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僞造的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近代建造的?(下)

埃及學的出現是從18世紀末開始的,在18世紀早期,法國攝政王菲力普·奧爾良命開羅耶稣會傳教團團長克勞德·西卡爾(Claude Sicard)尋找埃及的古遺迹,西卡爾跑遍埃及,畫出第一張地圖。

1798年,拿破侖帶領法國軍隊打敗埃及的英國殖民者并占領埃及,他帶來175名學者,包括曆史學家、天文學家、畫家、工程師、礦物學家等等,并成立'埃及委員會'專門研究古埃及文明。在進駐埃及期間,法國學者對古埃及進行詳細的研究,并搜集許多文物帶回法國,其中包括于1799年8月被發現的刻有三種文字的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成為破譯古埃及文字的直接線索。

《埃及記述》封面

這些學者用了3年時間繪制地圖,獲取有關動植物,灌溉系統,當地風俗習慣及古建築和遺址的資料。考察結果寫成了19卷著作《埃及記述》(1809~1828),将這3年對埃及的考察工作進行了概述和總結。

參加考察隊的一位畫師維旺·德農(1747~1825)也出版了自己的記述《上下埃及旅行》(1802),詳細記錄了古建築的圖畫。

《埃及記述》

而另一位艾德摩·諾馬爾在1809~1822年間校訂出版了21卷的《埃及詳記》(第二版為37卷本),将埃及委員會所有成員及其他許多專家的活動成果都收集進來,是一本埃及學大全。

不過埃及學真正的大發展是從1822年法國人語言天才商博良對于古埃及文字破譯開始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商博良最終破譯了古埃及文字。自此,對古埃及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我們對古埃及的了解開始了飛速的發展。

《埃及記述》

以上是到拿破侖時代為止,古代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對古埃及的各種記載,這裡列出的基本都是親自到埃及見證後寫下的記錄,不包括很多是根據前人記錄寫下而自己沒有親眼見證的那些記載。從時間上從公元前5世紀一直到18世紀,2千多年沒有中斷過,從地域上包括歐洲和亞洲的多個國家和文明,從文化上包括西方,東方和阿拉伯世界。如果說這些都是僞造的,那要麼是說這話的人腦子有問題,要麼僞造者就是神了!

《埃及記述》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中國對古埃及的一些記載。

早期中國關于埃及的了解基本是通過阿拉伯人的叙述,比如宋代的《諸番志》,還有《元史》《明史》等,自明代開始,一些傳教士将歐洲的各種知識傳播到了中國,如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根據龐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編譯而成的《職方外紀》,全書共分五卷,對亞洲、南洋及地中海、歐洲、北非洲、美洲和四海分述。另附有七幅地圖即萬國全圖、北輿全圖、南輿全圖、亞細亞圖、歐羅巴圖、利未亞圖、南北阿墨利加圖。

其中對古埃及的介紹為:其國女人恒一乳生三四子。天下騾不孳生,惟此地騾能傳種。昔國王當鑿數石台,如浮屠狀,非以石砌,是擇大石如陵阜者,鏟削成之。大者下趾闊三百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級,級高四尺,登台頂極力遠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有城古名孟斐斯,今曰該祿,是古昔大國之都城,名聞西土。其城有百門,門高百尺,街衢行三日始遍。城用本處一種脂膏砌石成之,堅緻無比。五百年前,此國最為強盛,善用象戰,鄰國大小皆畏服之。象戰時以桑椹色視象,則怒而奔敵,所向披靡。都城極富厚,屬國甚多,今其國已廢,城亦為大水沖擊,齧其下土,因而傾倒。然此城雖不如舊,尚有街長三十裡,悉為市肆,行旅喧填,百貨具集,城中常有駱駝二三萬。

《職方外紀》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的《坤輿圖說》出版于1674年。利未亞洲厄日多國孟斐府尖形高台,多祿茂王建造。地基矩方,每方一裡,周圍四裡,台高二百五十級,每級寬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皆細白石為之。自基至頂,計六十二丈五尺,頂上寬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萬。

《坤輿圖說》

到了清代,一些中國人走出了國門,也有人到了埃及,親眼見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和其他文物。

張德彜(1847年--1918年),又名張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盛京鐵嶺(今遼甯鐵嶺河西蔡牛鄉張家莊),祖上清初編入漢軍鑲黃旗。他一生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二十七個年頭。每次出國,他都寫下詳細的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約二百萬字。

