都不看了。

馮老:這是可以的,是這樣的,各種醫學我們都要學,但是學了就要用啊,那就是為了治病,你學懂了它,它主要精神實質是什麼東西,都要學懂。所以你學《傷寒論》的時候,不要用《内經》,它不是這個理論,你根本就沒學懂,我們今天講的,怎麼個思路去讀懂《傷寒論》,我們走過的彎路有這麼些個,就是張仲景根據《内經》撰寫的《傷寒論》,這是個誤讀,是個錯誤的說法,根本就不正确的,所以要改變,用《内經》的理論解釋《傷寒論》解釋不通,亂七八糟,一千多年都弄不通嘛。

所以你學《傷寒論》的時候就學《傷寒論》,學《内經》的時候就學《内經》,而且其它的各個專科吧,有它的理論、經驗,理論也好,經驗也好,有它們的特點,你掌握它們的特點,别摻糊在一起,摻糊在一起就亂了。當然,學不懂《傷寒論》,還有很多因素,後面我還要講,看有時間吧,講怎樣學懂《傷寒論》。

學員戊:老師,就那個序,您認為,從“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以下都是假的?

馮老:這個事,搞考證的,非常重視證據,這個事,我問過錢超塵先生,我說就這個23字(指“撰用”一段文字)是王叔和加入的嗎?啊,對的。(錢先生語)我說前邊那一段,我們剛講的這一段,“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那一段是不是真的?他說現在不好說。還是漢代的嗎?

所以,我今天提出這個“傷寒”的概念跟張仲景398條“傷寒”的概念不是一回事,我大膽提出這個了,因為我們讀懂了《傷寒論》,《傷寒論》的“傷寒”就是一個表陽證,表實、熱證,它絕對不會死人的,你怎麼說它死人啊,所以張仲景寫序(的話),他會這麼寫嗎,他絕對不會寫,所以我就認為這不是他寫的。

所以整個《傷寒論》的序有沒有,這是個問題,但現在沒有證據,不好給它做肯定、否定,但是我們從《傷寒論》,所謂張仲景寫的條文裡頭分析,這個“傷寒”的概念跟它是不一緻的,兩個概念。它這個“傷寒”跟哪一個符合啊,跟《内經》、《難經》的概念是一緻的,“傷寒”是可以死人的,熱病都死人,傳染病要死人的。

傳染病可以死人的,但是《傷寒論》說的傳染病,桂枝湯也治傳染病啊,四逆湯也治傳染病,并不是說“傷寒”隻是死人。你看看,我們那個四逆湯,救死的時候救了多少人啊,他怎麼不說四逆湯證啊,為什麼老說“傷寒”死(人)啊,可見它不是一個體系,它是《内經》的廣義“傷寒”和狹義“傷寒”,它是這個體系。

所以,你讀懂了《傷寒論》以後,理解了“傷寒”的概念,你看他那個序,就不可能是張仲景寫的。

學員戊: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說到這個序,一上來還有一段,就是最前頭說的,“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就這麼句話,正好我們家孩子學的的那個課文裡頭“扁鵲見(蔡)桓公”,他說第一次去了,說“君有疾,在腠理”,然後過了十來天,又說君有疾,在哪在哪,最後到腸胃裡了,然後就是司命之所屬,不行啦,我管不了了,我跑啦,最後桓侯死了。我覺得,如果研究這個東西,就是從它古代留下這個寓言它真實性考慮的話,那麼這個事從一開始都有問題。

馮老:就是啊,所以啊,有些傳說啊根本就禁不起考究,所以張仲景給王粲看病,說你過幾天眉毛要脫落,你要死,張仲景會這樣嗎?剛才你說那一段也是,什麼病在腸胃,病在膏肓,這是個大緻的說法,那個經方的死,死在哪啊?他不說那個,張仲景(說)咱們六經的死證,死在哪啊?死在陽明、太陰啊,他不說髒腑啊,隻是說太陰,太陰裡虛寒,還有陽明啊,陽明,熱了以後,出現神昏谵語啊,有些用大承氣湯救命的。所以他不說髒腑,不是髒腑理論觀念,隻是個八綱概念。所以可以這麼辨,我們(學)懂了《傷寒論》,它的理論體系,就可以辨它的真僞,它不是一個體系。

學員戊:雖然不是,但是也是比較喜歡那個文字比較華美。

馮老:華美是(衆笑),但是這樣就唬人啊,一唬人,我們就讀不懂《傷寒論》了,按照《内經》解去,它解不懂了。

今天為什麼給大夥講這個?

