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遠古國家地理

誇父逐日、大禹治水、

精衛填海、女娲補天……

每個中國人幼年時期的神話啟蒙

幾乎都是從這些故事開始的

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出處

那就是《山海經》

很多人把《山海經》當做

“古今語怪之祖”

雖然裡面描寫了很多異想天開的事物

但并非全篇都是虛妄之說

鑒于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講

《山海經》可以作為

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

書中記載了豐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

東漢時,王景被派往治理黃河

臨行前,皇帝把《山海經》作為參考書

鄭重其事地交到王景手中

還有,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

在他所著的《水經注》裡

引用《山海經》達80多處

可見

《山海經》确實有不少可取的實用之處

· 什麼是《山海經》·

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海經》

由《五藏山經》和《海經》組成

《五藏山經》一般簡稱為《山經》

記載的五個方位的山川所涉範圍

大緻相當于戰國時期華夏各國的地域

依次記述了數百座山的名稱、位置

以及動物、植物、礦物等各種資源

并詳細描述了動、植物的

形态、習性、藥效、象征意義等等

由于年代久遠

其中一些地名難以與今天的地名比對

但是還有不少地名是可以确定的

《海經》雖然神話色彩比較濃厚,但也并不盡然

例如《海内東經》提到了流沙之地

也就是大沙漠

然後提到

“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

其中的大夏國和月支國

在漢代張骞通西域的時候,還曾經到達過

◎ 當代學者王紅旗考證的《山海經·五藏山經》圖局部,據他研究,《山海經》世界裡神域的中心昆侖山,在今天河套一帶,即圖中黃河“幾”字彎内上部。(圖自《中華遺産》2016年4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山海經》記載了300多處礦物産地、

近80種實用礦物

比古希臘的《石頭志》

記載的礦物要多4倍,而且分類更細

英國的漢學家李約瑟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道:

“《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

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

是怎樣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

最令人驚歎的是

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骧先生

曾利用《山海經》裡豐富的河道資料

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

為解讀《山海經》作出了很好的範例

千百年來,《山海經》為中國人塑造了

一個夢幻般的的世界

充滿了上古時代人類的想象

(圖自《博物》2006年11月)

· 昆侖山,比想象中更龐大 ·

橫空萬裡的昆侖山

被稱為亞洲脊柱、萬山之祖

中原先民為這座可望不可即的高山

賦予了最瑰麗的想象

創造出以西王母等為主要形象的

昆侖神話體系

《山海經》中這樣寫着: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

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海内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侖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

……百神之所在。”

不過,以現在的地理概念來看

昆侖山顯然不是一座“丘”

也并非《山海經》中所說的“方八百裡”

昆侖山是古老的褶皺山脈

其西段沿塔裡木盆地南緣作西北—東南走向

東北坡陡峭,西南與喀喇昆侖山相接

它全長達2500公裡

橫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西藏自治區

向東延入青海省西部,抵四川省西北部

它不但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

也是亞洲中部的龐大山系

◎ 站在可可西裡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的瞭望塔上北望,巍峨聳立的昆侖山脈在地平線上延展開去,如屏障般遮擋了更遠處的世界。在無人涉足的山巅之上,冰川仿若一條靜卧的白色巨龍。(攝影/楊欣,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1月)

· 太華之山 = 華山 ·

《山經》中的《西山經》地域範圍

東起晉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

北抵甯夏鹽池西北、陝西榆林東北一線

西南抵鳥鼠山、青海湖一線

西北可能到達新疆東南角的阿爾金山

但不包括羅布泊以西以北

《西山經》中的一些山大多都可以

根據其與一些河流的關系确定出位置

其中,“太華之山”

由于明确記載了山地中的河流北流注入渭河

故可明确無誤地确定它位于秦嶺

而又簡練生動地描寫它“削成而四方”

所以可以确定“太華之山”就是華山

◎ 華山的山峰是新鮮的基岩從地下擡升起來的,恰好華山的花崗岩岩體節理稀少,因此華山的整體性強,巨大的山體、寬闊陡峻的懸崖形成了華山的獨特風格。(攝影/唐忠華,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5月)

· 羅布泊,曾是水鄉澤國 ·

《山經》中的《北山經》地域範圍

西起今内蒙古、甯夏的騰格裡沙漠、賀蘭山

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南起山西中條山

北至内蒙古陰山以北直抵北緯43度迤北一線

“泑澤”

在《西山經》和《北山經》都提到過

“澤”至少是戰國時期以前對羅布泊的稱謂

到了漢代

羅布泊又被稱為蒲昌海、鹽澤、牢蘭海等

“泑澤”位置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

為解讀《山海經》中所記載的

西北地區一系列地名的位置

提供了一個“坐标原點”

“澤”的位置

最早由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

在《水經注》中認定為羅布泊

其它一些地名

可根據其與“澤”的關系,确定其位置

據史料記載

羅布泊面積最大時曾達12000平方公裡

一片水鄉澤國孕育了樓蘭的文明

明代時為3000平方公裡

但到了1972年

曾經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完全幹涸了

原來的湖底變成

鹽堿荒漠、沙漠、雅丹等各種面貌

與古人看到的“泑澤”有了天壤之别

◎ 樓蘭古城位于羅布泊西北隅,北距孔雀河下遊幹河床約16公裡,東距羅布泊約28公裡。(攝影/郝沛,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11月)

· 觀山川,定時節 ·

《海經》中的《大荒經》記載四方群山

最初目的不僅僅在于“俯察地理”

而是旨在“仰觀天象”

其中尤其搶眼的是

東方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

和西方的七座“日月所入之山”

有猜想認為,這與古人觀測日月的方法有關

在北半球的居民看來

太陽夏天最北,因此夏天熱

冬天最南,因此冬天冷

根據太陽每天早晨在東方升起時所在的方位

或者每天黃昏在西方降落的方位

就能判斷當時的季節和月份,了解時令和農時

而這些以“觀象授時”的日月出入之山

更是為推斷《大荒經》世界的地域範圍

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對于天文觀察來說,最重要的前提是

要端正四方的方位基準,建立準确的方位坐标

《大荒經》古圖中明确地标明了

作為這樣一個四方基準的四極之山

東極之山為鞠陵于天,西極之山為日月山

南極之山為去痓山,北極之山為天櫃山

而四極之山又和日月出入之山

共同構成一個完善的觀象授時體系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尖底大口尊上,刻畫了一種非常特别的圖案,上方是圓圓的太陽,下方是山峰,中間則像是一彎新月。考古人員把這個符号稱作“日月山”,尤以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的圖案最為典型。(圖自《中華遺産》2014年12月)



- < End > -

編輯 | 小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