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論甘溫除熱法在虛熱肺痿證治中的應用



肺痿是一種肺髒的慢性虛損性疾患,臨床以虛熱肺痿常見,其本質離不開内傷而呈現一派虛熱之象。通過對前者病因的整理和後者理論的探析,認為甘溫補法在臨床虛熱肺痿的治療中占有一定地位。

1.“溫能除大熱”的理論基礎

“溫能除大熱”的理論思想首見于《内經》,而将其明确提出作為治則始于李東垣的《内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内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蘭室秘藏·小兒門》黃芪湯下自注曰:“此三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内經》雲:熱淫于内,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李東垣以《内經》為基礎,闡釋了甘溫藥物能除熱的思想。後世張景嶽對勞倦發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于傷,傷則熱生于肌肉之分,亦陰虛也”,指出勞倦虛熱既可由單純元氣虛弱而發熱,也可由于熱勢不退,而同時存在陰氣不足,或熱氣耗傷陰液的因素。

2.甘溫除熱法指導肺痿論治

甘除之

虛熱痿肺,津傷葉焦,陰液虧虛,證見喘咳,咽喉幹燥,痰黏難咳,還可能有口幹欲得涼潤,舌紅少苔,脈象虛數等。如張景嶽雲:“凡内證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内證相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虛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髒。故其在上而連肺者,必喘急咳嗽。”陰虛則血虛,故陰虛内熱的同時,亦可見血虛發熱,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雲:“飲食勞倦傷脾,則不能生血,故血虛則發熱,熱則氣散血耗而無力。”故佐以甘溫之參、桂、芪、術、棗等味補血養陰除熱,陰足則熱自退,如歸脾湯、人參養營湯。此種情況,大忌用苦寒之藥瀉胃土。

甘補之

脾胃運化腐熟水谷,肺主氣司呼吸,脾胃傳輸旳飲食水谷之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之清氣結合變化而成宗氣,乃“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二者相輔相成,若胃氣不足,氣虛及陰,也可緻陰虛内熱,如《内經》所言:“有所勞倦,……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證見嘔逆,不嗜食,胃脘寒,可用芪、草、參溫補脾胃,複其職司,也有助肺益氣之用。

甘散之

李東垣在補中益氣湯的立方本旨中有雲:“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加升麻、柴胡以引之,……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景嶽全書》有雲:“如東垣用此以治勞倦内傷發熱等證,雖曰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實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勞倦感寒,或陽虛痎瘧及脾氣下陷等證,則最所宜也”。可以看出對虛人感寒,如趙獻可雲“以補中益氣湯一方為主,加味出入”,振複正氣,趕邪外出而除熱。同時體現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療思想。

[1]蔣於琨,楊帆,張偉.論甘溫除熱法在虛熱肺痿證治中的應用[J].吉林中醫藥,2021,41(10):1270-1272.

山東省中醫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内科門診時間:
周一上午東院
周二上午西院(特需門診)
周四上午東院(特需門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