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曉娴
失敗并非成功之母,
它才是你認為,遵循以下5個價值觀,創業是否更容易成功?在職場是否更容易走上巅峰?
1、失敗是成功之母;2、規模越大,代表公司越大,賺錢越多;3、把所有的事情,提前計劃好,成功率更高;4、工作狂大多數都是職場精英;5、成功的前提,是符合現實世界的需求。
在我沒看《重來》這本書之前,或在我沒做線上教育之前,我認為以上5個觀點,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甚至是成功的标志,但當我在了閱讀教育後,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早些年的觀念,經過時代的變遷,互聯網的洗滌,導緻很多傳統商業模式被颠覆。
比如,現在很多公司開始摒棄規模化,采用小而精的企業運作模式,十幾個人就能運作一家年收益上億間企業。《重來》一書的作者賈森·弗裡德和戴維·海涅邁爾·漢森也是如此,幾個人的公司每年收益高達幾百萬美元。所以作者寫這本書,主要目的是想告訴我們,怎樣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錢,創造更多的價值。
但在我們傳統印象中,并非這麼認為,我們總以為,錢多資源多人脈廣,才是成功概率高的先決條件。但大數據調查很多初創公司結果顯示,具備成功先決條件的企業成功率反而不是很高。就像很多初創企業融資,開始融到很多錢,就開始燒錢,然後等錢燒沒了,現金流也沒做出來,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
那為什麼錢多資源多有時候并非是好事呢?這跟企業經營信念有關。一個企業沒錢的時候,他會想盡辦法找市場需求賺錢,但一個企業一旦有錢,目标就變成了規模,而且是無内容擴張的膨脹式規模,既然是膨脹就一定會有萎縮,所以《重來》書中有句話叫做:“企業可以因為内容擴大而擴張,而非擴張而擴大規模”,對此我深感認同。
規模越大,就意味着對能力和專業要求更高,且從小擴張到大規模,是人心可接受的事,反之從規模大縮到小而精的商業模式,大家就會認為你不行了。所以,《重來》這本書它能教會我們,如何用更少的錢和資源,創造更大價值。那到底怎麼做呢?
遵守這6條商業定律,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錢,創造更高的價值
不管你是有規模的企業家,還是小企業主,或是上班族,我個人認為,你都能在以下6條商業定律中,找到讓自己人生或企業四兩撥千斤的成長方法。原因就是,商業定律遵循的,跟每個人的人生遵循的都是人性和天道,天道即宇宙法則,或叫宇宙意志,而宇宙意志相當于一盞指引方向的指明燈,讓你能找到實現理想的那條通路。
第一條、初創定律:創業的起點,做事業而非做企業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最初我想的的确是做企業,想通過企業賺錢。但我發現當念頭落在了做企業上和賺錢上,其實真的很難賺到錢。為什麼呢?簡單說,做企業賺錢是一種索取,從别人口袋裡拿錢,那自然是不容易的,而做事業是一種付出,所有的成功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礎之上。
富人思維中有一種叫付出文化,說的就是任何事都是先付出,從而才能有可能得到。可能有人覺得,付出嘛誰都知道啊,但為啥自己也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呢?付出文化本質上屬于長期主義,如果把付出加上一個長期主義價值觀,那成功率就會高達百分之八九十。可扪心自問,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長期主義者的?
《重來》書中倡導要做事業,而非企業的原因,就是這個道理,事業是崇尚的是長期主義,自然成功率高,而企業崇尚的是既得利益,所以,你會看見很多企業做起來容易,但倒下去也很容易,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企業,周期性越來越短的原因。所以,無論你做什麼,都要有一顆事業心。
第二條、産品定律:做能撓癢癢,自己想用的産品
在用事業心做事的前提條件下,我們第二步要考慮的是,把什麼當做自己的事業。在這個環節中,會死掉很大一部分創業者,為什麼?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最重要的是自己家的産品,而自古有句古話“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言下之意隻要是自己的東西,就都是好的。
企業産品本質上不屬于是自己的,而是消費者的,産品好不好,不是企業說的算,而是消費者說的算。但我們有太多企業,是在意測消費者需求的思維下研發産品的,而非在消費者真正需求上。所以,有很多産品我們自己覺得很好,但拿到市場上的時候,發現消費者根本就不需要。
那我們怎樣做産品呢?書中有句話,我覺得是産品思維的核心根本:“做能幫自己撓癢癢的,自己也很想用的産品”,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都不想用,憑什麼推給消費者用呢?
