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小編去雲南還發現一個少見的民族——普米族。相比較上次介紹的彜族來說,普米族的人口更少,更難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它也是中國56個民族的一份子,我們大家庭中的一員。今天起名網的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看看這個古老的民族有什麼傳統節日?又有什麼風俗習慣呢?普米族簡介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甯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點。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甯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曆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他們一般使用漢字。“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這裡森林環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長飼養家畜和放牧,畜牧業發達。狩獵常常是男子的集體活動,獵物實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區出産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藥材、野藤等,很有開發前景。

區域

主要聚居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麗江市的甯蒗、玉龍、永勝等地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區,屬橫斷山脈縱谷區中部山原地帶。金沙江和瀾滄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峽谷、小盆地交叉相間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龍雪山、雪邦山等,沖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瀾滄江。此外,還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資源極為豐富。該地區主要屬溫帶季風氣候,山區屬中溫帶半濕潤氣候。

各地氣候變化較大,高山終年積雪氣候嚴寒,江邊河谷地帶較為炎熱,半山區丘陵地帶涼爽,具有立體氣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适宜玉米、小麥、青稞、馬鈴薯、荞麥、燕麥等農作物的生長。部分溫濕地區還可以種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蓋面積達50-70%,盛産雲南松、冷杉、鐵杉、香樟、漆樹、花椒等優質木材及經濟林木。崇山峻嶺是虎、豹、熊、野牛、金絲猴等稀有動物的樂園。鉛、鋅、鐵、銻、金、銀、水銀、石棉等礦産資源極為豐富。

普米族曆史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遊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後由于白雪皚皚的大山不宜放牧,便逐漸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氣候宜人、水草豐茂的南方遷徙。約在公元七世紀前,普米族先民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甯、漢源、九龍,石棉,等地,是當時西昌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十三世紀後,普米人陸續遷入甯蒗、麗江、維西、蘭坪一帶定居,飼養家畜、耕山種田,随着社會生産的發展,農業生産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替代了以往的遊牧生活。

普米族禁忌

普米族人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晚輩必須尊敬長輩,不能和長輩開玩笑。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準摸别人的腦袋,晚上不能掃地,吃飯時不可以發出聲響,盛飯時不能反手舀飯,不可以食用狗肉、馬肉、青蛙肉和貓肉。不可以從火塘和神龛之間跨過,不能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腳架。在家中落座時,男子要坐在火塘左邊,女子坐右邊,必須面向火塘而坐,不可以亂坐。

普米族宗教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樹林作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祖場所,并視為神聖不可侵犯。普米族主要有晉昔節、轉山節和嘗新節。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農曆臘月初七晚上吃年飯,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從初八開始視為新年的第一天,歡度“晉昔”。轉山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區在七月二十五日。嘗新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當地農作物收獲情況而定,大多以村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樣,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嘗新節一般過兩次,也有過一次的,在小春人庫以後和大春收割以後的幾天中進行。節日期間,走親串戚,舉行文體娛樂活動,說唱本民族的曆史、傳統習俗,祈求五谷豐收。普米族的房門外都懸挂着牛羊的骨頭。據說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時也具有驅邪鎮鬼的作用。

普米族傳統節日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燒香祈禱,祭祀祖先。凡年滿十三周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莊等活動。

吃完除夕團圓飯後,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裡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别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征财富,糧袋象征豐收;右手拿耳環、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征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着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系上一條繡花腰帶。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然後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系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後,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雪門檻遊山節

農曆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節日——“雪門檻遊山節”。“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内唯一“一步望四鄉”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客商和遊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普米族群衆就會身挎四弦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

雪門檻遊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藥,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遊山節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于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群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叠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弦琴,羊皮“鼓”伴着琴聲,加強了節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端陽節

每到農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壇,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别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着盛裝,到野外采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裡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轉山節

轉山節,是農曆七月十五進行的祭山神活動。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指定的山頭參加各種傳統活動。

成人禮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别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着耳環、串珠、手镯等裝飾品,左手拿着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婦女将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着巫師向家祖和竈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系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竈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征财富。巫師向竈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系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竈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産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小過年

