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順手撿的雞食盆,為何禁止出境了?專家:遠古先民創造的瑰寶
陝西作為曾經炎帝的老家,黃帝的墓地,在後世也是成為了各朝各代帝王建立王都的第一選擇,也正是因為這個曆史緣由,導緻陝西成為了考古的寶地,在早年時期,經常聽聞哪個農民随便挖挖便挖出了天價文物。
時間巨輪轉到了1957年的這一天,一位農民伯伯在挖地的時候真的挖出了一個陶土罐子,這個罐子乍一看很有特點,因為長得像老鷹。但是,這位農民卻并沒有這麼想,而是拿回去喂雞了。
想必造了這件工藝品的匠人們要是知道自己打造的陶鷹鼎竟然被拿去喂雞,一定會被氣得活過來吧。那麼,接下來就來看一下陶鷹鼎的前世今生吧。
陶鷹鼎出土于一座女性的墓葬,據推測該女主人生前地位一定極高,畢竟當時還是母系社會。女性負責耕田種地、飼養動物,比出去打獵的男人要有着更加穩定的收入。
因為這一件文物并不是出土在半坡遺址當中,故而在半坡博物館的專題展覽中,它并沒有出現,因此這麼一件絕世珍寶很少與大家見面,而關于它的許多曆史資料也隻僅僅是存在于一些學術著作當中,故而導緻這件珍貴文物很少有人知曉。
可能也正是因此,它被誤認為雞食盆,作為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關于它的真正作用在學術界也是讨論紛呈。
陶鷹鼎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是盛水還是儲存糧食?還是專門用作祭祀?為什麼要把它做成鷹的模樣?也是因為鳥形的文物的缺乏,故而在曆史方面也比較單一,缺乏有效的參考。
衆所周知,鼎作為一種炊器,在新石器時代便是其大量出現和發展的年代,而進入到青銅時代之時,禮制更是賦予了鼎更多的含義,有這麼一句話,“鼎,國之重器也”,咱們知道周天子祭天時便為九鼎八簋制,之後時間到了秦漢年代,“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的成語便也随之出現,東漢之後,鼎的形象卻漸漸的離開了曆史。
對于陶鷹鼎,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對其也是有着極高的評價,說起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當中,鳥類作為造型的陶器以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僅此一件而已。
作為原始制陶工藝時代的傑出作品,其設計的巧妙,相宜的比例,優美的造型,逼真的形态,精緻的制作,使得造型和實用兩方面完美結合。
從其曆史和價值角度來說,是我國最少見的珍品,畢竟其代表着我們祖先沖,聰明和智慧的結晶,同時在曆史的過往中看來,以陶鷹鼎為首的動物造型陶塑,也是開啟了商朝時鳥獸形青銅器造型的先河。
接下來,咱們來看一下這座陶鷹鼎的造型,整體高35.8厘米,大體上是一個兩隻翅膀站立的蒼鷹的形狀和器物的造型仿佛渾然一體,極為巧妙,器口則開在鷹的背部。
而鷹尾下垂直達地面與粗大的雙腿正好構成一座鼎的三個支足,而這一設計不僅使得陶鷹鼎的容量增加,還使得其作為容器的穩定性增加,從造型方面來說,這座蒼鷹看起來也更加威武雄壯。
可能在大家看來,這座陶鷹鼎并不能說非常寫實和逼真,但是其所代表的意義卻是無以倫比的,陶器與工藝造型的和諧統一為原始時代雕刻藝術開辟了先河,而其後商周時期盛行的青銅鳥獸形器,也是因此而來。
最後,談及制作陶鷹鼎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及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當中的彩陶一向以精美著稱,而陶鷹鼎的出土則表明,雖然那個時代人們不擅長彩繪,但是在造型藝術方面俨然有了極強的實力。
而随陶鷹鼎一起出土的還有骨匕、石圭、石斧等一些生活細節,專家猜測可能與當時的祭祀活動有關,故而陶鷹鼎也是被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的目錄當中。對于這麼一件被農民當作“雞食盆”的文物,你震驚了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