第三、經營定律:不要過早注重細節,把精力放在不變因素上
有句話你一定耳熟能詳:“細節決定成敗”,但過早注重細節,不僅會束縛企業發展的速度,而且還可能導緻企業停滞不前。在看《重來》前,我也非常認同細節決定成敗,但看完之後,我更認可不能過早注重細節的價值觀。
書中舉了這麼個例子,說如果你想蓋一棟房子,首先你需要把房子的輪廓給蓋好,然後再根據輪廓把房子結構給建好,最後才是内部細節。研究裝什麼地闆,貼什麼瓷磚,什麼燈,最後再看放什麼家具等等細節問題。那如果我們在開始建房子之初,就注重房子内部細節,那麼可能整棟房子建起來的時間,會比原先長很多,達成目标也難很多。
而除了不要過早注重細節外,我們應該把企業經營的精力,主要放在不會變化的因素上,去打造企業的競争力。比如,汽車安全需求是永恒不變的;美食好吃的需求、美女追求美的需求等。作為企業一定要找到不變的因素,把不變因素做強,企業就很容易在市場中成為霸主。
第四、發展定律:擴張内容而非規模,規模越大,能力和專業要求更高
在我連續十年創業失敗的經曆中,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盲目擴張而把公司做倒閉的。有時候,一個人想擴大企業規模,并非是因為業務需要需要擴大,而是想通過擴大增加業績,甚至想通過擴大規模,來彰顯企業的實力,無論是哪種想法,其實都比較危險。
因為即便你真的是因為業務需要擴大,事情幹不完了,那擴大規模前,你也要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專業水平,能不能駕馭你将要面對的規模,如果不能可能擴大規模後的下一步,就是萎縮,而企業的萎縮會給員工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員工會認為企業不行了,所以做大容易做小難。在《重來》書中作者建議,擴張要因内容而非膨脹或其他,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第五、人才定律:用更少人創造更高價值,用人用能力缺口而非牛人
很多企業喜歡請牛人作證,但事實證明,牛人能給企業帶來的收益,跟他牛不牛沒關系,跟你企業的能力缺口有關系,跟你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有關系。企業用人首先選賢而非擇能。就像日本家具界北鬥秋山利輝先生說的,自己招徒弟首先看的是态度和品行,而非能力。能力不行可以教,品行和态度則很難改。
企業聘請牛人本身的期望值就很高,而牛人上任三把火也很難融入已有團隊氛圍,但也不是說,所有牛人都不能請,而是要看你對牛人的了解程度,得有一個磨合試錯的時期。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牛人身上。而最關鍵的是,企業用人其實可以少而精,要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有個很厲害的筆杆子,即文案殺手,能夠幫助企業在運營、推廣,甚至在危機處理上度過難關。
第六、文化定律:企業文化是企業一貫行為,被時光打磨後的衍生品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每個企業主都知道,所以每個企業也希望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包括我也想打造自己的企業文化,但《重來》這本書中卻說,企業文化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企業的一貫行為,經過時間沉澱出來的,這有點颠覆我的商業認知。
但細想一下的确如此,為什麼日本很多企業最終能成為百個企業,很多店也做成百年老店,原因就是日本企業的匠心文化精神的底蘊,花長期時間把産品做到極緻,而産品變好最大的好處是,好産品是不用講道理的。比如,買手機首先你最想買什麼?可能你所想到的,都是市場數一數二的品牌,撇開經濟,誰都想追求好的品質。
但好品質需要時間打磨,這就跟企業的行為挂鈎了,所以,如果你想打造企業文化,無需可以打造,隻要把匠心文化執行到企業每個人身上,時間就會衍生出企業的文化底蘊。
颠覆傳統商業模式,重新定義企業價值,用事業視野締造百間企業
在開始閱讀《重來》這本書時,我并不明白,為什麼這本書要取名叫重來,讀完後發現,按照書中的商業思維,當下我們很多做企業的企業主,的确可以把自己的商業模式進行叠代升級,甚至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企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隻有找到企業真正存在的意義,企業才能夠有機會基業長青,百年不衰。
其實,我們所有的企業主,都渴望自己能夠做成百間企業,在商業中締造傳奇,但大數據顯示,每一間企業的周期都在下降,百個企業越來越少,而其中最大的原因,無外乎我們對做企業價值觀的信念,而信念主宰企業的發展。所以,想締造企業百年傳奇,可以嘗試一部書中的商業定律,重新審視企業的規模和發展,找到最合适的方式經營企業,讓企業得以攀登巅峰,共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