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宗教活動。

普米族的風俗習慣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婚喪習俗

依據傳統的習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閑的季節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普米族的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制度。2、民族内婚制。3、嚴格外族通婚制。4、自由婚戀制。

甯蒗地區保留着古老的“搶婚”習俗。“搶婚”是相愛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種“生米做成熟飯”的結婚方式。男女雙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結婚那天,姑娘仍若無其事的外出勞動。男方則派生辰屬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蹤,看準時機後突然搶奪。搶得之後便高聲呼喊:“某某人家請你去吃茶!”姑娘佯裝反抗,早有準備的親友們聞訊後也迅速出擊,與迎親的人展開激烈争奪,由于人多勢衆,終将姑娘奪回,然後簇擁她回家,舉行隆重的出嫁儀式。盡管女方家長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此時也無可奈何,隻好默認,并準備豐盛的食物,為女兒出嫁進行慶祝。

蘭坪、維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禮則是在“對歌”聲中進行的。從新郎去女方家接親,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個過程中,《出嫁歌》、《梳妝調》、《認親調》、《開門調》、《送親調》、《聚會調》等歡樂的歌聲連綿不斷,整個婚禮喜慶、歡樂、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中,還留存着“不落夫家”的習俗。從新婚之夜開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發生性關系。婚後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長住于此,過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後,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幾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後,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時,新郎新娘方開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總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卻仍要設法返回娘家。當她懷孕後,娘家便通知男方舉行坐家儀式,從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舊的習俗,姑娘婚後起碼要三回三轉,甚至七回八轉。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間認為,如果一迎二娶後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種婚俗,(起名網)當地人稱之為“三回九轉婚”。在這種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即使女方願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規矩辦,否則,就會遭衆人恥笑。

普米族有獨特的喪葬習俗。在人病危時,要通知近親進行探視,人去世後,家人立即爬上屋頂鳴槍放炮,吹牛角報喪。同族人聞訊趕來幫助料理後事。先以樟腦樹皮加香料煮水淨身。然後用酥油、鹽塗抹屍體,再捆成坐姿,外裹麻布,放入一糊泥的大竹籮中,存放于後室,擇日發喪。

出殡時,由四人将棺木擡至火葬場進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場揀回十三塊遺骨,放入骨灰罐中,同一氏族的骨灰罐放在一個墳山上,有的普米村落的喪葬活動中,還要舉行給死者指路的“給羊子”儀式。儀式開始,巫師先為死者指點祖先的名字,交待歸家路線,并牽來一隻純白綿羊作為死者的化身。先在羊耳朵上撒點酒和糌粑,如羊搖頭,就表示死者喜歡領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後死者家屬跪着請羊喝酒,向它磕頭。這時,巫師一刀刺入羊體,迅速取出羊心,放在靈桌上,然後為死者念“開路經”,并具體指點死者應走的路線。言語中包含着對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給羊子” 儀式期間老人們要長開天辟地以來的所有古歌,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儀式持續四天,直至将骨灰罐送往罐罐山葬禮方告結束。

普米族食俗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間食大米、小麥、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篩子去玉米殼層,分成三種食用,殼層一般作家畜飼料,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鍋煮成粥,再将細面拌進用鍋燒煮食用。玉米面還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還用來制作酥理瑪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片、面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餅等乳制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腌辦法把豬肉制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後的生豬掏去内髒,抽去所有的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豬腹内,然後把豬腹縫合,風腌起來,就成了一頭完整的臘豬,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時狩獵歸來,也經常能吃到黑熊、野豬、獐子、鹿子、岩羊、雉雞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習慣炒吃。食具是别具風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後,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與内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輸送到普米族地區,普米族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區多種核桃樹,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來炸粑粑、點燈等。此外,在四五月間采摘青刺果,曬幹後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機榨成油脂食用。豬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時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殺一至五頭肥豬用來食用,平常逢年過節要宰殺牛羊、雞鴨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别尊敬老人,對老人照顧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過七旬的老人,床頭邊一般都有一個安放飲食的木櫃,裡面裝了各種食品,逢年過節,寨子裡的家家戶戶都得給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禮;出嫁的女兒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獻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給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裡的黃酒打開,得給老人盛一壇放着;殺年豬要把脊肉割下給老人;做燕麥炒面先給老人裝上一袋。孫兒孫女去趕集串親外出歸來。要給老人捎些糖果、草煙。千百年保持的這種習慣,亦讓老人少吃多餐調劑胃口。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當親友來訪,總是導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就端上熱氣騰騰的牛羊肉和豬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蔥、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湯,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飽以後,家人才開始用飯。普米族具有農耕民族的特點,也有遊牧民族的特點。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卧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慣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過去十三歲以上的男人都吸煙、喝茶,每人都有一個茶罐和煙杆,不論走親訪友,耕種放 牧,隻要一體息就取出煙杆吸煙,拿出茶罐煮茶。