就是說,我們必須鬧清楚,用兩個體系來解《傷寒論》,你讀《内經》的時候有《内經》的理論,你讀《傷寒論》的時候有《傷寒論》的理論,這才能行。你不要摻糊在一起,你讀到“太陽病”了,就又是“膀胱經”了什麼玩意,這一弄,那完了,“欲解時”又牽扯到經絡了,推理了。

實際上這個太陽病就是根據症狀,今天這個症狀就是太陽病,二三日,見了少陽(病的症狀)那是少陽了、見了陽明(病的症狀)那是陽明了,他是根據症狀來分析的,很簡單,不是根據推理,“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它不是這種傳變規律,跟《内經》不是一個理論。所以有好些人老是磨不開,我學這些理論是有用的,有用的,你用到《内經》上可以,你别用到《傷寒論》上。

主持人:好,我們上午老師講課和大家讨論先告一段落。

今天我們開班儀式上,馮學功主委講了,他說現在大家都不能正視這個經方,提出這個問題了,然後馮老進一步講第一部分就提了為什麼讀不懂,接下來下午馮老還要講怎樣讀懂。

所以我想,經過馮學功主委的補充啊,形成三段論,把這個現象,讀不懂這個現象,然後為什麼讀不懂,怎樣讀懂,馮老都做了進一步的思考,然後下午還繼續給大家講解。

剛才讨論中提出了幾個問題,跟馮老探讨比較多的是序言中的問題,也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的問題,東海師兄提了一個(有關考試的問題)。我聯想了一下,有點象我們以前的四書五經啊,本來是一個為人立世,興邦濟世的學問,但是到明清以後呢,把它作為舉子業,八股取仕,都是一些,怎麼說呢,跟這個很相似的,所以說我們做的什麼呢,我們做的是實學,我們做這些,研究它的實質,做的實學,而不是舉子業,所以考試嘛,也類似舉子業。

還有作為學生啊,我們現在“經方進校園”也面臨這個問題,可能存在一個由博返約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局限在這兒,不但深入不下去,而且視野比較局限,剛開始面上鋪開的話,可以多多了解一些,以後學有專一,這樣可以更深入了,這是我的一點體會。

然後,我們今天上午的課程就到這裡,我們再次感謝老師的講解。

主持人:大家好,接下來我們還請馮老為我們繼續講授“怎樣讀懂《傷寒論》”第二部分——明了經方的理論體系。

馮老:好,我們繼續講怎樣讀懂《傷寒論》,實際讀懂《傷寒論》很簡單,就是講要明了兩個理論體系,就講這麼點事。為什麼需要這麼些時間,因為要說明白,為什麼造成的,在曆史上有個誤讀的傳統,講這麼點東西。

接下來,我們給大家播放一個動漫,給大夥講一講什麼叫經方,經方的理論體系,把這個特點說一說,所以我再簡單講一講讀《傷寒論》的一些辦法,一些思維吧。

接下來由咱們陶校長給大家講經方的,也就是胡希恕先生總結的,經方的核心理論,給大夥介紹介紹,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用兩個理論體系的思想,來讀《傷寒論》,《傷寒論》的理論有什麼東西,這就行了,然後再自己讀《傷寒論》,這樣就變得簡單了。

下邊我就講第二個,怎樣讀懂《傷寒論》第二個問題—明了經方的理論體系,實際我們講了好幾次了,經常講。

所以經方的理論體系,我們有個表,起源于神農時代,成書于漢代。他原來是用單方方證,一個藥一個藥的治病,這個方證用的什麼理論,就用的八綱理論,這個代表著作就是《神農本草經》;後來發展為複方方證,和單方方證合在一起吧,這個代表著作是《湯液經法》;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漢代,理論由八綱變成了“六經”,就是在八綱的基礎上産生了“六經”,這樣就形成了現今我們見的《傷寒論》,所謂經方的辨證理論體系,大概是這麼一個情形。

