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3歲了,自從上幼兒園後經常感冒,昨天又突然發燒了,作為臨床藥師,做好兒子的藥學監護,給予合理用藥也是我很重要的一個工作。
堅守退熱原則,物理降溫為先
迅速給兒子洗漱完畢後,量了一下體溫,腋溫37.8℃,終于從昨晚的39.3℃降下來了,低于38.5℃我就稍微放心了。昨晚剛發燒的時候約38.3℃,一直堅持着沒有給藥退熱,堅守着“腋溫低于38.5℃,物理降溫;腋溫38.5℃以上,物理降溫+藥物降溫,降溫同時勿忘補水”的原則,而我通常也是這麼給患兒家屬做用藥教育的。
兒童常用的退熱藥,不管是泰諾林(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懸液)還是美林(布洛芬混懸液),它們雖然能迅速降低發熱者的體溫,但是也可能帶來不少的不良反應,比如:厭食、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少數患者可出現過敏、血小闆減少等。
而該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與治療量和療程成正比的,所以為了孩子好,堅守原則吧,能不用就不用,堅守住物理降溫這第一道防線。作為臨床藥師和家長的統一體,原則與憐惜在内心裡打了一架,最後理性戰勝了感性,開始了物理降溫。
我一般習慣就是在他額頭敷上冰貼,并鼓勵孩子多喝水;孩子雖然發燒,但是精神很好,動來動去不利于做冷敷,所以跟往常一樣,給他一張稍涼的毛巾捆在手腕處,不時給他換一張。
入睡前洗個溫水澡,躺在床上後用溫水擦浴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部位,盡量避開胸部及腹部及頸後等部位;孩子入睡後仍然不時用約 40% 的酒精擦拭頸部和手腕部,一起期待着能夠通過物理降溫就把這次發燒打退下去。
必要時再給退燒藥,最好去醫院
已經快深夜12點了,摸了孩子的額頭還是發熱。小臉也燒紅了,量了一下體溫:39.3℃,已經算是高熱了;每次發熱孩子都睡不好覺,這次也不例外,他一直在床上哼哼,翻來覆去睡不實在。考慮到目前的體溫和睡眠質量,終于狠下心叫醒孩子,用了比平時吃藥稍多的水喂了一劑布洛芬混懸液。
約一小時後藥效發揮出來了,孩子開始出汗,出汗後能摸到體溫是明顯下降了,雖然為體溫的下降高興,但在内心深處還是不免擔心藥物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體溫的下降不代表取得了戰争的最後勝利,能燒到39.3℃應該是存在感染,而退熱藥是治标不治本的,我們需要對症治療。
大家都不喜歡去醫院,而我也不喜歡,更不喜歡休息日還得去醫院。 家裡備着各種藥,有含麻黃堿和對乙酰氨基酚的雙撲僞麻片,退熱的美林(布洛芬混懸液),止咳的複方福爾可定口服液,還有各種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中成藥,還有頭孢克洛幹混懸劑、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阿奇黴素幹混懸劑等抗生素,但是一定不能因為進醫院麻煩就盲目用藥,對症才是治病的關鍵。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慎用抗生素
每天早上洗漱後的一杯白開水是不可少的,何況昨晚退熱後有大量出汗,水分和鹽的補充尤其重要,這個時候呼吸科主任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清晰的出現在我腦海:“要口服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趕緊來一瓶脈動”,所以去醫院的路上,買了一瓶給孩子,想喝水就喝點脈動吧。孩子生病了,心急但不能真急,這樣的小孩一年感冒 5、6次屬于正常現象,而90%是病毒、10%是細菌感染引起的。
很多家長習慣孩子一感冒發燒,趕緊給抗生素,其實小兒的反複感冒很多時候是因為濫用抗生素造成的。所以我今天的任務就是帶孩子去兒科看看,确定一下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除了醫生的望聞問切外,血常規是必須要做的一項檢查。在結合咽喉紅腫,肺部聽診無異常等查體及化驗指标後,醫生的診斷是:病毒性咽峽炎。
能吃藥就不打針
本着能吃藥就不打針的原則,帶着小兒鼓翹清熱顆粒、柴胡顆粒和利巴韋林噴霧劑就回家了。柴胡降溫較西藥溫和,副作用也較少,經驗告訴我,接下來的兩天還可能發燒,我可千萬不能再讓孩子溫度燒得太高,一定要避免給他吃美林。
我的計劃是,在孩子體溫沒有完全回歸正常的時候,給他規律服用柴胡顆粒并物理降溫,并服用清熱解毒的小兒鼓翹清熱顆粒,局部給予利巴韋林噴霧劑,觀察病情變化調整用藥。
如果咽喉出現紅腫加劇或破潰,我可能得再給他一劑抗生素預防細菌從此侵入,造成細菌感染;體溫正常并穩定了就停服柴胡顆粒,若再次高熱就加強物理降溫,必要時還得上美林——我真是一個狠心的爸爸——每次給他吃美林時我都是這麼想的。
孩子感冒一次,很多檢查指标、體征等病情變化和用藥調整的過程,就一點不落的印在了腦子裡,我隻覺得自己在兒科上呼吸道感染的藥學監護上又積累了經驗——利用自家孩子長知識,我還真不是一個好臨床藥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