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與李瓊波一席談
——虛拟美術館環境下當代攝影展示空間與創作生态
為籌備2019年舉辦的“廣東省首屆當代影像雙年展”,作為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當代攝影委員會主任,筆者幾次到訪廣州“53當代美術館”,并與53美術館館長李瓊波做了深度對談。53美術館坐落于廣州東部的廣園快速幹線旁,是廣州首市家非盈利民營當代美術館,于2010年5月正式開館。美術館由舊建築改造而成,兼具舊工業的曆史氣息與現代美術展館的設計理念,為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各種類型的當代藝術作品提供專業的展示空間。
53美術館夜景
謝琳:李館長好,能否談談當初創館的理念以及美術館能為當代攝影做些什麼?
李瓊波:“53美術館”是廣州市首家民營非盈利當代美術館,自2010年成立以來,定位在當代藝術,“立足廣東,放眼世界”。運營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一是以廣東當代藝術為線索,進行展覽、研究和收藏;二是對國内70後中青年當代藝術家進行主題性梳理;三是引進國外的當代藝術,包括當代影像、攝影以及一些觀念藝術。另外,還有一些國際駐留藝術項目的實行。
謝琳:“53美術館”舉辦過哪些有代表性的影像展覽?
李瓊波:在當代攝影和影像方面,做過一些重要的展覽。比如意大利著名當代攝影家馬迪奧·巴西雷的作品展,還有國内一些比較重要的藝術家的群展,我們其他很多展覽也會涉及到當代攝影和影像的部分。我們運營的《畫廊》雜志,對當代影像和攝影也給予了很多關注,在多期雜志曾刊登過影像和攝影藝術家,比如曹斐、遲鵬、榮榮和映裡等。
巴西雷展覽聽潮·觀雷展覽現場
謝琳:您擔任着《畫廊》雜志執行主編,剛才說了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強調關注本土當代藝術發展、研究其背後的本土文化根源與價值,在中國當代藝術格局中整體呈現廣東當代藝術風貌,并參與到國内外的藝術交流中,那您認為當下廣東當代攝影亟待做什麼?
《畫廊》雜志榮榮和映裡封面和内頁
李瓊波:整體上,我對廣東當代攝影的認知是:由于廣東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僑鄉背景,攝影技術引進得比較早,當代攝影也産生得很早,湧現了一波在中國攝影史上較有影響力的攝影藝術家,比如張海兒、安哥、曾翰等。而廣東當代攝影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将當代攝影跟美術館、媒體聯系起來進行傳播與推廣,還有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新的技術,例如虛拟現實進行版權運營等方面的工作。
謝琳:在當今全媒體時代,您的團隊推出“藝維”3D虛拟美術館平台,令人刮目相看。在當代藝術家、攝影家呈現自我、推介自我的今天,當代攝影該如何與 3D虛拟平台接軌?
李瓊波:在我的理解中,攝影自誕生之初就是關于技術的藝術,尤其是當代攝影很多已經走向數碼化了,跟現在的科技包括虛拟現實和互聯網可以進行無縫對接。未來,攝影可以通過強化版權運營來切入市場傳播和推廣,而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賣作品的概念。攝影作品可以通過版權認證、圖片授權的方式普及性傳播,讓更多的愛好者、攝影作品需求者可以方便、快捷、低代價地獲取到藝術家的攝影作品。這除了能給藝術家帶來一定收益之外,無形中也是在拓寬攝影藝術的廣度和提高藝術家的知名度。
在與高科技結合方面,攝影有天然的優勢,可以與現在的3D虛拟現實技術有很好的對接。藝術家不僅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進行發布、推廣,還可以通過區塊鍊技術對作品進行版權認證,借助3D虛拟美術館平台的媒介進行不限時間、空間的傳播。
謝琳:如何利用區塊鍊技術進行版權認證和作品授權,這對于攝影家有何收益?
李瓊波:3D虛拟美術館的作品授權可以多層次和多形式相結合,設置權限級别:包括普通照片的授權使用、限量版制作的授權,還有高精尖的收藏版的制作,這樣即打破空間和地域的局限,還可以滲透到各個消費層面中,為攝影家赢得最大的收益和傳播力度。
謝琳:2019年計劃舉辦廣東省首屆當代攝像雙年展,除了線下展覽,線上3D展示會是攝影藝術家展示的最佳平台嗎?
李瓊波:2019年當代影像雙年展,除了線下展覽,也将大力加強線上3D/VR展示力度,建立雙年展的“3D數據庫”,實現每屆雙年展都可以随時随地觀看、比較,打破時空局限,讓展覽和作品、作者得到充分的展現、交流、互動。雙年展應該以前瞻的視野來擁抱和适應即将到來的AI虛拟現實時代。
2018年“閃耀新生時”展覽現場
對談後思考:
攝影家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虛拟美術館,上傳作品并通過區塊鍊技術對作品進行版權認證、圖片授權的方式進行傳播,這無疑是當代攝影創作及傳播的新渠道。當代藝術關乎觀念表達與綜合體驗,未來攝影不僅不需要相紙,也不一定需要相機,任何可以實現圖像轉化和顯像的事物都可以是攝影的器材,中國攝影家在跨媒材實踐中已創作出一批作品。
在未來創作中,當代攝影已不再拘泥于媒介語言本身,也不再固守攝影師的身份,3D虛拟美術館平台使藝術家走出攝影本體語言和傳播手段的局限,立足于當下現實的文化環境和科技條件,從社會、文化、政治乃至市場等多個角度構建具有豐富意義的藝術空間。
随着攝影平台内容生産者和傳播者的多樣化,作品形态和傳播途徑多元化,各類用戶間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開放共治,将形成攝影與新媒體融合、共赢、共生的新圖像生态。
(作者:謝琳,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汕頭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對談并供圖:李瓊波,廣州53美術館館長、《畫廊》雜志執行主編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總編輯:周由強
責編:維娟
有話要說...