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裡瑪酒(甜酒)。蘇裡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制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淨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普米族禮儀習俗

殷勤禮貌、熱情好客是普米族的傳統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晉米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在這一天的早晨,家家戶戶總是一面忙着做豐盛的飯菜。一邊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語,“黃酒”之意)到村旁路邊去等候。隻要見到來往行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熟人生人,都要給他敬上一碗“啤依”,接着就把他請進自己家裡當做貴客招待。有時候,因為隻有一位行人,幾家人、甚至十幾家人争着邀請,互不相讓。因為按照普米族的老習慣,大年初一這一天,誰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請到自己家裡,人們都認為這是最榮耀的事情。這一天誰家招來的客人多,也就意味着誰家的歡樂多。請到誰,誰就得手持禮品,在邀請者的陪同下很快來到主人家。進屋前,要在門外祝福道:“祝你家豐衣足食,安樂興旺,生活和睦!”這時主人則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托你的福!”客人要走了,主人又厚禮相送。禮物一般是糯米耙耙、豬頭肉、“啤依”等。普米族人民的這種習俗,随着生活的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今,除請稀客外,還要請老人、五保戶和孤兒。

當遠方的客人來到家門,不論是生人或是親友,主人家都會出來迎接,熱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語:“新壇子倒出的第一碗‘蘇裡瑪’(青稞酒),要敬給遠方來客;剛燒開的茶罐裡盛出的第一杯濃茶,要端給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習慣圍着火塘而坐,右邊為男性,左邊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邊。如果主人有長老,客人則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殺雞煮肉,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飯時,主人擺出飯菜,先請客人用餐,家人則有的添菜,有的加飯,有的敬酒,将食物的最佳部分請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飽吃好後,主人家才圍坐桌旁用飯。

普米族有良好的傳統道德觀念。白天主人下地勞動或外出,一般都不鎖門,但不會丢失财物。在外拾到别人的物品,或發現别人丢失的财物,不能随便占有或損壞,要撿起來放在路邊顯眼的地方。對生人不能亂罵亂吼,遇路人要下馬讓道。對人以誠相待,日常生活中決不破壞公共财物。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普米族的音樂與歌舞有着密切的聯系,詩、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詩歌幾乎沒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則大多伴有舞蹈。

跳鍋莊是普米族傳統的舞跳形式,這種舞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隻要一支竹笛或葫蘆笙,有一塊空地即可進行,少則三五人,多則數百人。一般總是在傍晚,在院内或場壩上舉行。跳舞時,總要在中間燃起一堆火,與室内的鍋莊相似,所以稱之為鍋莊舞。鍋樁内容很豐富,從古代的遊牧、狩獵、紡織到今天的趕街、慶豐收、烤酒等都有反映。流行的曲調有《放單調》、《出山》、《獅子舞》等等。現在,鍋莊舞已發展成為集唱詞、曲調、舞蹈、音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歌舞藝術。

舞蹈類型

普米族的民間舞蹈,大體上可分為宗教舞蹈和娛樂舞蹈兩大類。

一、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崇奉神靈,驅邪攆鬼。從表演場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動中表演。如驅邪攆鬼時跳“醒英磋”、葬禮中跳寨細蹬、敬羊舞等。哪一種宗教舞蹈在哪一種宗教活動中跳,教規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動的場合是不允許跳專門性宗教舞蹈的。