所以我放一個片子,看了就簡單了,看起來省事了,我有些講不清楚。

視頻:認識經方(略)

我們這個片子在說什麼,什麼是經方啊,不是指的方劑,是一個醫學理論體系,經方不是指的就是《傷寒論》、《金匮要略》上面記載的方劑就叫經方,不是這樣的,實際上指的是他這個醫學理論體系,咱們《中醫内科(學)》百分之七十都是用的《傷寒論》、《金匮要略》裡的方子,你能說他叫經方内科嗎,不是,他是經絡髒腑辨證,他是醫經的理論體系,我們臨床用了《傷寒論》的方,所以用的就是經方(這樣說)是不對的,應該叫經方之方,時方,後世之方,比如逍遙散,那是後世之方,那是時方。

你用時方理論,還是經方理論,你用時方治病啊,還是醫經治病啊,還是經方治病啊,這指的不是個方劑,指的是一個醫學理論體系,醫學理論體系當然也包括方劑和它的理論,這樣稱起來就是說叫經方。經方實際是包括用八綱六經,六經八綱方證理論來治病的醫學體系,這是我們初步的一個概念,這個還需要大家讨論吧。

第二個問題就講經方的理論體系是什麼,就是六經—八綱—方證理論。《傷寒論》他主要理論體系是什麼啊,就是八綱和六經,他不是經絡髒腑,所以講來講去就是這麼點事,我們知道以後啊,讀《傷寒論》的時候用什麼理論啊?用八綱六經方證理論就行了。

所以剛才我們講的這一段,這是北京西北陽原縣,我們的懷來縣有個蚩尤墓,這個考古在這發現了不少的東西,非常支持我們剛才說的理論,神農時代就有我們的經方用八綱理論,生活當中用八綱,治病用八綱,這是我們醫學的起源,這個離我們很近嘛,放在片子裡面有,不講了。

第三個問題我們也從簡了,認識經方的主要内容,這次我們的經方大會啊,請來的外地專家不少,各個觀點的都有,不是經方理論的都有,還有醫經理論的也有,但是啊他們最後說的有一點是一樣的,說《傷寒論》的主要内容是什麼,大家都聽到了吧,是方證,講的主要内容是方證,方證對應,所以這個實際上指導用方證的是什麼,八綱六經,《傷寒論》就是這麼多,不是用經絡髒腑,不是用五運六氣,這是第三個問題,我們就講到這裡,就行了,所以中醫經方治病什麼,辨六經辨方證,方證是辨證的尖端,這是胡希恕先生給我們總結的。

第四個問題,我們就講,始終理會讀傷寒,要讀懂《傷寒論》要始終理會,這是胡希恕先生說的,他為什麼這樣說啊,我是整理胡老筆記的時候發現這麼一個,胡老寫的這麼一個幾句話,在他筆記裡頭,在他筆記裡頭夾着那麼幾句話。還有别的,說“不将仲景書始終理會,先後合參,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分。”這是胡希恕先生一輩子讀《傷寒》的體會,寫的座右銘。

怎麼着,你讀《傷寒論》,光讀這一條兒不行,你得前後對照來。這是一個,先後合參。還有啊就是說,經過幾年以後,有個認識,再綜合起來分析,結合臨床,來再讀這一條,這個認識,認識不一樣了。你不能就這一條能解釋通了,下面兒不管了,啊這不行,所以,随文衍義不行,随文衍義以後到了後面,矛盾了,你整個《傷寒論》讀不懂。所以胡希恕先生費了心血,也是經驗教訓啊。所以他讀《傷寒》,我們給他總結了,應該“始終理會”讀《傷寒》。

所以《傷寒論》,好讀嗎?确實不好讀,加上了誤讀傳統以後,造成了不好讀。其實,我們懂得了《傷寒論》這個理論體系之後,那按這個理論體系去讀的時候,會輕松的多,但是,還要付出好多努力,要靠自己的勤奮,排除誤讀傳統,但是仍要不斷地反複讀原文,前後聯系原文,反複聯系,聯系臨床實踐,才能讀懂原文,這就是胡希恕先生提出的“始終理會讀《傷寒》”。

為什麼要這樣呢?