《航海述奇》

1866年3月7日,19歲的張德彜作為翻譯,跟随斌椿考察團赴歐洲考察,中途經過埃及,遊覽了金字塔。那時還沒有'金字塔'這個名字,在張德彜的筆下稱為'王陵'。對金字塔的參觀記載,首先是描述金字塔的外形與外部特征,呈'三尖形','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疊起……正面一洞,高約八丈,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鳥篆,風雨侵蝕,模糊不複辨識。'對于獅身人面像,是這樣記載的,'一大人頭,高約四丈,寬三丈許,耳目晰。'

張德彜日記時間

張德彜還鑽進了金字塔内部參觀,他是從破損的裂縫中進去的,進口又陡又窄,上下左右都是縱橫累疊的大石頭,一片漆黑,隻能秉燭前行。他形容進入内部時的狀态,'一步一跌,時虞颠撲'、'石震有聲'、'神魂失倚'、'趨前失後,退後迷前'。張德彜是通過一個破損的裂縫進入金字塔内部的,本來就不是正常的通道,各種崎岖難行,一會兒要像蛇一樣爬行,一會兒要像猴子一樣攀登。最後,進入墓室内部,看到了棺椁,'一石棺無蓋,形如馬槽, 擊之铿然,放于壁角'。從進去到出來,張德彜用時大概一個半時辰,不知是疲勞,還是什麼原因,他形容自己出來的感覺是'出則一身冷汗矣'。後來,張德彜在回憶這段參觀經曆時,稱'至今思之,為之神悸。'張德彜參觀金字塔的經曆,被認為是中國人參觀金字塔的最早記錄。

1866年斌椿出遊時,蘇伊士運河尚未浚通,中途必須換乘火車,期間乘便觀覽了金字塔。斌椿發現金字塔墓道入口有'橫石刻字',雖然曆經風霜,能辨識者僅二三成,但是還是可以判斷其狀'如古鐘鼎文'。這些見聞被記錄在《乘槎筆記》之中。

《乘槎筆記》

1876年,郭嵩焘(1818~1891)擔任正式駐英法公使。他将沿途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在埃及時,使團成員也登岸參觀閑逛,有人就在當地買到了'埃及古迹圖'數張,其實應該是古迹的照片或其放大版圖像。其中有克萊奧帕特拉方尖碑正面和左後方兩幅,碑上能看出有刻字,形态據說比較類似于金文、古籀和篆書。郭嵩焘當即命人臨摹下來,審視之下,發現有像鳥、像馬、像眉目等各種形狀者,并由此推斷,古埃及造字原則與中國相同,進而得出結論稱,人類文字草創階段,無非象形、會意兩種手段。抵達歐洲後,郭嵩焘接觸到了更多古埃及和古埃及文字的知識,也遇到了一些埃及學家。他在英國與埃及學家百爾治(Birch)經常有往來,并從其處聽說了不少埃及考古之事。

《使西紀程》

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端方(1861~1911)在國内就聽說過古埃及文物和文字,所以借着出使的便利,不僅考察各國政治,也順帶考察了埃及古物。根據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教授顔海英的介紹,端方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僅今日所見,就有數十件,其中有五塊埃及古碑原件(現藏于北大塞克勒博物館),另有四十多塊石碑複制品和人形木棺,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端方拓印埃及石碑

端方帶回的古埃及石碑

1912年,上海的有正書局,曾出版過一冊數十頁的圖錄,名為《埃及五千年石刻》,其中基本上是端方所藏的摹繪或拓片。又有山東人慕玄父輾轉獲得古埃及棺蓋一具,也是從端方處流出者,慕氏不能辨認,遂請埃及學家達拉塞、美國杜耳博士和北大教授李泰棻多人幫忙,成《希臘埃及時代棺銘考釋》一冊,于1922年鉛印出版發行,并請羅振玉作序。

端方拓印埃及石碑

以上是中國古代對埃及的一些記載,大部分對埃及的金字塔和一些古迹都有記載。因此,對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一些遺迹是近代僞造的這種說法,可以說完全是一種謠言。這種謠言隻能欺騙一些不熟悉古埃及曆史的人,而隻要略有了解,多看一些資料的話,這種謠言便不攻自破了。

最後再說明一下,目前每年都有上百支來自世界各國的考古隊在埃及進行考古工作,每年都有大量新的文物被發現。根據統計,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古埃及文物已有200多萬件,這還沒有算上各考古隊每年新發現的。對于那些整天喊着造假的人,這一點就無法解釋。

中國考古隊在盧克索的部分發現

而從2018年底,我國的一支考古隊也到了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進行為期5年的考古工作,這是我國考古隊第一次到埃及考古,也說明我國的考古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頂級的水平。在2年多的考古工作中,我們也發掘了大量古埃及的文物,相信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最後,謠言止于智者。對于那些相信謠言的人,還是希望用頭腦去認真思考,而對于那些散播謠言的人,希望不要為了一些利益而拉低大衆的智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