從表演人員看,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隻由訓練有素的巫師表演,人數一般不多。

宗教舞蹈的伴奏,為了營造神秘和恐怖氣氛,多用鼓、鑼、鈴等打擊樂器,渲染出奪人的聲勢。

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劍、鈴等器械。表演時,或持刀握鈴,轉跳騰挪;或擊鼓縱橫,伴以念頌咒語或高聲猛唱;或摹拟禽獸狀,情态奇詭、氣韻别緻。這類男性舞蹈,動作雄渾剛健,虎虎有力、氣勢逼人,顯示出一派陽剛之氣。這種風格,充分體現了普米族堅毅、勇猛的大無畏性格。

宗教舞蹈因其特定作用,造成了它不易流傳和發展的局限。在生産方式轉換,社會制度變更的曆史進程中,許多宗教舞蹈已逐漸淹沒,傳承下來的宗教舞蹈,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由繁趨簡。如醒英磋、寨細磋等,原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内容和繁雜的表現形式。如今從内容到形式以及表演的人數都簡略得多了。二是轉化成娛樂性舞蹈。例如:普米族是具有獰獵傳統的民族,獵人都崇拜山神,出獵有所收獲是山神的賜予,空手而歸是因為山神不高興,不願賜予。所以,出獵前要戒房事,要焚香禱告山神。有所收獲的獵人歸獵後,要扛着野獵、獐、鹿等獵物歡歌狂舞,感謝山神,同時祈求山神下次更慷慨的賜予。若浪就是最初獵人滿載而歸後感謝山神,’取悅山神而背負獵物唱跳的祭祀性舞蹈。而現在則是在婚禮中跳,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親戚朋友前往祝賀新喜。在葫蘆笙的伴奏下,青年男女扛着豬火腿,糧食袋子,圍着簧火邊跳邊唱:“姑娘出嫁了,家裡辦了件大事,但仍有吃不完的糧食和肉,豐收神永遠保護着我們,我們的日子永遠富裕興旺。”性質已完全不同了。

普米族的打跳,是以青年男女為主的娛樂性集體舞蹈。人數不限,少者幾人,多則幾百人。隻要有塊平地,有一支伴奏的葫蘆笙、四弦琴或竹笛就能起舞,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白天伴着太陽,夜晚圍着篝火,尤以夜晚最為普遍。不論是婚喪嫁娶,還是年節慶典,一句話隻要有喜可慶,有心想樂,就可歡聚歌舞,盡興狂歡。

二、娛樂舞蹈。普米族的民間娛樂舞蹈,普遍具有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線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娛樂舞蹈全是手拉手轉圓圈的舞蹈形式。人們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詞。特别是普米族婦女雪白的長裙随舞步輕盈飄旋,似白鹭翻飛,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聲不停莫歇腳,舞場上沒有陡岩子,腳底闆下沒有刺,跳它個地動山也搖。”在喜慶的集會之夜,歡快的娛樂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達旦。

普米族和滇西北高原上的納西族、白族、彜族、藏族、僳僳族、漢族等兄弟民族相鄰或雜居相處。無論在風尚習俗、民族文化,甚至語言方面都互相影響。蘭坪縣的普米族在習尚、服飾方面受白族和漢族的影響較突出。醒英磋中的道具扁鈴、撥浪鼓等,明顯是受了藏傳佛教的影響。仆瓦磋中的作揖等動作,又透出漢族文化的影子。甯蒗、麗江縣的普米族宗教習俗方面受藏族的影響較多。因而,表現在舞蹈方面,如甲磋舞、羊皮舞、鍋莊舞、裹草簾子舞等許多舞蹈,都為幾個民族所共跳。相互滲透、融合變化,豐富發展,有些舞蹈甚至難以追尋其母體。

看完還有疑惑?起名網老師在線為您解答!

掃碼關注

掃碼聯系大師

2085位用戶正在咨詢

林大師

林大師

林大師

林大師

林大師

起名網提醒您:請用科學方式起名,請勿封建迷信!

您還可以使用:強大的免費起名 浪漫的詩經取名 好聽的名字大全 精準的名字打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