1一些原文需要反複多年的認識

這個體現在什麼?我們看胡希恕先生他就是這樣的。胡希恕先生講《傷寒》,讀《傷寒》多少年,他也有過對每個條文的理解有個過程,像對315條,白通加豬膽汁,最初胡希恕認為沒事,這個條文沒問題。但是,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教學實踐以後,認識到這個條文不對,錯了,為什麼呢?他根本就不是白通加豬膽汁,應該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才對,這是他反複的讀《傷寒》才認識到的。

還有對147條、148條的注解,我們現在、這幾年才認識,看到他的筆記吧。大概是十年有一個不同的看法,30年以後,終于看出第148條,小柴胡湯,這錯了,這不是小柴胡湯,應該是柴胡桂枝幹姜湯。所以我們在,剛才那個《讀懂傷寒論》這本,剛出,出版了這一本,大夥都拿到了,關于柴胡桂枝幹姜湯148條的解釋,跟我們以前的《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紅本的那本書、有光盤的那本書,是不一樣了,

就是什麼,他最終認識,他始終理會,這個148條是解釋147條的,所以這個講的都是“陽微結”,“陽微結”用小柴胡湯是不行的,應該是柴胡桂枝幹姜湯。這不是一天能認識的,要始終理會。

這是一些原文反複多年逐步認識的。

還是胡希恕先生,關于214條,陽明病這一條:“陽明病,谵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這一條,胡希恕在我們那個紅本上,這個《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或者我們《中國湯液經方》裡頭,這些書裡頭都是這麼講的,都是這樣講的,“谵語、發潮熱,為有燥屎;脈滑而疾,為有宿食,均宜大承氣湯下之,書中有明文”,你還說用小承氣湯,這不是錯了嗎?所以這是肯定的問題,就說不是,這書上,胡希恕先生原先都是這麼認識的。

82年以後我們有機會,他的女兒從美國回來了,06年我看到了他的筆記,因為他的那個房子要出租。我還挺擔心,我說你把(房子)出租了,那些東西怎麼弄,她說他們說了我不動。我說那哪能保證,我說那除了書還有什麼東西啊,沒有了,她說還有筆記。我一看那個筆記,我還沒看過那,我說你拿給我看看吧。我就拿來了,拿來了一看,真是,他改了。就是他這個不是有錄音嘛,由兵頭明先生給了我們錄音帶,我給錄了兩套,錄了音以後,出了《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這一本書,這裡面還是那麼講的。這是82年,82年以後他的病重了,想不到他還改了。

改了,怎麼改的呢?這是1982年以後改的,具體到哪一個月就不知道了,給單玉堂先生治病之後了大概。他怎麼改了呢,改成這樣了:“陽明病,谵語、發潮熱,可攻的為候雖備,但脈滑而疾,為有熱無實之證”,他認識不一樣了。

他反複的考慮考慮,前面是大承氣湯證很明顯的,但是在脈上,脈滑而疾,有時候脈滑而急,有熱是有熱,但是不一定是實,所以說用小承氣湯這是有道理的,“因先試與一升,服後腹中轉矢氣而不下利者”,可以再給一升小承氣;“若服後不轉矢氣而卻下利者”,不要再吃了;“假設明日又不大便,而脈微濇者,乃氣血俱不足”,看像是大承氣湯,又不大便了,小承氣都不行,但是這不是大承氣湯證了,這是氣血俱不足了。為的虛之候,病實正虛,故為難治,慎不可更與承氣湯也,認識又進了一步。

所以這是怎麼着,胡希恕先生這一輩子讀《傷寒》,始終理會。所以這一條注解我們改啦,改到那個《讀懂傷寒論》裡頭了,以前的版本兒都沒有。

這是始終理會的一個理由。

[聽馮老講經方]怎樣學懂《傷寒論》 (一)

[聽馮老講經方]怎樣學懂《傷寒論》 (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